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戰役,我軍為何輸得那么慘?是實力懸殊還是另有隱情?
中條山戰役圖片
中條山之戰是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我軍輸得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讓國民政府,失去了在華北的最后一塊地盤。
之后,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這場戰役是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那么,這究竟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會讓國軍失敗,而且敗得那么慘烈呢?
今天,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尋當年的中條山之戰。
戰役圖片
戰爭爆發的誘因: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侵占波蘭,英國和法國開始對德國宣戰。很快,德軍調整戰略部署,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搗法國腹地,攻進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政府宣布投降。
就在此時,在法西斯伙伴暫時性勝利的刺激下。1940年底,日本調整了中國作戰指導方針,作出必須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
日軍具體分析了中國戰場的局勢,認為山西省由于有以延安為根據地的共產黨,南面黃河兩岸有中央軍第一戰區的軍隊活動,位于山西南部 黃河北岸的中條山又有大量的蔣介石直系國軍駐扎,治安情況十分惡劣。
日軍通過綜合對比分析,于1941年1月正式形成晉南戰役,即中條山戰役作戰計劃!
那么,日軍為什么一定要攻取中條山呢?
日軍攻打中條山的原因:
中條山位于山西省的南部 黃河的北岸,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70公里。東面連接太行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隨著山西省的重要關隘相繼失守,中條山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對于中方來說,保住中條山,就可以以此為根據地,控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方,牽制日軍主力。退可以憑險據守積極防御,配合整個抗日戰場。
另一方面,對于日軍來說:得到它,就等于占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這樣一來,既可以渡河南下,又可以問津隴海、侵占中原。甚至可以北上。
所以,中條山地區被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關系國家安危之要地。
中條山戰役地形圖
日軍戰前準備工作:
日軍決心攻打中條山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
首先,先是增加兵力,在作戰方案制定后,日軍從華中軍以及關東軍抽調了大批精銳部隊作為補給,其中華中方面軍抽調了第17和第33兩個師團配屬華北方面軍。此外,又調集了飛行第32和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
加上原本的第3飛行團用來支援地面作戰,加一起總兵力約10萬人左右。
為了配合對中條山的進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組織了63個大隊(相當于7個師團)的兵力,對中國東南沿海實施封鎖。
同時,日軍計劃用已設陣地以及黃河的障礙來挺進部隊,再從兩側地區神速楔入突破敵陣,將敵人全面包圍,最后用快速的內部殲滅戰和反復掃蕩,將敵軍圍殲。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中條山戰役的開展。1941年初,日軍就發動了豫南戰役和上高戰役,為日后大規模集中兵力提供了可能。
網絡圖片
國軍戰前準備工作:
之后,從4月底到5月初。日軍開始頻繁征調并制造各種謠言,以此作掩護完成進攻中條山的部署。面對做足功課的日軍,國軍這邊卻出現了短板!
在中條山苦心經營多年,成功擊退日軍13次的衛立煌在開戰前夕竟然被調走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為最早和八路軍開展軍事合作的國軍將領,衛立煌一直與共產黨關系密切,甚至還專程前往延安拜見毛主席,他一直堅持,停止內戰 一致抗日的思想。
所以,在他管轄的范圍內,他都盡力去避免中共摩擦。當然,他的這些行為,遭到了國民黨何應欽以及胡宗南等人的擠兌。在中條山地區,由孫蔚如率領的第四集團軍戰斗力最強,對日軍作戰也最勇猛,是衛立煌手中的一張王牌。
但是,由于第四集團和八路軍的關系密切,不僅吸收借鑒了共產黨的政治制度和工作經驗,而且還與當地的百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這讓衛立煌逐漸成為國軍中的一個另類。
為了達到對衛立煌的警告。以及避免第四集團軍再和八路軍頻繁接觸,蔣介石突然下令調離了這支戰斗力最強的部隊。
衛立煌
要知道,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當然,蔣介石的這一決定也為中條山戰役的慘敗埋下了隱患!
何應欽在擔任中條山戰役總指揮官后,他并沒有對即將來犯的日軍做好防備,前幾次的成功狙擊,讓他對日軍放松了警惕。他沒有認識到中條山是日軍勢在必得的戰略要地,思想上的麻痹大意,讓日軍有了可乘之機。
1941年5月7日,預謀已久的日軍對中條山地區發動了代號為中原會戰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戰役打響:
至此,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
日軍分別從東、西、北三面,以鉗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
東線,日軍原田雄吉中將指揮第三十五師團,田中久一中將指揮第21師團,大約2.5萬余人
在當地偽軍的配合下,向濟源、孟縣進犯。
西線,日軍井關仞中將指揮第36師團,若松平治少將指揮的獨立混成第16旅團,大約2.5萬余人,由聞喜、夏縣東南向張店鎮進犯。
北線則有,日軍清水規矩中將指揮的第41師團以及數個獨立混成旅團,大約3萬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閃電戰術,從橫嶺關方面向橫垣大道西側猛攻。
網絡圖片
按說,中國軍隊即使裝備落后,但還占據著地理優勢,雖然不能保證百分百勝利,但是一戰之力還是具備的。再加上,中條山防線已經形成,各種防御工事也已配備,甚至有人稱中條山是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但是,正是由于國軍的疏忽大意,戰爭一開始,勝利的天平就倒向了日軍。開戰之初,日軍就用絕對的空中優勢掐斷了中國守軍的交通線和通訊線。
截止到5月8日,日軍不到一天時間就攻陷了濟源和孟縣,防守的國軍第九軍呈現出潰敗的局面。
5月12日,日軍完全占領黃河沿岸的各個重要渡口,實現了對中國第14集團軍的徹底包圍。在守軍潰退的同時,日軍憑借兵力和炮火的優勢占據了先機,完成了對國軍的內外側雙重包圍,對數路中國守軍各陣地反復掃蕩。
戰爭圖片
就這樣,日軍將防御中條山的國軍部隊分割包圍,中國部隊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潰不成軍。最后,中條山守軍大部退出中條山地區,此次戰役落下帷幕。
中條山戰役發生于1941年5月7日,歷時20天。它是國民黨軍隊在山西正面戰場的一次大規模對日作戰,但因為國軍戰前準備不足。戰中系統崩潰,導致損失慘重。
戰爭結果:
在這場戰役中,國軍將士死亡4.2萬人,被俘3.5萬人,而日軍僅僅戰死673人,受傷2000多人。雙方對比懸殊,在整個抗戰中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中條山戰役給積極剿共的國民政府沉重打擊,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當然,中條山戰役中,有12位少將以上職銜的國軍將領殉國,其中有9人在戰爭中戰死或自殺,還有3人被俘后被日軍殺害,這在14年的抗戰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
中條山抗戰紀念館
戰后總結:
然而,痛定思痛。
中條山戰役的慘敗,既有抗日大環境下中日兩軍實力差距等客觀因素外。還有許多顯而易見的主觀原因:其中國民黨消極抗戰;存在畏敵輕戰的思想;以及指揮不當;對日本的戰略計劃判斷失誤等等……
從古至今,每一場戰爭都異常殘酷,而每一步指揮也十分關鍵,每一次輕敵都會帶來滅頂之災,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每一個細節都會決定成敗影響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