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10月23日,《紹興日報·新周刊》刊登了《一部歷史叢書訴說千古名河》一文,作者從多方面介紹了浙東運河第一部以水環境、水歷史、水文化為基礎的百科全書——“浙東運河文化研究”叢書。現將作者原文刊發,以饗讀者。
本文在《紹興日報》刊登
一部浙東運河宏偉史詩,一篇越地文化璀璨華章,一幅寧紹山水風物畫。2024年9月,紹興市社科聯主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承編的“浙東運河文化研究”叢書共10部(以下簡稱“叢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約450萬字。本叢書是浙東運河第一部以水環境、水歷史、水文化為基礎的百科全書。它彰顯了浙東運河與中國歷史、中國大運河、對外交流的相關性、獨特性及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顯示了豐富的內容和深遠的意義,是我國運河文化學術建設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和所取得的創新成果。
本叢書編者由國家、省、市多學科的著作者組成,中共紹興市委書記施惠芳、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原會長周魁一分別作序,譚徐明、邱志榮任主編。10部著作分別為:
《浙東運河簡史》,邱志榮著;《浙東運河工程文化遺存》,邱志榮、戴秀麗著;《浙東運河詩路文化》,張環宙、陳鵬兒、鐘小安著;《浙東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徐淑華著;《浙東運河的名人傳記》,譚徐明、李云鵬、陳方舟著;《浙東運河歷代詩歌總集》,張衛東、張偉兵、林林、戴秀麗輯注;《浙東運河民俗風情》,趙任飛編著;《浙東運河廊道景觀》,金小軍著;《浙東運河傳統產業》,茹靜文、陳志堅著;《浙東運河名城古鎮》,丁興根、徐瑾著。
堅持學術為本
本叢書具有浙東運河研究的全面系統性,10個子課題結構嚴謹,選題緊緊圍繞浙東運河水利、水運歷史發展變遷,與經濟、文化、對外交流、人民生活的關系,闡述了相互之間內在的聯系與發展,分中有合,相輔相成,是第一部關于浙東運河的集成學術著作,符合專業性、創新性、科學性的基本要求,邏輯嚴密,言必有據。多學科文理結合,分析與概括、文化與科學結合,文獻與實地考證結合,是叢書研究創作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周魁一先生所作的《序》,贊揚了叢書豐富的內容和深遠的意義,是一項學術文化創新性的工作,同時,又從中華文化特色、科學的角度,對水歷史、水文化、運河文化的融合進行了綜合思考、全新闡述。
為了研究大運河和大禹治水、紹興大禹陵的關系,叢書課題組還組織開展了全國禹跡調查,出版了《中國禹跡圖導讀》《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等著作。
突出原創成果
叢書撰寫不到兩年的時間,而多位作者在這一領域或相關學科的研究是長期的,有著深厚的積累。本次著述是各位作者知識的集聚、學術的精華、研究的大成,其思維方式、結構、內容、觀點別具一格,具有原創性。
注重野外考察,應用現代最新考古成果,通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再進行分析比較、實證研究,是叢書創作、內容觀點確定的主要方法和特色。至于學術地圖大多是著作者自己編制,照片多來自作者現場拍攝。作者的足跡不僅踏遍浙東山水,還有選擇地到全國大運河重要河段景點去學習、考察,以拓寬視野,使站位更高、更遠。
注重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是浙東學術文化的優秀傳統。叢書撰寫伊始,組織者利用本課題研究成果,按照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思路,積極為浙東運河園建設服務,不但編寫出版了《通江達海·好運天下——浙東運河博物館文本解讀》,還直接參與、支持博物館文化布展,提供了大量文字、實物、碑拓、圖照等珍貴資料。
為加強運河文化傳播,擴大影響,叢書組織者敢于直面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舉措,有利于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自2022年以來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公眾號上刊發有關運河文化的原創文章100余篇,其中多篇被重要媒體轉發。
叢書圖文并茂,體現了史料性、原創性、可讀性的完美融合,既是浙東運河歷史文化的普及讀本,也是深化學術研究、開展對外交流的重要基礎文獻。
“千古浙東大運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魚米之鄉地,眾口同稱賴此河。”一條千古名河、一部歷史叢書相得益彰,永遠璀璨。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79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