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龍龍 江西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毛江凡文/圖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皇帝賜名,景德鎮全新亮相。2004年,在“景德鎮”命名千年之際,景德鎮市舉辦了首屆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而今年是瓷博會走過的20年。20年來,這座“以瓷為媒,對話世界”的城市,不斷用小寫的china(瓷器)傳奇,講好大寫的CHINA(中國)故事,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
今天的景德鎮,從“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符號里不斷積蓄能量,在突出原真性保護、突出活態化傳承、突出時代化表達中,將傳統文化推陳出新,讓陶瓷藝術綻放活力,使千年非遺火熱出圈。千年瓷都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藝術魅力,越來越鮮活地展現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面前。
入窯是一色,出窯成萬彩。景德鎮,從來都值得人們期待。
▲左為陶溪川春秋大集,右為葉冬喜正在給游客講解和展示陶瓷制作技藝。
交流與碰撞:匠心在這里匯聚
秋天的景德鎮并不寂寥,街道上游客絡繹不絕,充滿了熱鬧與年輕的氣息,喜愛藝術與陶瓷的人們從世界各地趕來相聚于此,尋找和觸摸這座城市的深厚手工業傳統與千年歷史記憶。
享譽世界的“千年瓷都”,在古老與青春的碰撞中,迎來了第21屆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本屆瓷博會展覽面積共14萬平方米,為歷屆最大,會展中心設置8大展區,涵蓋知名窯口、瓷區城市、藝術收藏等版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1100余家企業參展,有著包括春秋大集、陶瓷文化展、景德鎮論壇等200余場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千年繁榮景象此刻正在景德鎮上演。
來自廣西欽州的客商彭永平的展位前,擠滿了觀賞陶壺的年輕人。“我也是第一次來參展,去過很多制瓷的城市和陶瓷展會,這里的規模和品類都屬前列,并且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陶瓷的熱愛和深厚的文化氛圍,在這里彼此可以友好地交流學習。”彭永平說自己是景德鎮人,1969年在這里出生,直至讀完大學,那時景德鎮的陶瓷產業和文化氛圍遠不如今天,于是前往江蘇、廣西等地研究制壺技藝和坭興陶藝術。如今景德鎮不僅吸引了年輕的游客和手工業者,而且也擁有眾多的名師巧匠,自由而充滿生機,這讓他很感慨。
春去秋回,當滿月爬上陶溪川的煙囪,人們再次相約春秋大集。全球55個國家的約1300名藝術家穿越山海,在此分享音樂、舞蹈、服飾和手工藝品,訴說生活哲學和藝術理念。在陶溪川的想象中,全球手工藝術猶如一座龐大而富饒的森林,肥沃的泥土,茁壯的樹木,形成一種獨立又共生的和諧關系,彼此呼應,彼此關照。正是這樣的寬容和自由,注重傳統與新潮,成就了無限魅力的景德鎮。
春秋大集的夜色中,來自澳大利亞的麗貝卡正在與她的韓國同學暢談作品和見聞。麗貝卡說,她做了30年的手工藝品,第一次來到景德鎮,頗有些相見恨晚。景德鎮是個很奇妙的地方,他們曾在澳大利亞成為同學,又在這里不期而遇。“景德鎮很自由,大部分人因為同一份熱愛和夢想匯聚于此,對作品的追求不只是愛好,更是貫穿人生的事業。”麗貝卡制作的杯子,每個杯子表面有個大拇指按下去的凹陷,上面的指紋是她與每個觸摸它的人心與心的交流和對話。
西班牙人喬曼熱情地向每個前來詢問的人介紹自己作品的技藝和理念。遠遠看去,這些繪有青花的陶瓷器物仿若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實際上卻融合了中外元素。“有些植物和動物取自他們自己的國家,一些西方的繪畫技巧和審美也被加入青花的繪畫中。”喬曼的同伴介紹,自2019年以來,喬曼深入研究中國各地傳統陶瓷藝術,于2022年扎根景德鎮,成為一名“洋景漂”。
藝術演講、名家論壇、藝術展覽、互動演出……各類精彩活動層出不窮,瓷博會已然成了內涵豐富的文化景觀。舞劇《唯我青白》、由莎士比亞著名劇目改編的贛劇《李邇王》在陶溪川大劇院上演,吸引了許多中外觀眾觀看。其中贛劇《李邇王》用中國的方式講述外國的故事,延續了莎士比亞原劇的主題,其藝術效果引發了中外觀眾的共鳴……而這也正體現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文化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泥與火鑄就了景德鎮的文化,文化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氣質。
