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與眾上市已有段時日,身邊詢問的朋友不少,問題集中在:
這款車和南北大眾的ID.車型什么關系?
面對眾多競爭對手該車有啥優勢可言?
售價會不會短期大降?
想買這款車能不能給些建議?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認識到ID.與眾的與眾不同,同時也給那些想選購的用戶一些信心,我們特意對ID.與眾進行了一番梳理,總結了四大選購理由,倘若你對這款車也有興趣的話不妨一起討論下。
金標品質:350萬公里磨煉
金標品質是ID.與眾亮相伊始就被提及的概念,說實話一開始真沒當回事兒,品質標準還能用來當噱頭總覺得有些嘩眾取寵。可當深入了解過后才發現,ID.與眾在標準的設定上,真的無愧于金標兩字。
何為品質標準就是造車的良心,就是安全上的保障。即便搭載的智駕系統再出色,冰箱、彩電、大沙發再奪目,只要安全保障上出問題,這些看似值得炫耀的一切瞬間都將會歸檔為零。
35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8圈的測試總里程,179次攜帶碰撞測試假人的實車碰撞,多達436項的電池安全測試,以及48700Nm/deg同級最高的車身扭轉剛度,與超寬大的安全氣囊的應用,ID.與眾用遠超競品的實際行動確保了每位乘員的安全。
是不是看到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沒啥概念,下面就簡單介紹下,相信你能體會到金標品質的威力所在。
首先350萬公里的測試里程,不是光用嘴說說就能實現的,需要實實在在駕駛ID.與眾一公里一公里的跑出來,這里不說中途遇到問題的及時修正,光是耗費的時間與人力物力,就不是一般廠商能比及的。
尤其面對現今內卷的市場,產品晚一天上市都會有著天差地別的境遇,難道大眾汽車集團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為了確保用戶的安全,ID.與眾沒有急于求成,這也是這么久以來很少聽報道說大眾旗下電動車出現自燃等事故的緣由所在。
其次179次攜帶碰撞測試假人的實車碰撞,而這里想說的關鍵不是實車碰撞,而是179次與攜帶碰撞測試假人。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攜帶碰撞測試假人的碰撞測試,也知道攜帶碰撞測試假人的意義,是為了通過分析碰撞狀態下假人的傷損程度,對車身各部位的抗沖擊承受力度進行修繕。
可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沒,為什么國產品牌或者新勢力產品攜帶碰撞測試假人的碰撞測試星星點點呢。
這不得不提及碰撞測試假人的造價問題,這里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樣的假人每個造價都在百萬以上,而且這些假人大多是一次性產品。
那么179次攜帶碰撞測試假人實車碰撞,先不說車輛的損耗,光是碰撞測試假人的投入就已經是天文數字。
所以說當你知道貴有貴的道理的時候,再回頭看ID.與眾看似略高的售價,還會覺得ID.與眾是在割韭菜嗎?
