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毛澤東與李宗仁親切握手
前言
1949年,解放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讓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看到大勢已去,這三年來,雖然擁兵百萬,有著美式裝備,但此刻,剩下的軍隊戰士不過區區四十萬了。危敗之際,他制定了三個退守方案,最終也全告落敗,無奈之下,只能退至臺灣,于是在1949年12月10日這天,蔣介石從成都乘坐飛機,告別大陸,飛越海峽,抵達臺北。
1955年,前國民黨副總統李宗仁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的問題后,引起了各方面強烈的反響,大陸和臺灣的全體中國人都表示認可,希望這一天早點來到,中央政府也表示,愿意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此時的蔣介石,在和平談判的建議與人民強烈的意愿下,思想也逐漸開始發生變化。
只有一個中國
1948年入冬以來,國民黨軍隊先后在遼沈和平津戰役中潰敗,接著又在淮海戰役中輸了血本,長江以北解放區,已經連成了片。此時國民黨內部的作戰將領,也認為內戰前途無望,紛紛希望進行和平談判。
1949年1月,蔣介石與李宗仁談到時局時,說自己準備退休,由李宗仁出面議和。
圖 | 蔣介石 李宗仁
可是當李宗仁閱讀了蔣介石的下野文告時,卻感覺不對勁,文告中并未提到蔣介石辭職一事,只說自己是“代行職權”,李宗仁從中看到了滿滿的欺騙,便打電話與蔣介石交涉,可是當一切交談好時,在第二天發布的全國文告中,居然只字未改。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不斷地破壞李宗仁和談的計劃,他名義上退隱,暗地里卻責令黨、政、軍必須血戰到底,破壞李宗仁江防計劃和保衛西南計劃。李宗仁知道再這樣下去,非亂了套不可,便搭坐專機飛往杭州,要蔣介石立一個君子協定,交出所有軍權。
李宗仁說話也不客氣,一針見血說道:“現在這種政出多門,誰也不能做事,我該如何領導?”蔣介石態度卻極為誠懇:“不論你怎么做,我都是支持你的!”李宗仁本一肚子氣,可是蔣介石表現得如此謙遜,便有火也發不出來了。
圖 | 李宗仁
李宗仁隨后抵達貴州,與李品仙、甘介侯、程思遠等人談話,一致決定要蔣介石毫無保留地交出權力,或者出國考察,并形成文字發給蔣介石,蔣介石看到這份談話記錄,直言自己沒有在背后做暗箱操作的事情,出國一事也決計不可,國內尚無安身之所,更何況國外?
蔣介石之前還是明里一套,背地一套,見李宗仁撕破臉,索性也不顧慮那么多了。在一次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他公然以“總統”的身份強調自己革命領導者的地位,帶領大批臺灣官員飛到廣州,召開協商會議,全然不顧之前對李宗仁作出的承諾。
蔣介石還離間粵籍將領與李宗仁之間的關系,繞過行政院和總統府,將福建的將領朱紹良撤職,換成自己的心腹湯恩伯。李宗仁再次與蔣介石交涉,蔣介石依舊笑呵呵的模樣,說道:“是我的錯,請原諒。”李宗仁選擇既往不咎,連聲說:“事情既然過去了,便不要再提了。”
圖 | 李宗仁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前往美國治病,次年1月,臺灣島內出現“迎蔣復職”的聲音,蔣介石終于撕破臉,發表文告,宣布復職,并召開了“國民大會”,罷免了李宗仁副總統一職。李宗仁面臨著無法回家的境地,于是只能定居美國。
蔣介石企圖將臺灣作為“戰略基地”反攻大陸,1954年底,臺灣與美國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提升了臺灣的軍事力量,之后美國單方面通過《防御福摩薩聯合決定》,授權美國總統在其認為必要的條件下,可軍事介入解決大陸對臺灣的攻擊,企圖搞“兩個中國”。
圖 | 蔣介石
但是國共雙方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是一致的,是堅定不移的,蔣介石堅守金門和馬祖,沒有給美國人可乘之機,周總理則在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采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身在美國的李宗仁,看到當下時局,有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周總理的發聲代表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而且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大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美國應該正是現實,承認共產黨為主導的中央政府。
在與前臺灣省長吳國楨交談中,李宗仁也發現,在蔣介石統治中國的20多年時間里,不僅沒有實現“三民主義”,反而搞起了“獨裁專制”,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只有新中國才能實現人民的富裕,才能實現國家的富強。
圖 | 李宗仁及妻子郭德潔
基于以上種種,李宗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日國共雙方已不可能用武力來解決臺灣問題,但是這種形勢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中國具備充分的條件且不愿國家分裂局面繼續存在時,臺灣問題將急轉直下,所以臺灣問題的解決, 只有政治解決一途最為有利。
與臺灣的和平談判
