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陳毅在戰(zhàn)場上是形影不離的搭檔,因為粟裕比陳毅加入到共產(chǎn)黨的時間要晚,所以在最一開始粟裕的官職要比陳毅要小,在南昌起義的時候,陳毅擔任的職務要高,是團指導員,而粟裕只是一個連的指導員,后來兩個人在湘南起義中相互協(xié)作,十分默契,之后又隨朱德老總一起上了井岡山。但那時候兩個人的職位懸殊,雖有合作,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各忙各的,后來日本侵華,中國開始了抗戰(zhàn)時期,這時陳毅和粟裕兩個人才平級,共同擔當新四軍的兩支隊司令,不久,兩支隊伍合并,粟裕和陳毅的戰(zhàn)場友情就開始了。
陳毅出生在一個地主之家,從小便喜歡讀書,之后家道中落,機緣巧合下,得到了一個去法國學習的機會,為了繼續(xù)求學,他勤工儉學。在法國巴黎期間,他就參與了巴黎的工人運動,之后為了維護中國留學生在法國的利益,他又領導了中國留學生在法國舉行愛國運動,不久便被法國押送回國。
回到中國后,陳毅進入了中法大學,在這時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大學期間,他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參與革命運動。畢業(yè)之后就全身投入到了革命事業(yè)當中,從此投筆從戎。
粟裕在開國大將中,有戰(zhàn)神的稱號,在參加的所有戰(zhàn)役中,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新思想,并決心成為一個革命者,隨后參加南昌起義等多種革命活動。
兩支隊伍合并之后,陳毅擔當了指揮,粟裕作為他的副手為出謀劃策,那時陳毅主內負責正事和統(tǒng)戰(zhàn),粟裕主外,負責作戰(zhàn),和訓練軍隊,兩人搭配得當,一起在多次戰(zhàn)役中屢建奇功。比如在黃橋決戰(zhàn)中,國民黨帶著一萬多人的軍隊來勢洶洶,粟裕和陳毅冷靜應對,在處于下風的情況下,扭轉戰(zhàn)局,打得國民黨叫苦連連。
但就在抗日結束之后,一直相處和諧搭配得當?shù)膬蓚€人出現(xiàn)了分歧。
蔣介石撕破了《雙十協(xié)議》全面開展了內戰(zhàn),蔣介石運籌帷幄集結43萬人軍隊分兩路大舉進攻淮南淮北。面對這種局面,要么就集中兵力攻打,要么就分散兵力轉攻為守。這時陳毅主張集中兵力西進淮南,粟裕則認為攻打淮南沒有勝算,如果此時集集中兵力攻打不但會面臨戰(zhàn)敗,還會面臨著失守蘇中解放區(qū)。一個主張進攻,一個主張防守。兩人各不退步,在戰(zhàn)略上產(chǎn)生分歧。兩人只好讓毛主席決定,但因為是戰(zhàn)爭初期,毛主席對局勢還不是很熟悉,粟裕與陳毅的決策各有利弊,于是舉棋不定的毛主席決定讓兩人分開作戰(zhàn)。
陳毅主要負責北邊的華東戰(zhàn)場,奔赴華東前線。而粟裕負責南邊的華中。兩人自此分道揚鑣。粟裕率領三萬的軍隊抵抗蔣介石聲勢浩大的12萬。整整七次戰(zhàn)役,一次都沒有失敗,七戰(zhàn)七捷。
之后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黨部隊,準備從南北兩面前后夾擊圍剿共產(chǎn)黨,以此拿下淮安淮陰等重要的陣地,此時陳毅和粟裕兩人仍處于互不妥協(xié)的關系中,粟裕在七次戰(zhàn)役中的大獲全勝,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于是毛澤東要求陳毅學習粟裕的方法負責北面淮泗地區(qū)。粟裕則繼續(xù)負責南面的蘇中地區(qū)。但是這次陳毅發(fā)揮失常了,陳毅認為薛岳會用主力去進攻沭陽,于是向北遷移到了沭陽以南的地區(qū)。期間粟裕主動站了出來,精準推算出了薛岳的目的并告知陳毅,但陳毅依舊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策略。在經(jīng)過一番艱難的抗戰(zhàn)后,淮陰失守。這時的陳毅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為自己沒有聽粟裕的建議而感到懊悔,之后他向毛澤東請求兩軍合二為一,并且軍事上多聽從粟裕的指揮。
陳毅與粟裕就這樣重歸于好,兩人一起聯(lián)手一鼓作氣,取得了宿北戰(zhàn)役的成功,此后兩人一起帶領華東野戰(zhàn)軍所向披靡,粟裕徹底得到了陳毅的信賴
陳毅能縮能伸主動讓賢,知錯就改,大將之風。這代表著整個共產(chǎn)黨的精神,也代表著中華人民不畏挫折敢于直面錯誤,懂得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