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正確家教理念·普及科學養育知識
當家中的小寶貝長到兩三歲時,你是否發現他們變得越來越“調皮”了?明明力氣不大,卻非要搶著提重物,結果不小心砸到腳,疼得哇哇大哭;家里的電器稍有故障,爸爸正忙著修理,他們卻非要湊上前,假裝自己是專業維修工,結果把螺絲弄得滿地都是,換來一頓責備……這些場景,是否讓你感到既好笑又無奈?
那么,為什么兩三歲的孩子會這么愛折騰呢?其實,他們可能已經進入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探索期(18個月-3歲)。
學會這三招輕松應對探索期!
問題一:生理發育尚不成熟
通常,孩子2歲前的“破壞”行為大多是無心的。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身體控制能力也相對較弱,難以分辨哪些可以觸碰,哪些應當避免。然而,他們對周遭的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應對策略:
當孩子拍打桌子聽到不同聲響,或把手伸進水杯感受不同觸感時,他們正通過觸覺來探索世界、認知事物。此時,家長若一味阻止,擔心玩具受損或衣物弄濕,可能會逐漸削弱孩子的探索欲。相反,家長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嘗試將水放入手中的感覺。這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還能助力其觸覺和精細動作的成長。
問題二:好奇心旺盛,喜愛模仿
好奇心是幼兒心理的重要特征,對于不熟悉或未曾接觸的事物,他們感到新鮮好奇,渴望探究其奧秘。有時,孩子看到大人的動作和行為,也躍躍欲試。然而,由于技能不足或經驗欠缺,他們可能會把事情“搞砸”。
應對策略:
模仿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應在合理且安全的范圍內,為孩子創造自由的探索空間,讓他們充分體驗和探索。
問題三:發泄不良情緒
孩子年幼,尚不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被家人忽視時,他們不知如何表達當下的感受,可能會通過摔東西、搗亂或哭鬧來宣泄情緒,吸引家長的注意。
應對策略:
若孩子因發脾氣而摔東西,家長應以平和的語氣安撫孩子,待其平靜后,教導他們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如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這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全心投入,時刻關注并給予及時回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專家介紹
今晚(10月28日)19:35,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專家、金鄉縣中心教育集團心理健康負責人李芙蓉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三期課程與各位家長深入探討育兒過程中六個不同階段孩子所需的心靈養分類型,并提供針對性的對策,助力家長科學育兒!
課程收看指南
1. 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養教有方App
2. 點擊首頁瓷片區【同一堂課】直接進入本期課程(19:35準時更新)
智慧家長課前測試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你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或新挑戰時,是表現出興奮和好奇,還是顯得有些緊張和不安?作為智慧家長您會如何應對呢?
您可以通過本文下方評論區或登錄養教有方App在本節課程《同一堂課|孩子不同階段的心靈養分需求(二)》評論區下分享您的家教故事或留下您的相關困惑。
本文編輯:CHEN°
責任編輯:林美妮
歡迎家長分享家庭教育經驗:sdetvnm@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