行走在景德鎮街頭,隨處可見陶瓷元素的路牌、路燈、道路、牌匾、標語等,更不要說“滿城瓷器千座館”和與瓷相關的公園廣場了。景德鎮人對“景德鎮”三個字的珍愛令人印象深刻,城市鄉村到處可見在各種載體上用不同的形式書寫的“景德鎮”,充分彰顯著景德鎮人對這個文化IP的自豪與自信,它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景德鎮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回顧了多次來景德鎮的經歷,并介紹了陶瓷遺跡的保護情況,他說:“昔日工業與文化遺存內的生產景觀已經不在了,但人們在這里面的文化記憶還在。景德鎮通過對龍珠閣附近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的保護,讓老居民回到這里,非遺傳承人進行陶瓷研發、生產,以及陶瓷文創產品的銷售,讓這里成為一片非常有魅力的歷史街區。”令單霽翔印象深刻的還有陶溪川保護開發的故事,今天,陶溪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讓景德鎮成了世界的景德鎮。
“這是一個頗有些文化接續意味的故事。”在陶溪川自己的敘事里,它的涅槃重生,早已成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的一段佳話。陶溪川的前身景德鎮宇宙瓷廠曾面臨經營困境,欲開發為新樓盤。負責瓷廠拆遷項目的老員工劉子力,不忍看老瓷廠的職工失業,決心放手一搏,建一個名為“陶溪川”的文化藝術園區,老工廠最終完成了蝶變。剛好是早期參與陶溪川改造和創業的人士,她在春秋大集上演講時回憶:“2014年來陶溪川,講述陶溪川未來故事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我們要做結構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環境營造,這些話支撐著我們。那個時候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在這里一待就是十幾年,我相信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這個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講述了“陶溪川”名字的由來和曾經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困惑,他說:“今天陶溪川來的什么人都有,但都是沖著陶瓷這個靈魂來的。這些人推動了整個區和城市的更新、發展,實實在在把一座工廠變成了一個有活力的、有街區的、有生命力的地方。”
“老街老巷老工廠的改造,不僅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環境,還帶動了城市文旅發展,即便過程很艱辛,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都是值得的。”景德鎮陶瓷世家孫公窯第四代傳承人孫立新介紹,陶瓷既是進入千家萬戶的尋常器物,也是進入高雅殿堂的文化藏品,它不可避免地影響和提升了景德鎮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和陶溪川一樣浴火重生的還有陶源谷。陶源谷以盛產優質瓷土而聞名,是景德鎮瓷業走向海內外制瓷中心的起點,“鎮之初·陶源谷”命名由此而來。在前往陶源谷的路上,本地居民閑坐庭前,年輕游客絡繹不絕,道路兩旁遍布各種獨特的美學建筑、富有個性的店鋪以及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形成了一條景觀獨特的文化走廊。即便是破舊的宅院上的一處“天青舍”題字,也讓人耳目一新。正是文化的滋養和浸潤,賦予了景德鎮人愈發從容的氣質,也吸引著熱愛藝術的“景漂”們在這片土地扎下了根。
在景德鎮,16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街區、老里弄遍布全城,構成了城市的細胞和肌理。無處不在的文化遺存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基本載體,守護著瓷都的文化根脈。
眼下,景德鎮正在申報世界遺產,這將對景德鎮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建筑學院教授呂舟認為:“歷史文化的保護、價值傳播必然轉化為傳承創新的根脈和源泉,而傳承和創新也將給景德鎮的社會生活帶來高質量的發展。”
傳承與創新:瓷都活力綻放
