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最為出名的戰役要數“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了,其中林彪、羅榮恒、劉亞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打響了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三省,隨后南下入關打響平津戰役,解放北平和天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協同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打響了淮海戰役,以江蘇徐州為中心,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隨后二野、三野發動了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杭州、南昌、上海,崇明島,在此期間東北野戰軍也渡過長江,解放了武漢。
毛澤東在延安與農民交談
不難看出,這些戰役里幾乎沒有出現過彭德懷率領的第一野戰軍也就是西北野戰軍的影子,那么一野在干啥呢?其實從名字可以看出一野戰軍的主要任務是解放西北,主要包括寧夏,甘肅,陜西、青海等地勢險峻的地區,同時也是為了給西路軍報仇,將盤踞西北的馬家軍全部消滅干凈。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保衛延安,所以一開始一野并沒有戰略反攻,而是一直處于防守的狀態,因為當時中央領導機構都在延安。
毛澤東、彭德懷在延安
拱衛延安,蓄勢反攻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為了達到全部殲滅解放軍的目的,發動針對各個中共根據地的全面內戰,戰線拉得很長,而這更加有利于兵力相對處于弱勢的解放軍運動作戰,國民黨敵軍接連吃敗仗,蔣介石決定改變戰術,重點進攻陜甘寧地區和晉魯豫地區,而延安就是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對象,他發誓要抄底這個“匪軍老巢”,在1947年3月集結了25萬大軍,其中主力部隊由胡宗南率領,從南、北、西三個方向發動了對延安的進攻戰。
蔣介石與胡宗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親率15個旅,兵分兩路,自宜川、洛川一線向延安發動進攻,同時還出動了45架飛機轟炸延安,配合胡部。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彭德懷急調新四旅一個團守衛延安,并勸說毛澤東、周恩來盡快撤出,但主席說他要最后一個撤離。隨后中共中央為了應對此次進攻,將西北野戰軍團和解放區其他武裝力量全權交由彭德懷指揮。當時的西北野戰軍兵力嚴重不足,勉強能湊出三萬人,相比于胡宗南的部隊,武器裝備上都要差一大截。根據敵我差距,彭帥指揮西北野戰軍采取節節抗敵,運動防御、誘敵深入的戰術,利用根據地優勢不斷消耗敵人,盡可能拖延時間,當時毛澤東已電告外線部隊盡快趕往陜甘寧參加保衛延安的戰斗。在此期間,胡日益猛攻,飛機增至一百余架,于18日兵臨延安城下,當日晚,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率領中央機關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在撤離延安前,毛澤東接見了參加保衛延安的部分人民解放軍指揮干部,告訴他們打掃好房子迎接國民黨敵軍,如今敵軍是一拳頭打進延安,隨后就會分開五指,我們再個個切掉,重新回到延安。鼓勵大家不要因為喪失一座城而失去信心。19日胡部占領延安。
延安保衛戰誓師大會
