近日,在澳大利亞德萊德舉辦的第30屆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大會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左仁廣教授榮獲國際應用化學家協會最高獎——AAG金獎。該獎項是由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于1992年設立,每兩年頒發一名在國際應用地球化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地球礦產勘查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此次左仁廣教授獲得最高金獎、既是對他多年研究生涯于卓越貢獻的褒獎,也代表了國際學界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研究的高度肯定。
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至今已有70余年發展歷史。地質學家殷鴻福院士、金振民院士、謝樹成院士、李曙光院士等先后在該學院任教。這些專家學者為地球科學學院在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如此強勢的傳統優勢支撐下,該學院已發展成為可“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地球科學學院。其培養的萬余名畢業生中涌現出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26位兩院院士,是我國高素質地質學人才培養的“搖籃”。而如此優異的人才培養成績與雄厚的師資隊伍和前沿的教育水平是分不開的。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地球科學學院現有教授59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導師59人,中科院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及同層次人才13人……這些院士和國家級人才在學術實力上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
而這些大師級的教授不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屢獲殊榮,更在教學一線傾心育人,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前瞻的科研視野,為學生搭建起通往科學殿堂的橋梁。在他們的引領下,該學院的學子得以深入探索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大班制教學兼顧的是大多數學生,忽略了同樣的課程對于優秀學生“吃不飽”,而水平較差的學生又“消化不了”。而在高水平師資隊伍的支持下,該校地球科學學院一改過去大班制教學,采用大類招生、分類培養、小班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如果你想未來成為左仁廣教授一樣的地球科學領域的世界領軍人才,可以選擇國家拔尖計劃班,通過國際化授課模式,利用校內外、海內外優秀師資授課和擔任學術導師,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導師一對一培養、參與國家科研項目開展科研素質訓練、以及海外游學及實踐的優先權,每年還可獲得不少于5000元的獎學金。
如果你想將來從事地球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可以選擇地質學國家理科基地班。在行業頂尖教師的指導下,該基地班學生的保研比例近70%,讀研比例近90%。并且優先享受海外交流學習機會,每年可獲得不少于1000元的獎學金。
如果你想將來成為行業菁英,可以選擇地質學卓越工程師班,直接面向行業需求,進入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大型能源企業、環境監測部門等高質量單位。
綜合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可以看到武漢工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以其深厚的辦學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卓越的人才培養成效及顯著的升學成果,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存在。在這里,學生們不僅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更能在未來的道路上展翅高飛,為自己的發展奠定更高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