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前,巧哥去了一趟重慶,住在好友士兵的工作室旁,白天與妻子游重慶,晚上在士兵工作室泡茶。
我比士兵大,他稱我兄,當然稱我妻為嫂子,他聽嫂子創作了長篇小說《烏山不夜侯》,是個茶人,還是國家級非遺潮州工夫茶傳承人葉漢鐘的弟子,就把家里的好茶都拿來給我們品嘗。
當然,他知道巧哥研究壺藝的,因為寄過我著的幾本壺藝的書給他。國慶節期間,巧哥喜歡候在家里不出門,記得那天是星期六,士兵發幾張壺的圖片,是一把竹壺,做工精細,線條優美,且已泡漿,問我是不是好壺,說在他家角落已20年了。
我說是好壺,具有收藏價值。巧哥仔細看一下底款,圓章小篆,是高奮榮大師的作品。
幾年前,去過高奮榮大師工作室,品賞了他的不少作品,他的作品雖然大都比較傳統,但在傳統中力求個性,無論是光貨,還是方器,都顯自己的獨特風格。看他的方器作品,你頓時會感到“方器王子”的稱呼是如此恰如其分。
那次去高奮榮大師工作室,我們聊了很多,但他說的,但至今還能讓記起的是這么一句話,壺首先是實用,再就是藝術。這話讓我產生共鳴,之前我說過,好的壺藝作品是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
高奮榮大師還說,塑砂壺者不能當工匠,而要努力去做學者。紫砂藝術的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所以要博覽群書,從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門類中吮吸營養,提高紫砂壺的品位和韻趣。
士兵收藏的那把竹壺,就讓人感覺有韻趣,但卻與我在高奮榮大師工作室看到的那些壺藝作品,卻風格迥異,高逸樸茂,古雅俊美。沒想到20年前,高奮榮大師的作品,就如此精工美妙。
士兵收藏的這把高奮榮大師竹壺,足見高風亮節之意趣,自然讓人想起“高風亮節立天地,虛懷若谷住人間”的詩句。
高奮榮大師是江蘇宜興人,出生在紫砂發源地紫砂村,以前叫上袁村,高奮榮大師的工作室稱為“上袁紫砂主人”。他的童年在紫砂陶的熏陶中成長,從小就玩泥巴,所以他的名字又叫“玩藝人”。現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2016年獲第二屆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
按照當地的風俗,今年高奮榮大師剛好是60歲,已到了“六十而耳順”的年齡,其實他的藝術,早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藝術境界了。難怪他的作品神韻兼備,文心有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藝術評論家陳傳席在他的《紫砂小史》一書說,品壺有“六要”:神韻、形態、色澤、意趣、文心、適用。他說,最重要的一條是神韻。巧哥非常贊同,至于形態、色澤、適用,巧哥認為則是制壺者的基本功。
不錯,壺之神韻,要在形態中表現出來,難就難在如何表現。比如制石瓢、西施、文旦等,很多壺藝師都是照葫蘆畫瓢,結果是有形而無神,神是形中表現出來的,而高奮榮的作品就神寓在形中,使得作品均衡協調,又個性突出。
陳傳席的文心是指在壺上題詩銘文,或作畫鈐印,但巧哥以為,文心是在壺上不著一字,盡顯風流。巧哥曾設計了“詩與壺”系列,是壺中有詩,詩中有壺。其實在高奮榮大師的光貨中,如果你懂得鑒賞,那一定能品出詩的韻味,這韻味難道不是文心?
高奮榮大師做壺已40年,后師從中國工藝美木大師季益順,季益順的作品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他的《紫氣東來》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藝人都以被中南海紫光閣為殊榮,因為中南海紫光閣收藏的工藝品,代表著中國最高的藝術水平。
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高奮榮師從季益順之后,技藝日進,技法更加嫻熟,作品更具收藏價值。
我喜歡他的《荊溪秋影》,制作嚴謹,線條流暢,達到剛柔相濟,韻致怡人。尤其是嘴與鈕的對稱均衡,整體感強。
我喜歡他的《器成方圓》,這件作品的設計,巧妙結合了包含圓、橢圓、長方體、正方體、柱體在內的各種幾何形體。壺蓋取牛蓋,壺把方形,壺身四方,塊面相接分為兩種處理方式,在規矩之中添加一股生氣。整個作品力求規整之中兼具節奏韻律之美,蘊古韻含新風。通過簡約的線條和形制,傳達出典雅高古的氣質。
高奮榮大師的作品有的素心素面,樸拙渾厚;有的大開大闔,豪放蕭灑;有的形態端莊,氣格高古;有的技藝腴麗,藝趣頓生;有的質樸優雅,妙若天成……
如果你去紫砂發源地上袁村,到高奮榮的工作室品賞他的壺,一定會給你驚喜和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