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佛陀對弟子舍利子說法,是一部談論如何正確用心的智慧經典,描述了修行得道的開悟者如何達到至高心境與寂靜彼岸的境界。
《心經》的大意是:眾生以自我立場,評斷現前情境的好壞順逆,心生愛憎分別,痛苦煩惱便因而產生了。
但情境只是一時變化,沒有好、壞、順、逆、凈、垢、增、減。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反映當下,不要想它怎么來、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場去分析眼前情境,沒有所要分析的對象,也沒有主觀想法。
眼前情境沒有順逆,內心也沒有愛憎分別。如能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也沒有苦需要消除。身心與當下合一,無所欠缺,也無所得。
雖然無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實相。他的心沒有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豁然頓悟。
整篇《心經》講述了人生無常,要看清本質,內心莫存好壞順逆。通過自我控制,實現內心平靜,到達智慧彼岸。
人生無常,要看清本質,內心莫存好壞順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一時變化,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并非永恒不滅的真實。宇宙中的一切都必然會變化,不變化的必然不存在。
在人生中,我們所面對的情景、我們的主觀想法和人際關系也都是一時的現象,都在不停地變化。
過去的情景非現在的情景,現在的情景也非將來的情景。令我們感到痛苦和煩惱的事情在變化。曾一度令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事情未來將消失,有些未曾實現的愿望未來或許也會實現。
過去的我們非現在的我們,現在的我們也非將來的我們。我們的主觀想法也在時刻改變,曾一度使你感到難以釋懷的人和物,過后或許能夠輕易放下或接受。屆時,你或許會認為當初痛苦和煩惱是多么的不必要。
曾一度令你感到失意或難過的事,未來或會令你感到慶幸當初沒得到或沒實現。曾一度令你極度向往的愿望,未來你或會發現不過如此,甚至實現后反而會帶給你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有時,當你擺脫痛苦和煩惱、或走出人生低谷后。你也許會懷念或感恩那一段曾令你感到黑暗的歲月,正是它促使你成長和強大。
弘一法師曾言,有些事,你做不成,未必是在害你。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
人際關系、所有的感情也是一時的情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皆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感情往往緣起于雙方在某一瞬間由于各種條件和吸引力等方面的高度同頻。緣滅于雙方的變化、彼此間吸引力下降,難以繼續同頻。
因此,人要學會放下情執,一切隨緣。與人相處,真心待人,但不執著于任何人。活在緣分中,而非關系里。
通過自我控制,實現內心平靜,到達智慧彼岸。面對人生的無常和起伏,我們要以平常心面對人生的無常和各種挑戰。這并不是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一種人生智慧。
柏拉圖曾言,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于環境,而在于他的心境。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也曾表示,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著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情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樣的情境也有不同的感受。
因此,通過看清人生的本質和人生的磨練,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內心變得不斷強大,以平常心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時常保持內心的平靜。
道和智慧生于安靜,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大意是說,只有一個人的心安靜下來,才能觀察到萬事萬物的道理。
只有內心平靜,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人生的種種挑戰、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實現人生的覺醒。
同時,人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平靜,各種追求只是過程。正如楊絳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哲學家塞涅卡也強調,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平靜和自我控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