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單純討論生死,我是覺得:
當一個人真正想死的時候,的確會很平靜。
也許,你還能在前一天看到這個人笑著和你說話、玩耍,正常工作、學習,但第二天等到的就是噩耗。
這就像你走進心理咨詢室,不是每一個人都郁郁寡歡,也有人進去就是看上去很樂觀開朗的那種,你會覺得ta不需要幫助嗎?
別說一個人選擇死亡,就是什么不愛惜生命了。沒真正感受過死亡、瀕臨死亡、甚至沒和將死之人有過親近關系,只說“好好活著就行”,這有時也算是對“死亡”的曲解。
之前上學時,遇到一件事。
在心理值班室值班,老師那時候不在。
一位其他班的同學走進值班室,也沒說明來意,我就打開了話題,然后聊了好一會,最后這位同學走時,也沒明確說是要登記咨詢的。
因為看她走出去的時候,臉上是笑著的,我后來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心理老師,說有位同學來過,但我和她聊得很開心。應該不是來咨詢的。
后來老師說:
“你不要覺得笑得很開心,就不是來咨詢的。也許,反而是你和對方的聊天,讓對方都有些不好意思登記咨詢了。(大概意思)”
大意就是,別看一個人的表面怎樣。
后來,這位同學參加了一些志愿者活動。后面的,我不知道了。
也許,別人的經歷,自己未必會經歷;但不出意外,總有些相同的體驗和感受,會通過另外的方式在自己身上重現。
所以,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對以后的自己說:
“你以后,要小心一點。”
因為,對某件事的感受或體驗,有時可比某一件具體的事殺傷力強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