1955年,周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愿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毛主席也表示,大陸與臺灣之間,應當“以和為貴”,對臺方針一出,參與過北平談判的章士釗便激動不已,他主動去找周總理,表示愿意找他滯留在香港的舊部穿針引線,做蔣介石方面的工作,爭取達到兩岸以談判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
圖 | 毛澤東 章士釗
周總理同意了章士釗的請求,為此,毛主席還專門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讓章士釗帶到香港,章士釗托許孝炎送到臺灣蔣介石手里,信中直言,希望蔣先生回故鄉看看。蔣介石打開信,反復閱讀,之后陷入深深的沉思。
1956年,曹聚仁從香港來到北京。曹聚仁是有一定政治活動能力的文化人,國共兩黨都將他視為座上賓,而他對于兩黨之間,持有不偏不倚的觀點,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后,沒有留在大陸,也沒有去到臺灣。
周總理在頤和園接待曹聚仁,對他說:“國共之間,一直都有合作,第一次合作是國民革命北伐的成功,第二次是抗日戰爭,那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我們對臺灣,不是招降,而是彼此之間的談判。”
曹聚仁(中)
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曹聚仁時說:“你這次回來,可以走一走,看一看,我知道蔣先生惦記家鄉,他在大陸還有房產,你都可以去到這些地方。”
1957年初,蔣介石秘密召回許孝炎,對他說道:“對于中共發起的和平統一,決定派出一人前往北京,一探虛實,了解真實意圖。”于是在許孝炎的推薦下,宋宜山成為先行官。4月,宋宜山來到北京,周總理在東興飯店熱情款待,并說道:“當年抗戰后,重慶談判期間,蔣先生就說,我們曾在一個屋檐下開會,在一個鍋里吃飯,希望我們能有再一次的合作。”
之后宋宜山返回香港,寫了一萬多字報告,發給蔣介石,但由于報告中多是對大陸所取得成就的贊揚,蔣介石對此頗為生氣,便停止了臺灣問題的協商談判。
圖 | 毛澤東
直到1958年,曹聚仁再一次來到大陸,前往浙江奉化溪口鎮,在蔣介石的故居看了許久,同時還代表蔣氏父子到蔣母的陵園掃墓,之后回到香港,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詳細闡述了本次杭州之行,并附上照片,信中寫道:家里的東西一樣都沒少,都放在原來的位置,受到很好的保護,并在信的末尾,有意無意地表明,如果真能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到大陸的居住地,應該還是廬山。
蔣介石看到書信,并看到廬山的照片時,一時之間感慨萬千,并托付曹聚仁向毛主席帶去感謝。
金門事件后,毛主席和周總理在北京接見了曹聚仁,毛主席坦言:“只要蔣介石能夠抵制美國的誘惑,我們之間是可以合作的。”并講述了海峽兩岸統一后的對臺政策。曹聚仁問:“臺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嗎?”毛主席說可以,并大度地表示:“如果有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可以回大陸,廬山可以作為他養老的地方。”
圖 | 周恩來
如果臺灣回歸祖國,毛主席將給予臺灣十分寬大的政策,但是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政策表示疑慮,當曹聚仁說明毛主席“一國兩制”的構想、臺灣依然由蔣介石來擔任總統時,蔣介石才有了一絲相信。
曹聚仁一直往返于北京和臺北之間,就雙方的談判條件開展傳達與溝通,雖然也有分歧,但是通過努力協商,基本上達成一致。
1965年7月,毛主席寫了一首《琳江仙》的詩,其中有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時彩云歸”,讓曹聚仁將這首詩轉交給蔣介石,蔣介石讀罷,知道毛主席希望自己回大陸安享晚年,不禁對毛主席的好意表示感謝。
圖 | 毛澤東
但是之后,和平統一的話題卻始終沒有結果。
后來國際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大陸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關系實現破冰,在這樣有利的大背景下,毛主席再次將“臺灣問題”提上日程。
蔣介石把“和平談判”的事宜交給主持過國共兩黨秘密談判的元老陳立夫來處理,陳立夫寫下《假如我是毛澤東》一文,在香港公開發表,文章中熱烈歡迎毛主席和周總理來臺灣訪問,但遺憾的是,國共并沒有開啟第三次合作,1975年4月,蔣介石在臺北病逝。
李宗仁回國,毛主席:臺灣一定會統一
李宗仁在提出“和平統一臺灣”的觀點后,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寄居海外的落寞,激發了李宗仁強烈的思鄉之情,他渴望落葉歸根,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圖 | 1965年 李宗仁走下飛機 踏上故土
1959年10月,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海外組織了龐大的代表團回國參加慶典,而曾經在李宗仁身邊工作的程思遠也在其內。周總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在中南海接見了程思遠,談到李宗仁時,程思遠表達了他強烈的回國意愿。
毛主席對李宗仁回國一事也十分關心,周總理曾擔心李宗仁回來后,出現水土不服、生活不習慣的問題,毛主席說:“他愿意回來,我們就歡迎他回來,如果住不習慣,還可以再回去,來去自由嘛!”
