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呼嘯的內蒙古草原上,一個46歲的中年漢子抱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這個名叫董棟小的男人,剛剛失去了妻子和親生兒子,生活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懷中這個僅有兩個月大的男嬰,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線希望。
40年后,在北京軍事科學院的辦公室里,一位身著上校軍裝的男子正在為一位老人系鞋帶,這位上校,正是當年那個襁褓中的嬰兒——董永在。
而那個老人,則是他的養父董棟小,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獨自一人撫養棄嬰
1979年的內蒙古,在一個普通的村莊里,46歲的董棟小正經歷著人生的至暗時刻。曾幾何時,他也有過一個完整的家庭:勤勞的妻子,可愛的兒子,以及慈祥的老母親。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青睞于捉弄這個樸實的漢子。
先是兩個兒子相繼夭折,給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一層陰霾。緊接著,無法承受喪子之痛的妻子選擇了離開,另覓新歡。
轉眼間,曾經熱鬧的五口之家,只剩下董棟小和他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的重擔壓得這個中年漢子喘不過氣來,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卻依舊難以維持最基本的生計。
就在董棟小幾乎對生活失去希望的時候,命運之神似乎終于對他露出了一絲微笑。
1979年5月的一天,村里傳來一個消息:有戶人家因為困難,想要送走剛出生兩個月的男嬰。
盡管已經46歲,盡管家徒四壁,盡管連自己都養活不好,但董棟小還是毅然決定收養這個男嬰。
也許是因為對家的渴望,也許是對生活的期盼,又或許只是一個孤獨的靈魂對另一個脆弱生命的憐惜。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當董棟小抱起這個襁褓中的嬰兒時,他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他給這個男嬰取名"永在",寄托著永遠在身邊的美好愿望。
而現實很快就給了董棟小當頭一棒,兩個月大的嬰兒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需要充足的營養。可是,董家連溫飽都成問題,更別說奶粉這種"奢侈品"了。
面對這個困境,董棟小做出了一個令人心痛的決定,他變賣了家中唯一值錢的東西——一頭豬,又將存糧幾乎全部出售,換來了一筆錢。用這筆錢,他為小永在請了一個奶媽,確保孩子在最關鍵的前八個月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這個決定,無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庭經濟狀況變得更加窘迫。但是每當聽到嬰兒的啼哭聲,看到小永在漸漸長大的樣子,這個老父親就覺的很欣慰。
為了養活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他開始了更加艱辛的生活,天還沒亮,他就起床干活;直到月亮高懸,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春種秋收,寒來暑往,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勞作著,只為給小永在一個雖然簡陋但溫暖的家。
在董棟小的努力下,永在平安地度過了幼年時期,到了上學的年齡。村里的小學離家不遠,這讓他稍稍松了一口氣。
二、努力學習考上大學
然而,等到永在要上初中時,新的挑戰又來了。
初中離家有好幾公里遠,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讓孩子住校,但是對于董家來說,住宿費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思前想后,董棟小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永在每天步行往返學校。
就這樣,年幼的董永在開始了他的"長征"生涯。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寒冬酷暑,這個瘦小的身影都會準時出現在上學的路上。
幾公里的山路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并不輕松,但永在從未抱怨過。他深知父親的不易,也明白家里的困難。這份懂事,讓董棟小既心疼又自豪。
永在用實際行動回報了父親的付出,在初中三年里,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功夫不負有心人,永在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這個好消息讓這個老父親欣喜若狂,但隨之而來的又是新的煩惱:高中的學費和生活費從何而來?為了籌錢,董棟小再次加倍努力工作,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年過半百的身體終究抵不過高強度的勞作,他病倒了。
看到躺在床上的父親,永在心如刀絞。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改變家里的處境。在高中開學前的假期里,永在主動承擔起了家里的重擔。他頂替父親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地在地里勞作。
不僅如此,董永在還學會了照顧家人,每天早上他都會先給父親煎好藥,然后才出門干活。
高中生活開始后,永在住進了學校宿舍,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他想盡各種辦法節省開支。每個學期開學時,父親都會給他準備一個"干糧包"——里面裝的都是烘干的饅頭片,這成了他的主要食糧。
在學校里,永在養成了一個習慣:總是等到其他同學吃得差不多了,才去食堂買幾個便宜的饅頭,他的這種"另類"行為很快引起了學校后勤主任的注意。
在了解了永在的家庭情況后,學校領導深受感動,他們不僅為永在開了"綠色通道",允許他在食堂免費就餐,還免除了他的全部學費。
這份雪中送炭的幫助,讓永在倍感溫暖,他將這份感動化作動力,更加刻苦學習。在高中期間,永在先后獲得了校級、盟級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級的"三好學生"稱號。
最終,董永在以文科班唯一的保送名額,順利進入了心儀的大學。
三、事業有成不忘父親養育之恩
于是,在繁重的學業之外,董永在開始了勤工儉學的生活,校園里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圖書館管理員、食堂勤雜工、校園清潔工……只要有機會,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爭取。
周末和假期,他還會到附近的家教中心應聘,為高中生補習功課。
這種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不僅讓他能夠自給自足,不再給家里增添負擔,還鍛煉了他的意志和能力。他學會了如何平衡學習和工作,如何與人溝通協作,這些都為他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四年轉眼即逝,當其他同學都在找工作,他決定參軍入伍,加入武警部隊。這個決定源于他內心對保家衛國的向往,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兒時的軍人夢。
在武警部隊,董永在以優異的表現很快脫穎而出,不僅在各項軍事訓練中名列前茅,還在政治理論學習上展現出了過人的才智。他的努力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很快就被提拔為指導員,負責對新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而他并不滿足于現狀,他深知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于是,在繁忙的軍營生活之余,他開始為考研做準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刻苦努力,董永在成功考取了吉林大學的研究生。
碩士畢業后,董永在并沒有停下追求知識的腳步,他再接再厲,成功考取了國防大學的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現代戰爭理論和軍事戰略思想上,論文多次獲得學校的嘉獎。
就在董永在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一個更大的機遇向他招手。軍事科學院,這個中國軍事科研的最高學府,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對于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機遇。
進入軍事科學院后,董永在如魚得水,他的研究涉及現代戰爭理論、軍事戰略、國防建設等多個領域。他的學術成果豐碩,先后發表了60多篇高質量論文,出版了10多部學術著作。
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表現和突出的學術成就,董永在的軍銜也在不斷晉升。從少尉到中尉,再到上尉、少校、中校,最終,他榮升為上校,每一次晉升,都是對他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他能力的認可。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他從未忘記自己的根。他深知,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源于那個在困境中毅然決然收養他的父親,父親的無私大愛,是他前進的動力,也是他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2011年,當時已經年過古稀的董棟小,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得知這一情況后,董永在立即做出決定:將父親接到身邊同住。
他為父親安排了舒適的居住環境,聘請專業的護工照顧日常起居。但這還遠遠不夠,他堅持每天下班后親自照顧父親,陪他聊天,為他按摩,有時甚至親自下廚烹飪父親喜歡的菜肴。
無論工作調動到哪里,都要帶著父親一起去,這個決定在軍隊系統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在了解了董永在的家庭情況后,領導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就這樣,無論是到邊疆實地考察,還是到沿海城市參加學術會議,董棟小都成了他形影不離的伙伴。在旁人看來,這或許會給工作帶來不便。但對他來說,能夠時刻陪伴在父親身邊,照顧他的起居,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