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爾冬強
鴉片戰爭后,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廣州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和外國占有租界城的城市。
1858年簽定的《天津條約》,由英人選定了沙面為租界地。英、法各占一方,并拍賣經營該地供其他國人使用,成為外國人在中國的久留特別區沙面為一長886.68m,寬289.56m的橢圓形小島它四周筑堤為界,建橋獨住,進行獨立的市政建設,沙面雖為多國使用的租界地,但卻有著比較完整的規劃:主次分明的方格式道,將其劃分為規整而大小不等的12個區,互相聯系便利。主干道橫貫東西五條航道南北走向,外加周圍環狀道路,組成一完整的道路系統。所有建筑均沿主次道路布置。沙面規劃中布置有闊廣的綠化帶,分布在各主次道路的中間帶,形成街心花園,將道路分為兩旁,北街的臨河林蔭道和南街的臨江公園,形成沙面與外界的屏界,又為沙面創造了一個優雅的生活環境。
原萬國寶通銀行
原東方匯理銀行
初期的沙面集中有美國、法國、英國、俄國、波蘭等各國所建的領事館、警察局、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等各類建筑,都是為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的,也是西方建筑技術與藝術在廣州展示的集中地。例如:匯豐銀行、萬國寶通銀行、中法美亞銀行、中法實業銀行;寶華義洋行、東方匯理洋行洛士利洋行、新沙遜洋行;太古輪船公司;海關總署;英國圣公會教堂、法國傳教社、路德天主教堂學校、旅館、俱樂部、娛樂建筑、宿舍和小住宅等各類建筑。
原匯豐銀行
原中法實業銀行
沙面的建筑,大都是19世紀末以后建造的。雖然建造年代相隔不遠,但風格不同,種類頗多。由于此時鋼筋混凝土尚未普及,沙面的建筑大多采用磚木結構,有的在局部采用鋼筋混凝土。外墻多為墻體抹灰,施以淺黃色,也有的用淺紅色墻和柱,窗框多白色或綠色,整體色調明朗。在大片綠化的襯托下,更覺開敞,這和廣州的氣候特征無疑是很好的配合。
原臺灣銀行
沙面的建筑與同一時期上海的外灘,武漢的江漢路等租界地相比,沙面建筑規模較小,質量較差大多為磚木、磚石結構,內部空間狹窄,但其外部形式則具有特征。 如沙面大街的匯豐銀行,位于主次道路的轉角處,平面規整,立面處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組合,轉角處頂樓設以突出彎頂為標志,并在底層和入門處設裝飾性的門框及圓窗。 有別于純粹的古典復興式。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