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價格戰打了一年多,車價削去兩三成。
有廠商叫苦不迭,有廠商陰陽怪氣,還有廠商成了新時代的祥林嫂,滿腹怨氣,四處訴說不公。
別管行業大佬們嘴上怎么說,大家心里都明鏡一般:這才哪兒到哪兒!中國市場上140多個汽車品牌,不干掉百八十個,算什么價格戰?
大佬們同樣很清楚,為什么有的車狠狠降價還能大把賺錢,而有的車賠本連吆喝也賺不來。其中原因,他們只是不愿意說破而已。
▲中國品牌新能源車開始擠壓合資品牌市場份額
上回說到,中國這次掀起全球汽車史上第三次“大卷”,相比福特、豐田帶頭的前兩次“大卷”,會更驚心動魄。而100年前的福特T型車,已經回答了今天人們仍然非常好奇的一些問題:
汽車的利潤從何而來?造車的賺頭到底有多大?為什么有的車年年大降價仍然能帶來滾滾財源?
看完這篇,有助于理解現在中國車市“大卷”中最基本的一個疑問:汽車大降價,一定會偷工減料嗎?
▍降價,降價,一路大降價
“在那個時代……汽車只是一種運動;它的定價過高以至無人問津;它的機械故障率居高不下,而優質的公路又是那么少”。
《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一書中,通用公司最具盛名的總裁斯隆回顧了1908年前后的美國汽車業,當時,內燃機汽車問世已20多年,看起來依然前途未卜。
1908年,發生了兩件汽車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大事:1、福特T型車上市;2、通用汽車組建。
▲福特T型車于1908年開始銷售
美國汽車起步落后于歐洲對手。1896年,德國人的“奔馳1號”投入生產10年后,整個美國的汽車工業僅由兩家公司組成,其中,杜里埃公司手工制造了13輛汽車,成為這一年的銷售冠軍。
到190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100個汽車品牌,嘗試手工制造各種各樣的汽車。
到1908年,美國的汽車制造商超過250個。
各路神仙蜂擁而至,無非是感覺這種“無馬的馬車”有可能流行起來,成為發大財的好生意。
正如斯隆所言,此時汽車的買家仍然是那些趕時髦的富翁們。奧茲莫比爾、福特等汽車公司幾經周折,終于意識到,必須讓平民階層也能買得起,汽車行業才有前途。
一些只賣幾百美元的廉價汽車陸續面市(按可比價格,相當于現在的2萬多美元),其中最成功的,當然就是福特T型車。
在T型車之前,亨利·福特設計了9款車型,最貴的K型車裝備六缸發動機,最低售價2500美元起。
▲1906年上市的福特K型車是一款高檔車型??
2000美元以上,這是當時闊佬、大亨們為汽車支付的主流價格。
福特T型車1908年10月上市,起售價825美元,僅為“富人汽車”的三分之一。這個價格在當時也不便宜,相當于美國平民20個月的收入。
好在這是一個平民階層踮起腳尖可以夠得著的一個價格,上市第一年,T型車就賣出了1萬多輛。
除了個別年份略有上調外(建設新工廠、時逢一戰等因素對成本有影響),福特T型車的售價連年下降,尤其是在1913年引入流水裝配線生產以后,降幅更大。到1925年時,售價已經降去大半,一輛只賣260美元。
這時,美國工人只要花兩三個月的工資,就能買一輛T型車。?
