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熱播,一些不愿意看到美軍挨揍的噴子開始雞蛋里挑骨頭:怎么是軍長親自指揮連長打仗?師長、團長營長不參加戰斗嗎?
為噴而噴的垃圾話,原本不必理會,但是這樣的垃圾話說多了,難免會有人相信,所以咱們有必要說明一下:上甘嶺戰役十分特殊,打到關鍵時刻,別說是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親自指揮坑道一線作戰,就是三兵團副司令王近山,有時候也親自抄起沖鋒槍想要參加戰斗。
王近山的女兒回憶:“我父親在上甘嶺是三兵團的代司令員,他的掩體指揮部離上甘嶺不遠,有一個連隊在前線,被打得只剩幾個人了,我父親那時才三十多歲,雖多次在戰爭中負傷,但看到這樣的情景,那股子‘拼命’和‘瘋勁’又上來了,奪過衛士的沖鋒槍就往掩體外沖,已忘記自己是幾萬部隊的司令員。警衛班五六個人硬是把他拉住了,后來兵團黨委作出決定,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個衛兵在掩體口專門阻擋王司令隨便出去……”
王近山在朝鮮戰場的司機回憶:“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共打了四十三天,最緊張的時候,首長看著一個連隊去,有時兩天就打光了,我聽首長給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掛電話:‘洪麻子,我缺彈藥、缺食品、缺水,你得保證供應,我的司機、警衛眼都餓花了?!榛卦挘骸醑傋?,你別著急,我想法供應,就是背,老子也給你背上去啊!’首長有時著急還罵過他的十五軍軍長秦基偉:‘你要守不住,就回去放羊吧!’”
兵團和軍級將領親自關注甚至指揮上甘嶺的連級戰斗,那是因為上甘嶺只能放下連級單位,連級戰斗,實際也是軍級、兵團級戰斗:按照傷亡人數計算,那一戰志愿軍損失了四五十個連,他們前仆后繼,一個連打光了,另一個連補上去,但是番號基本不變。
使用八連番號的,甚至還有秦基偉的警衛連,這件事在《志愿軍援朝紀實》等多部軍史中均有記載:10月21日,堅守597.7高地的第一三四團第八連在激戰中只剩下十五個人,糧彈即將告罄。秦基偉得知這一危急情況后,當即決定把身邊的軍部警衛連拉上去,對敵人實施反擊,并同第八連的勇士們一起守住了坑道。
我們查閱史料可知,上甘嶺防御戰役共歷時四十三天,由戰斗發展成為戰役規模,敵方是美第7師、美空降第一八七團、南二師、南九師以及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另有十八個炮兵營一零五毫米口徑以上火炮三百余門,坦克一百七十余輛,出動飛機三千余架次,總兵力共約六萬余人。
志愿軍參戰的是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二十九師,第十二軍軍之第三十一師和第三十四師一個團,榴彈炮兵第二師、第七師,火箭炮兵第二零九團,第六十軍炮兵團,高射炮兵第六零一、第六一零團各1部,共山、野、榴炮一百一十四門,火箭炮二十四門,高射炮四十七門,另有工兵第二十二團第三營、擔架營,總兵力約四萬余人。
上甘嶺戰役,敵人發起了六百七十多次進攻,其中六百五十多次都是營級以下規模,這可不是他們不想拿下上甘嶺,而是地形所限,一次只能投入那么多人,同樣道理,志愿軍在兩個高地上,也只能駐守連級作戰單位,后來參加上甘嶺戰斗的十一軍三十三師九十一團團長李長生回憶:“上甘嶺戰役是在狹窄地區(不到四平方公里)反復爭奪的戰斗,且我軍武器裝備處于劣勢,撒網瓢潑戰術顯然得不償失,鑒于此,我們決定全團以連為單位組成九個梯隊,相繼投入戰斗,每個連爭取堅守陣地一天?!?/p>
秦基偉本人的回憶,我們就能看出上甘嶺的重要性,以及他親自指揮的必要性:“對于這次戰斗的嚴重意義,我軍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是了解的。如果敵人一旦奪取了上甘嶺高地,我五圣山陣地便直接受到攻擊的威脅。五圣山萬一失守,敵人居高臨下,我們在平康的一片平原上就無法立足,整個朝鮮戰局就要發生嚴重變化。因此,上級首長們一再叮囑我們:‘上甘嶺這一仗必須打好,不許打壞!’”
