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市場行情中,10月8日的大幅放量下跌,給所有追漲的投資者潑了一盆冷水。這輪牛市,總是少不了過熱和矯正,但在一輪調整過后,市場逐漸走出來了一些表現強勢的板塊。
其中,A股芯片板塊率先新高,而港股尚未有新高的板塊,但醫藥板塊的創新高個股數量,居于前列。
芯片醫藥,向來是成長性導向的板塊,也是過去牛市中,人氣集中的兩個大板塊。在長期熊市中,也一直新低,畢竟故事不好說了,這次的表現,可以說是市場開始稍微從收息防御風格向成長風格的轉變。
但是,此前這些板塊的每次上漲,都離不開行業景氣的推波助瀾,才經常造就這些行業龍頭股數倍的漲幅,目前看來兩個行業的狀態,又支撐這個趨勢嗎?在它們的領漲背后能看到什么?
一、哪些芯片醫藥新高了
目前芯片行業A股的新高個股有中芯國際、寒武紀、海光信息等多家公司,主要的業務分別是芯片代工和芯片設計。
幾家新高公司的基本面為人詬病,如寒武紀和中芯國際,從業績表現來看在整個芯片板塊中不算亮眼,它們肯定不是最好的。
新高的核心原因更多是其科創板688開頭的屬性導致的,市場偏好科創板里的科技股,在行業上漲時,688開頭的股票總是跑贏其他同行,也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市值和漲幅差距。
芯片寬基指數及掛鉤芯片指數的基金,如芯片ETF,突破了10月8日的前高,是少數新高的板塊之一。由此,還是可以看出芯片是這段時間最具有超額收益的板塊之一。
但也能看到,港股的半導體板塊指數也沒有新高,雖然沒有A股板塊那么多的標的,但是中芯國際的大部分流通盤在港股,而且不跟漲。
半導體板塊每次這樣的暴動行情,更多是牛市記憶,炒科技炒β時選擇了芯片板塊的慣性,至于為什么是688也就是科創板股票更跑贏呢?而且它們也成為了成交最活躍的股票。是入市的新資金,大部分的投資者都在交易它們嗎?
應該恰恰相反,由于科創板的市場屬性,普通交易者要想參與這些股票的難度更大,這樣的漲幅背后,必然是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的操作,毫無疑問,指向就是基金機構等。
非科創板的公司更難漲,在于普通投資者參與度高,他們在回本之后出現較多的止盈或者保本出行為,導致了股價難以快速的表現。而科創板,就沒那么多的拋壓了。
這樣的行為,很難說是理性,從操作思路來看,這也跟抱團接近。但是成交額很高,這有別于過去的核心資產抱團,可見這些個股里充斥著機構們非常集中的交易行為。大家幾乎都在這樣玩。
可以看出,中國的機構仍然是老玩法,仍然是18年延續至今的抱團一套,對基本面的要求不高。這導致了過去幾年大量基金跑輸指數,幫基民虧得更多。而未來應該也不會有所改變,如果沒有猜錯,這些688股票的四季報后的機構持倉比例會大規模提升。
再看到港股的新高個股代表,則有亞盛醫藥、云頂新耀、再鼎醫藥等。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并沒有超越恒指表現,甚至很不起眼。
這就是行業特性,醫藥行業內部分裂嚴重,化藥、生物藥、器械、中藥,CXO,各有各的邏輯。有些是需求不足,有的是外部打壓,醫藥板塊很難出現整體性的繁榮邏輯。
雖然沒有板塊整體行情,但基本面還ok的公司基本都表現跑贏指數。
上面的三家公司,都是創新藥且今年進入到出業績的正向軌道當中的公司,業績增速都高,且核心產品在快速落地當中。而且最關鍵的是,過去幾年積累的跌幅不小,所以都難得了走出了年內新高。
從估值來看,PS還不是很好看,利潤不佳,根本看不了PE,但增速很高,不斷創造歷史最佳水平,卻是實打實的。
熊市摳業績和安全邊際,哪怕增速好,估值不低也不行。牛市放估值,只要增速好,估值連合理水平都跌不下去。
如果說芯片板塊的表現是帶有一點周期反轉成分的,目前也沒有公司突破了21年的業績高點,這么看,這些創新藥公司更代表著成長突破的邏輯。
不過這類走勢的股票還是少數,非常多的業務無亮點創新藥已經跌回牛市起點了。市場根本沒有給到整個板塊的溢價。
有趣的是,這些超跌且基本面轉變大的公司,可以新高,而基本面差的股票呢,打回原點。
那基本面還不錯,但也不超跌的股票呢?
這里說的就是業績已經進入正軌幾年,而且股價也基本沒怎么跌過的創新藥頭部公司,如百濟、信達、康方生物等。
它們的股價表現,基本上跟核心產品進度、業績驚喜程度有關。但似乎完全跟牛市無關,它們幾乎不放量,也沒有股價劇烈波動。
這些公司加上恒瑞邁瑞藥明系,等同于中國頭部醫藥公司,跟上面芯片板塊的頭部公司相當,可機構沒有任何的動作,過往,醫藥板塊也是抱團重災區。也沒有在它們身上看見仿效中芯國際的炒法,這點是挺有意思的。
二、行業景氣和反轉來了嗎?