景德鎮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和600多年的御窯史,千年窯火不熄,文明綿延不絕。從五代的白瓷、青白瓷到元代的青花瓷、明清的五彩瓷和粉彩瓷,從“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從單一的柴燒窯爐到煤、油、氣燒瓷窯爐,從單色釉到釉下彩、斗彩和釉上彩,無不反映著傳承和創新。景德鎮陶瓷從泥土中脫胎、在窯火中淬煉,展示了東方審美,凝聚了東方智慧。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游人如織。清代圓器作坊內分布著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打箍、畫坯等工作區,眾多非遺傳承人在各自區域展示手工制瓷技藝。“這個碗上的紋是銼刀銼上去的,機器是壓不出來的,這也是鑒別手工制作和機器制作的一種方式,打磨之后在碗里畫線就是打箍,給繪畫圈定范圍,碗外打完箍就可以上釉了。”62歲的景德鎮市級非遺傳承人葉冬喜正在給游客講解制瓷技藝,打箍后便繼續上釉:“上釉主要靠手腕360度快速旋轉,才能上釉均勻、厚薄適度,釉是玻璃,看起來是灰色,但燒出來是天青色,晶瑩剔透明如鏡。”葉冬喜介紹,手工制作成品率不高,為了提高成品率也會采用氣燒的方式。
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一場窯神童賓祭祀儀式和明代葫蘆窯復燒點火儀式,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體驗。近年來,景德鎮持續保護、活態傳承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復建復燒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明清御窯等。
創新也是本次瓷博會的重要議題。瓷博會期間,景德鎮舉辦了“瓷韻千年 唯我青白——景德鎮窯青白瓷傳承與創新展”“以科學的名義探究藝術之美——中國藝術名校·百陶會創新實踐基地全新產品發布”“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展”“光影載道 瓷上中國——走進乾隆瓷器的數字世界”等系列活動。
“源自景德鎮傳統出口彩瓷所呈現的精致美感,以柔和的少女粉為主色調,融中國古典美學與現代設計,搭配經典粉彩花卉裝飾”“每一件陶瓷項鏈的制作,都將高淳陶瓷非遺制瓷技藝融合進現代珠寶工藝之中”……這些采用了景德鎮高溫瓷、透明浮雕、釉上粉彩、描金裝飾等制作工藝的陶瓷,出現在中國(景德鎮)陶瓷創意設計分享暨新品發布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企業家、陶藝家、設計師等分享和展示了他們關于陶瓷的創新或設計理念。
“景德鎮的陶瓷產業,正是在設計的推動下,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了無數令人驚嘆的作品。”上海紐約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家盧迪認為,景德鎮的陶瓷產業,正通過設計的力量,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轉身,在這里,陶瓷文明每天都在用不一樣的方式向前發展著。
徐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瓷博會期間,她與傅長敏、賴德全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陶源谷螢造·手工玲瓏造物者體驗店,與前來探館的董明珠交流互動,品味手工制作的深厚韻味。徐嵐的作品專注于工筆花鳥人物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其傾向于在傳統制瓷工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取向,汲取古今藝術精髓融會貫通,從而在技法創作上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新意,在造型、紋飾等方面巧妙地進行跨界融合。
“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初心,守護匠人的精神傳承,也要汲取時代的營養,創新發展,就像景德鎮這棵蒼勁的古樹,不斷在厚重的泥土里長出新芽。”徐嵐如是說。
景德鎮以手工制瓷而聞名于世,創造了人類制瓷史的奇跡,引領了行業潮流,留下了無數關于材料、工藝和設計創新的傳奇,但工業化時代,景德鎮的手工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好在一大批極具匠心的手藝人,堅持守正創新,讓景德鎮陶瓷文明不斷發揚光大。
景德鎮軟實力研究院院長彭中天說,在互聯網時代,消費需求正在轉向個性化和定制化,追求品質和品位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為景德鎮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他認為,景德鎮不僅要與世界對話,更要為時代造型,還要創華夏美業、續歷史榮光。
處在時代風口的景德鎮,必定是一個永遠值得期待的地方。
文章來源: 江西新聞
↓ 中國陶瓷價格指數 ↓
http://ceramic-price-index.idx365.com/mobile/index.html
歡迎大家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