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市場“卷”至今日,儼然成為了合資電車的“照妖鏡”。
甭管你是什么老牌豪華車品牌,甭管你在國外賣得多貴,進入中國市場都得掂一掂斤兩。
前有,德國32萬起售的的ID.3(參數(shù)丨圖片),在中國一降再降到13萬,兩者相差近20萬元。后有,奔馳EQE上市起售50萬起,如今終端市場已經(jīng)狂砍20萬,30萬出頭就能入手。
如今,對于合資以及豪華車的“祛魅”似乎來到了MINI身上。
10月18日,MINI中國在官網(wǎng)宣布,全新電動MINI COOPER售價從上市初的18.98萬起下調至14.88萬元起,降低了4.1萬元;全新電動MINI ACEMAN售價則從20.99萬調整至16.39萬元起,降低了4.6萬元。
這距離電動MINI的上市才剛剛過去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
作為一家小眾進口豪華車品牌,MINI一直因其獨特的豪華定位和優(yōu)雅設計廣受用戶喜愛,在燃油車時代,即便一度被市場戲稱“最貴的三缸機“,但仍無法抵擋擁躉的熱情。
為何,步入電動化時代后,MINI卻也無法“免俗”般開始“自降身價”?
一夜之間,電動MINI跌破了15萬。
要知道,在燃油車時代,三缸入門MINI ONE也在20萬左右起售,性能版JCW一度能賣到40萬,而這是一輛車長不到4米的A0級小車。
同級別的A0級小車,除了smart,幾乎都達不到10萬。
而這獨一份的英倫設計和進口寶馬光環(huán),卻在電動車上褪了色。
“顏值是真的高,配置也是真的低”——這幾乎是看到電動MINI 18.98萬(官降前)上市起售時,清一色的輿論導向。
配置低到什么程度?
入門18.98萬的車型,座椅是織物的,通風加熱更不敢奢望,沒有360度全景影像只有倒車影像,更沒有無鑰匙進入,甚至你很難想象,在電動車廝殺如此激烈的中國新能源市場,電動MINI居然還需要手動調整主副駕座椅......
還不只是入門配置“丐”到離譜,頂配26.68萬的COOPER SE限定版,屏幕尺寸也只有9.4寸,沒有冰箱,車外只配2個攝像頭以及12個用于輔助泊車的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就別想了,只支持最基本的定速巡航,自適應巡航得加錢選配,就連360度全景影像也需額外加錢。
且不論舒適性配置,再來看核心動力系統(tǒng)。
電動MINI COOPER全系都使用51.5度的三元鋰電池,搭配135kW和160kW兩種電機,對應CLTC工況續(xù)航分別是456km和452km,這樣的表現(xiàn)在小型純電車里只能算得上中規(guī)中矩,但它的起售價去到了18.98萬,這什么概念,比海鷗頂配車型(CLTC續(xù)航405km)貴出了整整10萬。
至于尺寸,向來不是MINI的優(yōu)勢,車長不到3.9米,軸距只有2.5米多一點,標準的A0級小車,二排腿部空間幾乎等同沒有,光是尺寸空間也決定著MINI只是一個人的“大玩具”,實用性不在其考量范圍之內。
那么,你可能會說,燃油MINI的配置也不高,為什么不見“群情激憤”?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MINI用的還是寶馬經(jīng)典的一套動力系統(tǒng),COOPER S的2.0T四缸發(fā)動機就能榨取300牛·米的峰值扭矩,零百加速達到6.9s,至于性能版JCW,能爆發(fā)出400牛·米的峰值扭矩,零百加速達到5.4s。
而這是一臺重量不到1.8噸的小車,這樣的動力系統(tǒng),即便拋開配置不談,配上四輪四角的獨特結構,燃油MINI的性能操控都堪稱獨一份的“小鋼炮”。
但進入電動化時代,三電系統(tǒng)磨平了寶馬內燃機拉開的壟斷性優(yōu)勢,大家都一樣采購電池,續(xù)航表現(xiàn)大差不差,零百加速更是無足道哉,電動MINI自然也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與此同時,中國新勢力內卷加劇,各個價格段幾乎都有了性價比“標桿型選手”,什么樣的價格能上什么樣的配置,一目了然。
打個比方,現(xiàn)在拿著20萬預算,已經(jīng)能上探到中大型純電轎車/SUV,比亞迪漢EV起售價僅17.98萬,銀河E8 16.58萬起售,大眾ID.4X的終端起售價已下探到15萬以內,寶馬i3據(jù)說17萬就能交個朋友……
還有小鵬MONA M03起售價11.98萬,零跑C11純電15.18萬起售,而這些純電車,配置也是個頂個的“卷”,不要說360全景影像這種基本配置,高速高架/城市NOA也不在話下,真皮大沙發(fā)、通風加熱也幾乎是標配。
