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掘 培養
《艙外》雜志創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掘、培養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科幻創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
太空飛蛾
■ 作者 / 宋釹帆
奇怪的“飛蛾撲火”現象引起了前哨站的注意。
當時,太空軍上校鮑米爾駐扎在紅矮星的某顆行星上,突然,雷達顯示一大群外星飛船蜂擁逼近,且沒有預先告知。他們立刻做好戰斗準備,誰知,這些圓滾滾的胖體飛船無視了他們,徑直朝紅矮星撞去。在一聲聲爆鳴中,飛船集群被燒得不留余燼,上校非常疑惑,遂下令對一艘末尾飛船進行攔截。
很快,這艘飛船里的生物體大概被麻醉了,他們才把整艘船拖回去。還沒著陸,上校又接到報告說,在幾光年外,又有許多類似的圓形飛船一頭撞進紅矮星,自我焚毀,就像一大群飛蛾。于是,該文明被命名為“飛蛾文明”。
飛船著陸后,上校命人將飛船整體切開。誰知,圓飛船里僅有一只巨大的眼球,它眼皮緊閉,眼球占據了身體的90%,而其他器官被壓縮得非常小。光是這只眼球,半徑就有50米寬,與其說那個圓鐵殼是飛船,不如說那是宇航服。
大圓眼睛醒來之后,嚇了一大跳。在紅色的大氣層下、滿目棕紅的巖石中,它似乎什么都看不見了,四處亂撞。直到看見一抹藍燈,才興奮地往那里跑去。太空軍設法把這個怪物拘束起來,想了半天方法,才搞清楚怎樣與它對話。
它來自十光年外一顆“黃色”恒星,這顆恒星壽命只有30億年,時日無多。所以,剛發展出文明,它們就四處向外探索。
可一路上,它們的飛船總是莫名其妙被一股無形引力拽住、朝某個方向拖過去,然后,飛船就被一種看不見的“暗物質”給融化燒毀了。大家雖然很慌,拼命想逃走,卻還是接二連三被可怕的“暗物質”融毀。
根據描述,這種“暗物質”質量雖然不及半個太陽,卻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它們隱藏在漆黑的太空背景里,還會打出周圍有“宜居行星”的偽裝欺騙人。此外,還有一種特別巨大的“暗物質”,半徑與幾百個太陽相當,也不發光。
聽完大眼睛的描述,人類士兵害怕起來。然而,上校卻察覺出一絲怪異。他把飛蛾文明的自毀錄像播放給大眼睛看,指著紅矮星問:“你對這顆恒星有印象嗎?”
“什么恒星,我看不見啊,這里不是藏著一團‘暗物質’嗎?”
上校又把一張赫羅圖拿出來,誰知大眼睛指著黃矮星說那是紅矮星;指著白色恒星說那是黃星,指著藍巨星說那是白星。然后,他指著最底下的紅矮星說那是“小暗物質”,指著紅巨星說“大暗物質”。
“我明白了。”上校換上一身紅色太空服。
大眼睛叫起來:“你怎么消失了?”
“你們的可見光波段有問題,看不見紅色物體,把它當成了暗物質。”上校說完,徑直走進圓形飛船檢查。
他沒走幾步,就撞在一堵隱形的墻上。“怎么回事?”
“這不是有一堵紫色墻嗎,你看不見?”大眼睛趕到上校身旁,不知從什么地方擰開一個透明的門把手,發出清脆的咯吱聲。上校摸索著進了后艙。
深入交談后上校才知道,這個文明并非單純看不見紅色,而是整體可見光段發生了藍移。它們看不見紅色光,卻能看見紫外線。在它們的視角中,人類的黃色相當于紅色,藍色相當于綠色,紫外線則相當于紫色。
不幸的是,宇宙中并沒有光譜位于紫外段的恒星,卻有大量紅矮星、紅巨星,它們都成了飛蛾文明眼中的“暗物質”,飛船總是莫名其妙被“暗物質”拽進引力圈,然后吞噬。
由于它們尚未發展出無線電,連紅紫外線的概念也沒建立起來,檢測不到“紅外”光的存在,也就經常在導航中忽略這些恒星。
為答謝上校的相救之恩,大眼睛邀請他前往母星考察,以期與人類達成合作協議。果然,這顆行星圍繞一顆白色恒星旋轉,并不是它所說的“黃星”。
母星異常荒涼,幾乎見不到任何植物、建筑。但上校走路時,仍經常被看不見的東西絆倒,這種東西摸起來像一種尖銳的藤蔓。據大眼睛所說,它們其實是紫色的植物,這顆星球上多數植物都長成了這個樣子。
大眼睛在一處空地前停下。空地上莫名其妙投下很多黑長的陰影,還有許多大眼睛在隔空擦拭什么東西。它說,這是該文明的紀念碑群。
“這顆星球富含礦物,經常被路過的生物光顧,自然選擇將紫色植物留了下來,因為外來者看不見它們。這時星球上還沒有文明,不過我們的祖先發現,只要披上紫色的東西就可以隱身。”
“生物知道太陽時日無多,早早進化出巨大的眼睛,無需借助望遠鏡,就能看到幾光年外的行星地表,判斷何處宜居。遠古時代,我們就繪制了十光年內的地圖。我們的通信方式非常直接:在幾千公里外立一塊板子,就能一眼看到對方要寫什么,雖然沒有電報電話,但信息照樣光速傳播,額外的機器反而費事。由于知識傳播便捷,文明誕生第100年就進入了工業時代。”
“那你們的可見光為什么會藍移呢?”
“因為它”,大眼睛指了指天上的白色恒星。“生物成長的環境,會影響它們的視力發展,就像黑暗中的魚眼睛會退化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偏藍的世界里,自然界幾乎沒有‘紅色’的東西,也就退化掉了。更何況,聽了你的描述,紅矮星上古老文明偏多,他們肯定在我們誕生前,就把能看見的紅色資源搜刮干凈了。”
“這么看來,紅矮星上的原生文明,會退化掉看見藍色的能力,它們也存在一大堆所謂的‘暗物質’。”
“這不好說。不然,你們人類為何會覺得,宇宙中絕大部分都是‘暗物質’呢?”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宋釹帆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一在讀
曾獲第六屆“星火杯”優秀獎
比起看病更適合寫文
《艙外》動態 | LATEST NEWS
■ 創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艙外》2024年9月刊(總第5期)
封面人物訪談錄:
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