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每年夏秋時節,常會受到臺風影響。臺風行至此處,威力較南方雖然已有減弱,但也常能掀起滔天巨浪,給沿海生產生活帶來破壞。尤其是在天氣預報和造船航海技術較為落后的古代,一場大風的到來,往往會導致海難的發生。接下來要介紹的歷史事件,就是清代在海陽縣地界因大風所導致的一場海難。
這場海難具體發生在海陽縣土埠島附近海域,因此,下面行文就概稱之為“土埠島海難”。
在正式介紹此事之前,還是先了解一下土埠島的基本情況。該島位于海陽市西南方位,處在丁字灣口以外的黃海海域中,與辛安鎮馬河港相對。根據《海陽縣志》的記載,土埠島長0.25公里,寬0.14公里,島岸線長0.82公里,面積0.0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點28.2米,距陸地最近點(南邵家村)6.2公里,屬于非居民島。
(▲土埠島的位置示意)
由于距離陸地不遠,加之又臨近丁字灣(清代丁字灣內的金口港繁華一時),土埠島在風帆時代常有商船經過。清道光十五年七月的一天,有艘商船在駛至土埠島東側海域時,不幸因大風而沉沒,此即上文所稱的“土埠島海難”事件。
1988年版的《海陽縣志》,對于“土埠島海難”有簡略記載,稱:“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大風潮漲,土埠島東碎一商船,淹死35人。”
以上記載,對時間、地點、遇難人數等關鍵信息都有提及,但沒有介紹具體經過。想要了解相應細節,則需查閱清光緒版《海陽縣續志》。
在續志當中,收錄有清代當地文士趙乃斝所著題為《吊賈客》的詩文。該詩的按語和前半篇詩文較為詳細的敘述了此次海難的大體經過。(注:斝讀作jiǎ,古代的酒器,文士多有以此為名者)
其按語稱:“乙未七月,大風海漲,土埠島東碎一商船,人溺死。得生者十三人。初二船,其一毀于乳山,人并歸此船,共五十云。”
其前半篇詩文為:“天風暴起云飛揚,掃蕩六合歸海邦。海邦諸物已多殃,覆沒舟楫重堪傷。廣南賈客赴碣石,道出不夜遭風厄。帆檣舳艫一時毀,貨物紛紛逐流水。可憐舟子五十人,生者十三三七死。”
按照上述記載,這些商人是來自兩廣地區(注:即詩文中提到的廣南,也可能是泛指南方),他們乘坐兩條船前往渤海區域(碣石在河北,也可能是泛指渤海區域)貿易,歸途在膠東半島南部沿海航行時遭遇惡劣天氣。其中一艘船在乳山附近損毀,另外一艘搭載眾人勉強行駛至土埠島附近時,也因大風而沉沒。船上共載有五十人,最終只有十三人獲救,另外三十七人則不幸溺亡。這就是“土埠島海難”的大體經過。(注:1988年版《海陽縣志》中記載的35人可能是筆誤。)
對于“土埠島海難”的經過,《吊賈客》的作者趙乃斝之所以有詳細了解,主要與其籍貫村居有關。
根據記載,趙乃斝字商尊,號柞嵐,邑增生(秀才),著有文集《柞嵐詩稿》。他出身于海陽有名的趙疃趙氏(也稱文山趙氏)家族(注:趙疃現屬行村鎮),居住地距離丁字灣不遠。海難發生后,他親眼見到幸存者,心生憐憫,便寫下了這首《吊賈客》,使得后人得以了解“土埠島海難”這段歷史。(本文作者:耳左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