媲美轎跑:跨界高顏值擔當
不就是ID.4系列車型換了個殼嗎,這是不少鍵盤俠對ID.與眾的評價。
這里真的只能用無知來形容了,一款車型能不能被用戶所接受,外觀絕對是重中之重,既要符合當下的潮流審美,又要兼顧動力學做到盡量小的風阻系數,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達成的。
為了贏得年輕人的青睞,也為了和之前ID.車型有個區分,大眾汽車以革新之姿運用轎跑這一元素對ID.與眾進行了設計,又一次體現了大眾汽車對設計美學的積累和獨特理解,為用戶帶來了極富情感體驗的價值主張和產品選擇。
從前臉看,引擎蓋上兩條隆起的肌肉線條,如同健碩的臂膀,加上俯沖式車頭的設計,以及炯炯有神的IQ. Light 智能矩陣式 LED 大燈,瞬間就把該車運動的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走到車身側面會發現,Fastback Coupe大溜背,配上傾斜的A柱,不但為ID.與眾勾勒出了優雅且富有力量感的純正轎跑形態,還繼承了ID. R概念超跑的太空懸浮車頂,使得該車更獨特、神秘,更具未來感。
尾部的造型設計,和前臉一樣出彩,運用3D Surface LED技術的貫穿式的尾燈和前大燈遙相呼應,配上與尾燈一體的小鴨尾、以及底部空氣擾流板,就像是被疾風刻畫過一樣,不僅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力,更提升了整車的運動性能。
可以說ID.與眾就是為年輕化而生的一款電動車型,其通過生長感和肌理感設計,靈動的破風線,展現出極具表現力和辨識度的個性表達。
精準操控:直角轉彎一步到位
不要以為德系車優異的駕控品質只停留在傳統燃油車階段,大眾汽車旗下的電動車駕控一樣數一數二。
可任憑操控再優異,面對當下競爭激烈的市場也不是萬能的,畢竟沒多少人會駕車天天跑山路,大家購車還都是城市代步用途。
那除了駕控出眾外,ID.與眾在性能方面還有什么能拿出手嗎?別急,下面幾大功能一定會讓你驚喜連連。
先是4.7m最小轉彎半徑,這是ID.與眾最引以為豪的一大亮點,其讓車身的靈活性超越一眾新能源SUV。再配上方向盤單向打滿僅需1.3圈,即便是窄路掉頭、停車場直角彎等復雜的日常出行場景,憑借這個功能的存在都能輕松應對。
下一個50:50的前后配重,提高了起步及加速、制動以及過彎時的操控性能。同時,作為偏向后驅性能車的操控設定,ID. 與眾配備了只有在保時捷Panamera(參數丨圖片)等主打運動的車型上才采用的混合胎寬,前235mm/后255mm的非對稱混合胎寬使后輪抓地力更強,直行加速更穩,高速過彎不甩尾。
再有該車根據中國用戶駕駛習慣對動能回收強弱做了優化,也就是說當你切換成B檔單踏板模式的時候,不會出現眩暈感,而且B檔強能量回收,松加速踏板利用電機反托實現能量回收,減少剎車使用,長下坡時降低剎車熱衰減。
最后必須要提的是,ID. 與眾全系標配82.4度寧德時代三元鋰電池,最高續航里程可達621公里,且能做到表顯續航里程,真實可靠不虛標,就算表顯續航0公里時,低電量模式還能提供最高15公里額外應急續航,讓用戶出行全程不焦慮。
補足短板:智能駕駛迎頭趕上
臨近尾聲不得不說到智能這塊,也是合資品牌產品被詬病最多的地方,那在這方面ID. 與眾表現如何呢?
拉開車門,終于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配置方面彩電、大沙發落地了,和新勢力智能化的距離縮短了。
為了能讓ID. 與眾的用戶也能體驗到智能的便利,該車全系標配了IQ.Drive全旅程智駕系統,并且應用了和科大訊飛合作的新一代認知智能大語言模型,賦予了AI伙伴跨領域知識和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帶來暢快的人機交互新體驗。
可以說該智駕系統的運用,滿足了用戶對全旅途智能場景的需求,構建了豐富的車載內容生態,不僅提供酷我音樂、喜馬拉雅、騰訊視頻等頭部應用方便用戶下載,還擁有可擴展至更豐富的視聽內容和本地生活服務的50多個小程序,方便用戶日常出行所需。
此外,ID. 與眾還支持無線連接CarPlay、CarLife、有線HiCar三重手機生態和無線投屏,可以將手機生態無縫同步至車機,為用戶帶來最新軟件體驗,真正做到了“手車互聯,一應俱全”。
再有值得一提的是,ID. 與眾配備前6后6共12顆超聲波雷達和Top View 360°全景攝像,實現了L2+級別的輔助駕駛功能,而且該車還支持智能泊車,只需選擇IPA智能泊車模式,無論是180°平行車位還是90°垂直車位,都能從容應對,絲滑入庫。
ID.與眾的出現,展現出大眾汽車將要加大力度進軍智能電動車領域的決心。
最難能可貴的是,大眾汽車看到并開始盡最大努力,縮短與國產新能源車型在智能化方面的差距。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親身試駕過,這款車的知名度和口碑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