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深圳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guī)劃方案(2024-2035 年)”發(fā)布,其中謀劃“時速600至10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網絡”的提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這意味著,深圳未來有可能率先在全國開建“時速1000公里”級別的高鐵!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一代高鐵”又將連接哪些城市?
先看文件里關于“高速磁懸浮”的表述,具體如下:
超前謀劃時速600至10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網絡在深圳地區(qū)的合理布局,合理評估高速磁懸浮系統(tǒng)對城市對外通道格局的根本性影響,預留預控京港澳、滬(深)廣高速磁懸浮線站位資源。
研究預留深圳磁懸浮樞紐,全面提升面向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的直達效率和面向粵東、海峽西岸的輻射能級。
從以上表述來看,深圳至少超前謀劃了兩條高速磁懸浮線路,分別連接上海和北京。深圳要為此預留線路和車站的位置,而且會有一個“深圳磁懸浮樞紐”。
兩年前深圳發(fā)布的“交通十四五規(guī)劃”中,對磁懸浮的表述只有“研究推進與國內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一句話。最新文件的表述,內容要豐富得多,說明有了較大的進展。
什么是磁懸浮高鐵,它跟現(xiàn)有高鐵有什么區(qū)別?
簡單來說,磁懸浮火車是通過電磁力讓火車“漂浮”在軌道之上,然后利用直線電機產生的電磁力牽引列車運行。由于列車懸浮,摩擦力大大降低;再用真空管道創(chuàng)造一個極少有空氣阻力的環(huán)境,就可以讓列車速度顯著提升,達到時速600到1000公里,甚至1500公里以上。
據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研究專家、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員鄧自剛此前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文化講壇發(fā)言,目前,該團隊正在建設最高時速1500公里的真空管道超高速試驗平臺。
由于工作原理跟之前的高鐵、普鐵完全不同,高速磁懸浮需要新建線路(真空管道),造價比較高。據測算,高速磁懸浮列車的建設成本預計是高速鐵路建設成本的2-3倍左右。這就意味著,這種火車票價也將是現(xiàn)行高鐵價格的2到3倍,顯著超過飛機的票價。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個新交通方式出現(xiàn)的時候,造價看起來都不經濟、很難推廣,但人類最終還是拋棄了馬車,進入了汽車時代、火車時代、民航時代。所以如果立足長遠,超高速磁懸浮火車的出現(xiàn)是大勢所趨。現(xiàn)在的高成本,不意味著永遠的高成本。
今年5月,長江日報曾報道說,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技術已經成熟了,深圳和廣州有意采取這種技術來建設廣深第二高鐵。
后來的信息顯示,廣深第二高鐵大概率還是采取時速350公里的現(xiàn)行高鐵技術,相關招標工作已經啟動,準備在2029年建成。
但廣州和深圳的確對高速磁懸浮高鐵非常感興趣。
今年5月,《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guī)劃(2023-2035)》發(fā)布,跟深圳一樣,其中也有大段的關于高速磁懸浮網絡的表述,并透露了更詳細的線路設想:
上圖就是廣州規(guī)劃方案里提出的兩條線路(三個方向),跟深圳規(guī)劃里的表述一致。
到目前為止,廣州和深圳是對高速磁懸浮列車表現(xiàn)最感興趣的兩個城市。
坊間也有很多專家和民眾猜測,這種造價昂貴的高速磁懸浮,未來可能只適合修建4條線路:
1、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香港;
2、北京—天津—濟南—南京—蘇州—上海;
3、上海—杭州—寧波—福州—廈門—汕頭—深圳—廣州;
4、成都—重慶—武漢—合肥—南京—上海;
總之,目前中國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列車技術已經成熟,時速1000公里到1500公里的技術研究正在推進。
但這些技術至今無用武之地。高速磁懸浮商用線路,目前只在上海建設了一段不到30公里的線路,設計時速為430公里,運營時速為380公里;此外,就是有幾條低速磁懸浮(時速200公里或以下)的線路。
要推動中國高速磁懸浮技術的發(fā)展,很有必要先修建一條“長度適中”的線路,進行商業(yè)化運營,來觀察其穩(wěn)定性和商用價值。
比較合適的城市,當屬廣州和深圳。廣深都是一線城市,均實際生活了超過2000萬人口,距離不遠不近,有實際需求、能承受較高的投資額。
而廣州、深圳也都在今年發(fā)布了“綜合立體交通網規(guī)劃方案(2024-2035 年)”,都對高速磁懸浮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相比之下,北京—天津,或者上海—南京、上海—杭州,都沒有廣深這樣“兩邊人口、經濟總量都非常大”。
超高速磁懸浮的出現(xiàn),對未來交通體系影響巨大。
如果時速真的達到1000公里或更高,遠距離旅行便捷度將顯著超過民航(時速800公里左右),受不良天氣影響也低于民航。如果再把火車站修到市中心,把票價壓低到跟飛機票相當,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民航。
所以深圳在規(guī)劃中表示將“合理評估高速磁懸浮系統(tǒng)對城市對外通道格局的根本性影響”。
到那時,各個城市遙遠的第二機場、第三機場,恐怕就沒有什么用了。比如上海的第三機場在南通,深圳的第二機場在惠州城區(qū)東部,廣州的第二機場建到了肇慶的地盤上。這些機場極有可能被高速磁懸浮打垮。
由于超高速列車存在不確定性,深圳還是在最新規(guī)劃中明確了兩點:
第一,落實深惠兩地對接,支持惠州平潭機場打造千萬級區(qū)域性樞紐機場,與深圳寶安機場形成協(xié)同發(fā)展格局,發(fā)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
第二,加速推進第三跑道及配套設施建設,形成包括T1航站樓、T2航站樓、T3航站樓、衛(wèi)星廳的航站區(qū)布局,拓展深圳機場輻射服務范圍。到2035年,深圳機場旅客年保障能力達到1億人次,貨郵年保障能力超過350萬噸。
每年1億人次,這是什么概念?下圖是中國內地主要機場2023年旅客吞吐量。最高的白云機場也才6300多萬人次,浦東、首都和寶安機場都在5200萬到5450萬人次之間。
由于惠州平潭機場距離深圳、東莞太遠,未來發(fā)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恐怕主要是分流貨運,以及做備降機場。
深圳寶安機場會不斷擴張運輸能力,未來不排除讓沿江高速下沉、修建第四跑道,以及建設T4航站樓。目前深圳正在重新建設T1和T2航站樓,以及機場東高鐵站,第三跑道接近完工。
筆者認為,最合適的深圳第二機場選址,是惠州的潼湖(填湖修建機場)。這里距離深圳和東莞中心城區(qū)更近,距離惠州中心城區(qū)也不遠。而平潭機場位置太偏,遠離深圳都市圈的人口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