于是,電動MINI落了一個尷尬的定位,想玩車的用戶,已經(jīng)找不到燃油時代性能與樂趣兼?zhèn)涞膬?yōu)越感;而有電動智能化需求的用戶,又發(fā)現(xiàn)不論是智能化還是舒適配置都極低,真的開起來,實用性著實堪憂。
此外,由于電動MINI因為尺寸不滿足“4.2米以上”的車長條件,新車在上海無法免費申領新能源牌照,一塊燃油車牌照又增加了接近小十萬的成本,這對于電動MINI這樣主打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小車來說,影響非常大,如此一來,購車成本一下站到了接近三十萬。
正是因為上述諸多因素,電動MINI在上市近三個月迅速下調售價,快刀斬亂麻,無疑展示出一個合資品牌扎心卻又現(xiàn)實的生存法則:“想要賣好電車,只能放棄溢價幻想,主動放低價格身段,甚至拿出比自主品牌更大的誠意,才有希望爭奪上牌桌的資格。”
以電動MINI降價為契機,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涌現(xiàn)的電動精品小車。
今年下半年,一批電動小車集中發(fā)布或上市,比如極氪X、smart精靈3號以及沃爾沃EX30。
連同電動MINI,這些車都有些共同特點:牌子不錯、樣子精致、尺寸不大。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車型的銷量也出奇清一色的蕭條。
9月,smart精靈3號月銷量992輛,整個上半年無一個月超過月銷量1000輛。精靈1號月銷2000輛左右,和高峰期比差了非常多。極氪X也回落到月銷量1000輛的水平,相比于巔峰期一個月賣4000輛,如今跌到一周交付200輛的水平。
至于電動MINI,官降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銷量不如預期的直接表現(xiàn)。
為何,這些本來承擔著走量重擔的精品電動小車,叫好不叫座?
首先,在經(jīng)濟預期不佳的時期,這類性價比不高且往往是滿足家庭增購需求的產品,受到的市場波動要遠遠大于剛需產品。
很簡單的道理,原本想買一輛玩玩的個人需求被經(jīng)濟下行所壓抑,人們普遍會想,要么再加點錢上緊湊型/中型車,干脆一步到位滿足全家人出行的剛需。至于想要增購的想法,更容易因為經(jīng)濟形式被擱置。
這也是為什么,在A0級小車市場萎縮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緊湊型車的同步升溫,而在經(jīng)濟上行期則是反過來,此消彼長。
其次,這個市場也著實并不大,放眼燃油車市場,叫得上名的A0級小車屈指可數(shù),廝殺多年,也只有飛度、polo這兩棵常青樹,至于精品小車,除了已經(jīng)停產的甲殼蟲,也只有MINI和smart。
當豪華品牌都選擇對這個市場“視而不見”,很大程度是因為極小的市場容量,算一筆投入產出的經(jīng)濟賬卻發(fā)現(xiàn)劃不來。
最后,也是電動MINI降價得出的“教訓”,在同價位國產替代品產品力越來越強的當下,電車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已經(jīng)遠遠不如燃油車。
和同價位的比,上探到20萬以上,比如小鵬G6、特斯拉Model 3,不僅空間更好,智能化也更強。
和同尺寸相比,比如亞迪元PLUS、海豚,造型也不差,配置更強,而價格幾乎去到只有一半甚至更低。吉利星愿也有賣爆的趨勢。
這讓電動MINI和smart之流,處于比上不足,比下優(yōu)勢不明顯的“夾縫地帶”,變得愈發(fā)困難。
當然,早些認清現(xiàn)實,及時做出調整,未必沒有出路。
俗話說,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這些精品小車的合理價格如果能夠在15萬上下,進一步壓榨利潤,有和自主品牌卷一卷配置的能力,或許仍有一戰(zhàn)之力。
在新能源時代,國產新勢力迅速崛起,逼得哪怕曾經(jīng)高高在上的BBA也淪為了“雜牌車”。
不論是智能化的落后,還是配置的“吝嗇”,都讓合資電動車給用戶留下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丟掉了傳統(tǒng)內燃機的優(yōu)勢,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戶才猛然發(fā)現(xiàn),合資品牌高企的溢價,原來讓其躺著掙錢了多年。
事實上,與自主車企的肉搏戰(zhàn)中,如電動MINI一般,吃到苦頭的車企大有人在。而之后,如何補課智能化,追上行業(yè)平均水平,是擺在每家合資車企面前的重要課題。
時代一去不返,好日子也一去不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