再從近期三季度披露的報表狀態出發??梢钥吹叫袠I確實處于了邊際改善的狀態,芯片龍頭股中。北方華創、海光信息、韋爾股份的業績都在加速回暖,三季度的同比增速水平逐季度提升中。
此前在整個板塊的總收入增速表中,不難發現,計算機和電子行業景氣度在A股所有板塊中排名第一第二。
從龍頭股的三季度預報可以推斷,相對全市場平均收入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主要是宏觀三季度數據不如二季度,大部分企業都難維持Q3的環比增長,大概率過半成上市公司Q3業績同比增速進一步下降。
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呢?從這些公司的業績說明上進行解讀,原因分別是:消費電子、汽車芯片等業務景氣度恢復,且芯片行業國產替代率的提高,帶動了這些龍頭的業績。其中,跟手機、PC、車三大件關聯的芯片,處于周期底部,如今終端都開始出現了回暖跡象,尤其是手機和PC,這帶動相當多的非Ai芯片需求回升。這也能從許多美股非龍頭的半導體公司Q3的財報中交叉驗證。
為什么芯片走了出來,計算機走了出來,不但是牛市的記憶慣性,而是因為它們確實是當前市場業績邊際改善較多的公司,消費電子周期反轉起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另一個疑問則是,其實半導體的業績跟著手機PC復蘇,已經持續了幾個季度,但2024年上半年,芯片等股票的表現大部分還是不佳呢?答案有兩點,一是去年Ai爆發,半導體跟著Ai炒了一波,兩年其實也沒多大跌幅,其次業績是改善,但是認真算業績,就算今年前兩個季度跌了不少,大部分半導體公司的估值都還是偏貴的。只是牛市來了,估值就完全不用介意罷了,一切向高增長看齊。
而接著芯片和計算機繼續走牛的,如今是光伏和新能源板塊,邏輯肯定也是周期反轉,只是半導體是已經出業績了,而光伏還處于很初期的階段,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板塊的增速目前是全市場倒數第五的。Q3會減虧,還是擴大虧損都不好說,可以說,半導體靠現在的增速優勢漲,半導體則靠預期。
回到醫藥股。
從上表看,板塊的景氣是沒有了,醫保依然支出乏力,繼續在醫??刭M集采和后疫情的雙重影響下,表現平淡。
中國公司的海外付款收入在增加,只是不具有集群性,大致行業內幾家的公司獲取了100%的海外付款收入。
但拋開海外增速部分,A股的化學制藥和生物醫藥公司的平均營收增速為2%,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市場貢獻的收入。
而幾家頭部的創新藥企國內部分收入(均來自于1類新藥)的增速卻達到了20%以上。百濟神州中國地區的收入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7%。而幾乎沒有海外收入的信達生物收入增速55%。
這也說明了,創新類醫藥公司,正在快速提升市占率。不過上述的創新藥頭部公司股價表現不算亮眼,也沒有超額表現。關鍵只在一個,它們在收入增長轉化為利潤這一步卡住了,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么盡快出利潤,要么把營收增速提上去。做不到,那就還是平庸。
也能看到,醫藥行業里面,增速正在進行劇烈的分化,一些好一些壞,這顯然會導致指數表現不好,但是好的公司會非常好,所以現在醫藥行業的機會邏輯分為中大型企業:提升營收增速或者提升利潤率。以此帶動股價向上。
中小型企業,從無收入到產品快速放量,形成規模,把股價和壓抑很久的估值重新提到幾年前醫藥繁榮期的普適水平,比如100-200億左右。
醫藥股的邏輯算不上差,芯片能抱的團,它們也是可以的,對于整個行業來說,現在投資要挖掘的邏輯就是,哪些公司會有從無收入步入正軌,核心產品收入快速起量的可能,能從海外市場或者國內市場獲得增量的公司,不止上述三家。
每輪醫藥行情,渾水摸魚上漲的公司又總是比基本面改善的公司多,中小市值創新藥行業的行情理論上還有擴大規模的可能。
對于行業內出業績比重較大的CXO,其業績不佳有周期也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比周期因素更不好判斷,也加劇了其不確定性,但從跌幅角度看,其實可以跟光伏相提并論了。有兩個因素壓制股價,但同理,也許只需要周期或者政策的邊際改善,便可完成反轉。
結語
目前的市場指數沒回去,但是牛市的氣氛是在的,堅決追求高成長,一切向高增速方向看齊,芯片、計算機等板塊的表現都展現了這個邏輯,而港股的醫藥股也同樣如此,只是暫時來看細節還有點亂。一些股票都漲到了泡沫頂,有些股票還沒啟動。
在A股基本面的優秀沒有拉開股價的差距,而港股略微準確一點,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股票跑出來,也不一定是理性的回歸。市場有可能錯了,但或許是牛市初期的試錯。隨著資金的輪動交易和季度業績的披露,市場逐漸會找到那些合理上漲的方向的。尋找高的邊際成長,也應該是投資者未來一段時間的目標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