一邊是降價、降價、不停降價,一邊是銷量和利潤暴增。
最初生產時,T型車年銷量不過1萬輛左右;在實現流水線生產后的1914年,一年銷量破20萬輛;1923年的銷量頂峰期,一年賣出超200萬輛。
▲福特T型車歷年價格和銷量走勢
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的利潤達到1000萬美元;1915年為2400萬美元;1916年則狂漲到6000萬美元。
▍流水線不為人知的奧秘
1913年,福特汽車上馬流水裝配線。一輛T型車的裝配時間,從12.5個小時,陡然縮減到1.5個小時,裝配速度提高了8倍。
上世紀(參數丨圖片)初的前10年中,全球汽車主要靠手工生產,效率最高的汽車公司,一天也只能裝配出20多輛車。1901年,美國奧茲莫比爾成為第一家實現大規模制造汽油車的公司,這一年的產量為635輛。
當時,汽車裝配完全靠手工。每個裝配工都是真正的“工匠”,他必須熟悉汽車的每一個零部件,因為整整一輛車的組裝常常是由一個裝配工全部完成。
他還必須是手藝精良的能工巧匠,因為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半成品”,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熟練的裝配工拿起一個零件后,第一步是用銼手工修整,否則就無法和別的零件配合良好。
就算按同一張圖紙去造車,由于各個工人的手藝不同,也不可能造出兩輛完全一樣的車。在《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中,這種生產方式被稱為“單件生產方式”。
用手工單件生產方式造出來的汽車,注定是普通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它需要技藝高超的工人,產量極低,而且不管造多少輛成本都不會降低,質量和可靠性都變幻不定。(現在還有少量超豪華車和跑車還在強調手工打造,但實際上已經是流水線生產,只在內飾件、油漆等環節保留手工工藝)。
▲現在超豪華汽車的制造過程也高度自動化?????????????????????????????????
在1905年,西歐和北美有幾百家公司用單件生產的方式小批量制造汽車。
此時,1902年組建的凱迪拉克公司悄然進行著一個舉動,這一舉動日后將徹底改變全球汽車行業。
這就是制作“可互換零部件”,或者叫“零部件標準化”。
可互換零件最早在槍械制造中開始應用,隨后鐘表、縫紉機、打字機等行業陸續引入。標準化的可替換零部件,讓機械設備的組裝變得容易,降低了對工人的技能要求,也大大節省了裝配時間。而且,機械設備后續的維修也更簡單。
凱迪拉克公司由亨利·利蘭創辦,此人不光是個企業家,也是一個目光敏銳的機械師和發明家,早年在柯爾特槍械公司的經歷,讓他意識到汽車要想實現大規模生產,首先要實現零部件標準化。
得益于精密加工和零部件標準化帶來的可靠性,凱迪拉克迅速成為一家美國頂級豪華汽車制造商。
▲凱迪拉克1908年款S型車。這一年,凱迪拉克因精密可替換零部件獲杜瓦獎
同一時期,奧茲莫比爾汽車公司進行了另一項汽車制造的變革:建設汽車裝配線。
奧茲莫比爾汽車公司重新組織了汽車裝配流程,把裝配工作切分成若干工位,每個工位上的工人只干一部分活兒。如此一來,就不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的“全才”裝配工,對工人的技能要求大為降低,裝配速度也明顯提升。
只不過,奧茲莫比爾的裝配線不是自動運行,一個工位完工后,要由人工把半成品汽車推到下一個工位。
奧茲莫比爾和凱迪拉克,幾年后都成為通用汽車的成員。???
雖然汽車流水線的功勞被記到了福特身上,但顯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準確地說,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建成的流水裝配線,是“零部件標準化+裝配線”的集大成者。
這種生產方式被稱為“大量生產方式”。?????
從此,汽車像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駛下流水線,在十幾年的時間中,把美國改造成為一個“車輪上的國家”。
▍汽車利潤從哪里來?
1908年,福特T型車開始生產的時候,福特實現了零部件標準化。
1913年上馬的福特流水線,把汽車裝配做了極為細致的切分,細到一個工位只管裝上螺栓,下一個工位只管上螺母,再下一個工位只管擰緊。
汽車裝配對工人的要求,從此簡單到“流水線上打螺絲”,一個工人只需要幾十分鐘的培訓就能上崗工作。由電機驅動的傳送帶,會以設定的速度把等待裝配的半成品送到手邊,工人只需要做幾個簡單的動作,一點腦筋都不用動。
▲在福特T型車流水線上工作的裝配工
福特T型車在設計時,就考慮了如何減少裝配環節,如何便于組裝。拿發動機來說,當時的四汽缸發動機的四個缸體分別鑄造,然后再用螺栓組裝到一起,而T型車的四個缸體是一次鑄造而成。(看到此處,是不是聯想到了比亞迪DM的“七合一電驅”和特斯拉的一體壓鑄?)