1963年11月,中共中央通過對國際形勢的分析,認為李宗仁回國的時機已經成熟,程思遠受中央的委托,前往瑞士,向李宗仁傳達了毛主席、周總理“愛國不分先后,愛國是一家”的主張,李宗仁聽罷,激動地說:“人到晚年,才更加思念自己的祖國!”他由衷地感慨,中國是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是一個真心值得擁護的國家。
圖 | 周恩來與李宗仁親切握手
1965年7月20日,新華社發了一篇文章,文章一出,便震驚全國:前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乘飛機從海外歸來。
周恩來、彭真、賀龍、陳毅等國家領導人,以及李宗仁的舊日好友盧漢、邵力子、黃紹等前往機場迎接,大家一起歡迎李宗仁歸來。李宗仁走下飛機,看到大家的面容,激動異常,眾人與他一一握手,表示問候。李宗仁此刻難掩心中喜悅,在北京機場的大廳里,他宣讀了自己的《聲明》:
“16年來,我以海外戴罪之身,感于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之下,高舉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紅旗,堅決奮斗,使國家蒸蒸日上,并且在最近已經連續爆炸成功兩顆原子彈。這都是我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凡是在海外的中國人,除少數頑固派外,都深深為此感到榮幸。我本人尤為興奮,毅然從海外回到國內,期望追隨全國人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致力于一切反帝愛國事業,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報效祖國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參加迎接儀式的眾人,聽了李宗仁的《聲明》,無不為之感動,站在最前面的郭沫若,待李宗仁讀畢,深情地拉著他的手說:“祝晚歲安康,天日可慶!”
圖 | 周恩來 李宗仁合影
7月2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李宗仁夫婦和程思遠,他們進行了友好的洽談。毛主席說:“歡迎你們回來!”李宗仁說:“能夠回到祖國,我真的特別開心!”
其實李宗仁回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臺灣方面曾通過美國,阻撓他的這一計劃,但是這并不能阻擋愛國人士內心的熱情,李宗仁頗有感慨地對毛主席說:“在海外,有許多華人,是非常想回到祖國的,他們心里都念著祖國呢!”毛主席說:“凡是愿意回來的,我們都歡迎,都會以誠相待!”
毛主席又說:“你在歸國聲明中沒有說蔣介石壞話,這一點是很好的,將來如果蔣介石愿意回來,我們也是十分歡迎的!”李宗仁見毛主席能夠以如此博大的胸懷迎接國民黨舊部,還表達著對蔣介石的歸來的希冀,不禁對他更加敬佩幾分。
圖 | 毛澤東會見李宗仁(右一)、郭德潔(右三)、程思遠(右四)
在談及祖國近些年來的發展時,李宗仁講述了這些天他在北京參觀訪問時的所見,親眼見到社會主義下的中國蒸蒸日上,一時間感慨良多,說道:“我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毛主席開心地說:“這些年,祖國確實比以前強大了一點,但是還遠遠還不夠,我們至少需要再建設二十年、三十年,才能真正地強大起來!”毛主席還引用了孫中山的話,說中國一定能夠追趕上“世界列強”。李宗仁聽后,說道:“我看可以,原子彈都爆炸成功了!”
當談到臺灣問題時,李宗仁的額頭上皺起了眉頭,毛主席見狀,提高了聲音說道:“不必急,臺灣總有一天要回到祖國來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李宗仁當即誠懇地說:“主席說得對!”
圖 | 毛澤東 李宗仁
9月26日,全國政協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李宗仁講述了他回國兩個月來的感想,此刻的中國,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氣息,也是近百年來,民族最團結、最有新氣象的時期,并直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正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
有記者問他:“您是馬列主義者嗎?”李宗仁回答:“我雖然不是馬列主義者,但我是愛國主義者!”
小結
毛主席對臺灣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60年時,他就提出,臺灣不一定由一代人來完成,當下極力地促進統一,是有一定困難的,條件需要一點一點地創造,需要一個過程,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切便都順理成章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祝愿偉大的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