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溟展淺析“篆刻”
什么是篆刻,治印一般采用篆書,先寫后刻,所以稱"篆刻",也是鐫刻印章的統稱。博物館常見的金屬印章,多數是先刻印模,然后再澆鑄,也有提前做好金屬印坯需要時直接在印坯上擊鑿印文。石頭、牙、角、木、竹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水晶、玉印章古人是用手工琢成。
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先秦及漢、魏時期篆刻印章是文人寫稿匠人鐫刻,藝術成就頗高。直到元代王冕開始用花乳石治印,因為鐫刻方便,便開始了使用石頭治印的篇章,同時開始了文人寫稿文人治印。
明、清以來在文人官員中研討篆刻風格逐漸盛行,出現了很多篆刻家和流派,篆刻家如文彭、何震、黃易、吳熙載、吳昌碩等。流派如皖派、徽派、莆田派、閩派、浙派等風格各異,篆刻藝術自此百花齊放。
何震篆刻《云中白鶴》
黃易篆刻《愛月夜瞑遲》
吳熙載篆刻
吳昌碩篆刻
圖文/氿波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