“標準零部件+集成設計+組裝簡單+自動流水線”,福特的這一套花式新動作,把汽車制造玩兒得行云流水,每3分鐘就有一輛T型車從流水線末端出現,如同神奇的魔法。
更神奇的是,T型車首次在汽車行業展示了“規模效應”。亨利·福特堅持只生產這一款車,1914年以后,這款車只提供黑色一種顏色。T型車的產銷量瘋狂增長的同時,單車成本也在瘋狂下降,利潤同步瘋狂增加。單車成本下降,又讓福特有能力不斷調低T型車售價,獲得更大的銷量。
于是,汽車史上首次出現了一個奇觀:車價越來越低、銷量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高。
全新的“大量生產方式”讓福特汽車財源滾滾,意猶未盡的亨利·福特還要從造車的各個環節上壓榨出更多的利潤,大搞“垂直整合”。
福特公司不但自己生產汽車零部件,還擁有自家的煤礦和發電廠,有自家的鐵礦和冶煉廠,有自家的林場、皮革廠、玻璃廠,有自家的鐵路和運輸船只……幾乎所有生產汽車需要的資源都一手掌握,為了制造輪胎,福特甚至把手伸向了巴西的橡膠園。(看看今天的比亞迪,就明白“垂直整合”也是汽車獲利的有效途徑,當然,比亞迪的垂直整合并非只是降價制造成本那樣簡單,以后詳說)
▍第一次大卷在卷什么?
T型車成了一款“超級產品”,巔峰時期,全球一半的汽車都是這款福特車。福特的“大量生產方式”也在像狂風掃落葉一樣,把大批手工單件生產的汽車公司掃出歷史舞臺。
▲福特T型車把美國帶進汽車時代
通用、克萊斯勒等美國公司也掌握并優化了這種生產方式,和福特一起在1920年代上演“三強爭霸”;到1930年代,美國的250余家汽車公司,只有40余家存活下來。
在汽車的發源地,歐洲的汽車制造商也在福特生產風暴中瑟瑟發抖,大量涌入的進口福特車遭到歐洲人的抵制,一戰前后,英、法、德等國先后筑起貿易壁壘,對零部件和整車征收的進口稅不斷上漲——結果是,福特被迫入鄉隨俗,于1930年代初在這些國家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聯想起當下歐美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態度,是否似曾相識?50年后,日本汽車在美國也有類似遭遇)
福特發起的汽車史上第一次大卷,是“機械制造”對“手工制造”的卷,是“大量生產方式”對“手工單件生產方式”的卷,究其本質,是在卷效率。
流水線大量生產方式,如同印刷機印書一樣,可以對一款車實現高速批量復制,比起手工單件生產,它降低了零部件成本、降低了制造難度、降低了人工成本、縮短了制造工時、攤薄了固定成本……每一個環節,都能省下大把的錢。
而且,由于零部件和制造流程都實現了標準化,造出的每一輛車,都能保證近似的質量水平。
在自傳中,亨利·福特提醒人們:不要光盯著降價,還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降價,是廠家一時在耍把戲?是競爭力變差被迫降價?還是效率提高而降低了成本?
他強調說:只有廠家生產效率提高引發的降價,才是廠家給出的真正價值。
▲1927年,福特T型車累計產量達到1500萬輛
這番話放到今天仍然非常有價值。汽車業的新一輪大卷從中國開始,降價潮此起彼伏,有誰認真思考過日益慘烈的價格戰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下一篇,該日本汽車出場了。日本人學走了美國的大量生產方式,同時又看穿了其中的缺陷,在第二次大卷中把美國汽車搞得狼狽不堪,靠一些非常手段方能喘息甫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