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留在陜甘寧地區,尋找戰機發起反攻。果然胡部占領延安后分開了手指,彭德懷做出了圍殲敵軍于青化砭的部署,與23日得到中央軍委批準,以一小部分兵力引開敵人主力,埋伏于青化砭地區,圍殲了胡部37旅外加一個團,取得了運動防御的第一場勝利。得到捷報后,毛澤東預測135旅可能會前往青化砭地區尋找37旅,彭德懷果斷將主力部署于羊馬河地區,這里是前往青化砭的必經之路。果不其然,胡部輾轉多地一直找不到西北野戰軍主力,隨即回師蟠龍,青化砭地區,在途中遭遇伏擊,135旅被殲滅,取得了運動防御的第二場勝利。胡宗南惱羞成怒,做出了錯誤的戰略部署和判斷,他認為西北野戰軍主力在綏德地區,不顧軍糧匱乏,士兵疲憊,率主力北上綏德,而只留了半個旅留守補給基地蟠龍鎮。彭德懷抓住時機,冒險采取“敵進我進”的運動戰略,南下蟠龍鎮,將補給轉為我軍所用,僅僅用了不到兩天時間拿下了蟠龍,切斷了胡部的補給,取得運動防御的第三場勝利。這三場戰役殲敵1.4萬人,粉碎了胡部的基礎,也為戰略反攻做好了準備。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彭德懷率領兩萬多人的西北野戰軍先后拿下隴東、榆林、沙家店、岔口、黃龍、宜川等大大小小十幾場戰役,將運動戰,分割戰發揮的淋漓盡致,全殲胡部23萬人。而胡宗南也因為這次失敗,逃到臺灣后被人認定為中共地下黨,實在是可笑。
彭德懷在西府戰役動員大會上
乘勝追擊,解放大西北,消滅馬家軍
盤踞在大西北的軍閥除了胡宗南之外,就是“西北二馬(或者西北三馬)”了,其中馬步芳盤踞青海、甘肅,馬鴻逵、馬鴻賓盤踞寧夏。一個“青海王”,一個“寧夏王(馬鴻逵)”,兩個人又想爭“西北王”,內部矛盾頻出,這也成為了彭德懷掃蕩二馬的有利條件。“青馬”實力強悍,但沒文化,士兵狠起來都敢給長官放暗槍;“寧馬”實力較差,但有素養。在解放寶雞一戰中,胡宗南的部隊徹底被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擊垮,從此南下,徹底遠離了西北。先擊潰胡軍也是彭德懷的戰略部署,這樣可以集中兵力對付二馬,尤其是“青馬”。
馬步芳
1949年7月11日,“扶眉(扶風、眉縣)戰役”打響,此戰殲滅胡軍4.4萬人,胡宗南撤退到秦嶺地區,二馬也跟著撤退到了平涼,原本彭德懷準備在平涼與二馬決戰,但是二馬又出現矛盾了,一開始他們都希望胡宗南能夠牽制住解放軍不向西北挺進,希望破滅后,又互相希望對方能夠去牽制解放軍,因此當馬鴻逵發現馬步芳不愿意打之后,他更不想打了,直接退回了寧夏老巢,而馬步芳一看也連忙撤回了蘭州這個西北政治軍事中心。因此蘭州成為了彭德懷與“青馬”的決戰地。
馬步芳回到蘭州后,加緊修筑防御工事,一邊致電正在逃亡的國民政府,商量蘭州會戰計劃,決定固守蘭州,然后以馬鴻逵、胡宗南兩部夾擊解放軍,馬步芳非常囂張自信,認為能夠全殲西北解放軍。1949年8月4日,蘭州戰役打響,主力出擊蘭州,以18集團軍于寶雞、天水牽制胡部,以第19兵團進入固原、海原一帶牽制馬鴻逵,后面這支部隊解放了寧夏,馬鴻逵的哥哥馬鴻賓率部起義,馬鴻逵逃到了臺灣。在對蘭州的第一期進攻中,馬步芳憑借蘭州天險之地,防御工事堅固,西北解放軍絲毫沒有占到便宜。
馬鴻逵
毛澤東指示彭德懷一次不行就打兩次、三次,因此接連對蘭州發起進攻,并針對馬步芳引以為傲的騎兵設置了三道封鎖線,遠程重機槍,中程輕機槍,近程長刺刀。機槍可謂是騎兵的克星,經過激烈的戰斗,馬家騎軍被打得四處潰散。西路軍那會就沒有這么多重型武器,吃了大虧。馬步芳眼看蘭州守不下去了,而胡宗南沒辦法援助,馬鴻逵湊了一支“吃瓜群眾”隊伍,隨即把指揮權交給了兒子馬繼援,自己帶著家眷逃到了重慶。8月25日,彭德懷發起總攻,不久攻下蘭州外圍的天險之地,破城近在眼前。馬繼援趁機逃往了西寧。第二天中午,馬步芳殘部被清掃干凈,蘭州解放,不久兵臨西寧,馬繼援坐上飛機逃往了重慶,西寧解放,至此盤踞西北幾十年“青馬”徹底被消滅干凈了。隨著9月中旬“寧馬”被消滅,大西北再無馬家軍。
蘭州戰役示意圖
從1947年3月到1949年9月,兩年半的時間,彭帥不但率領西北野戰軍保衛了“紅色圣地”延安,而且消滅了胡宗南、“青馬”,“寧馬”等西北軍閥,解放大西北,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戰斗,體現著西北野戰軍英勇頑強的作戰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也體現著彭德懷元帥的高超軍事才能。謹以此文,獻給獻身大西北解放的將士們,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