我們在《上甘嶺》中看到的一三四團八連,原有一百四十人,打光了再補,前前后后補充了來自十六個建制連的三百三十五人,先后殲滅敵軍一千七百六十余人——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能從十六個連級單位抽調兵員,這樣大的舉動,除了軍長秦基偉誰還有這個權力?補充多少、何時補充,沒有對八連情況的及時掌握,決定又如何做出?
上甘嶺戰場不到四平方公里(三點七平方公里),志愿軍在地下的坑道里,也就能隱蔽一兩個連,但是這一兩個連,卻是由幾十個單位調兵組成的,也是全戰役的關鍵所在:坑道陣地丟了,戰役也就完了,秦基偉親自指揮沒有問題,不親自指揮才有大問題。
感謝當年的戰地記者孟昭瑞,他留下的一組珍貴戰場照片,可以狠狠地打那些不懂歷史卻亂噴的家伙們幾記耳光:誰說連長不可能跟軍長匯報工作?誰說戰場上沒有女兵?誰說女兵不可以有發辮?
當年在戰場上生死與共,根本就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大年梳小辮是女戰士僅剩下的幾點愛好之一,而且在相當多的時候,梳小辮還是未婚的象征,哪能像現在的某些人,男的比女的頭發長,女的比男的頭發短,僅看頭發都分不出男女?
說到頭發,筆者還能記起當年志愿軍指揮員有多平易近人。
筆者有兩位長輩參加了抗美援朝志愿軍,他們是親兄弟,哥哥永遠留在了那里,弟弟凱旋后擔任了一定級別的干部,但是他走在街上,跟一般的老百姓絕無半點區別,也沒有任何架子,當年筆者不愿意理發(長頭發流行),結果被他按住剃掉,一邊剃還一邊開玩笑:“團級干部給你剃頭,美去吧!”
他說美,我可沒看出美,當年他給我剃的頭,一邊長一邊短,據說叫什么“小自由”,我好長時間上學都不摘帽子,現在想起來,不是那發型不美,而是我們不了解前輩們的心靈有多美。
當年的人們心靈凈美,尤其是在戰場上,司令、軍長與連長乃至戰士親如兄弟,別說是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就是上級把自己的飯給下級吃,大家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大家都是那么做的,已經習以為常了——越高級的干部越沒有架子,秦基偉與八連戰士合影,不在第一排,也沒講究什么C位。
夏蟲不可語冰,小人之心也難度君子之腹,筆者一直在看《上甘嶺》,不但越看越覺得真實,而且發現那里面很多場景都跟歷史影像資料十分相似甚至完全一致。
雖然是營連級戰斗,但是上甘嶺戰斗的慘烈超乎人們的想象——雖然只有一兩個連在戰斗,但是補充上去犧牲的戰士,卻比一個師還多。
十五軍上報志愿軍總部:這些投入戰斗時最少的有一百四十人,最多的達二百一十多人的連隊,到20日為止,第一三三團一、三、九連各剩十六人;第一三四團一、二、三連至17日,共剩三十余人;二營四連剩三十人;五連除連長,指導員外,無兵;六連不詳;七連無兵。八連十一人,后補足至一百四十五人,到20日尚有十六人;九連無兵;第一三五團到19日,一營剩七十余人,補七十五人;四連十人,五連二十人,又補六十人;六連三十人,未補;七連十一人,未補;八連二十人,已補六十人;九連三十人,未補……
這一連串數字,僅看著就能令人痛徹心脾:僅一三四團八連,就至少打光了兩次,其他三連隊才剩下三十人,有的連隊干脆打光了也無法補充,這樣長時間的消耗戰,別說營長團長無法指揮,就是秦基偉,也要向兵團司令部甚至志司匯報、求援,連王近山都抄起沖鋒槍要殺上一線,軍長指揮連長、跟坑道連級干部聯絡,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