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葉》
本來我申請的是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因為這本書我之前寫過書評,準備再寫一遍。但是報名的時候要選擇三項,于是我又選擇了殘雪的《新葉》和另外一本,沒想到《使女的故事》沒申請上,殘雪的《新葉》倒是選上了,那就順勢讀一讀好了。
其實,我對殘雪的認識停留在鄧曉芒的書中,鄧曉芒是一位哲學老師,殘雪是鄧曉芒的妹妹。鄧曉芒在國內哲學造詣很高,他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了殘雪。鄧曉芒對妹妹殘雪是很推崇的,他認為妹妹殘雪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藝術感,還有哲學感,已達到了哲學境界。
“她的理性始終牢牢控制著非理性的生命力流動的方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的藝術精神在最高層次上已經達到了哲學境界。”
從此之后,我多少對殘雪有一點認知,于是我順勢讀了這本書。《新葉》這本書是殘雪小時候的回憶,記錄兒時一些難忘和快樂的事情。
殘雪小時候國內還在物質匱乏的時候,所以她的作品中特別說到了吃,也就是作品第一部分的“饕餮”。
《槐花粑粑》——“在饑荒的年代,岳麓山上好吃一點的野菜都被挖光了,只剩下最難吃的野麻葉和蒿子草。如果家里有足夠的油和白面,這兩種野菜其實都可以做得很可口。”
《每人一碗甜酒糟》——“至今記得那種甜酒糟清湯是如何愉悅我的味蕾的。在饑餓的日子里,那樣一小碗夜宵曾許多次為我帶來過難以描述的渴望和享受。”
等等。總之作品的第一部分就是關于吃,吃是最深刻的記憶。
第二部分一直到第四部分都是對小時候趣事的回憶,關于讀書,關于同學,關于老師,關于閱讀,關于長沙等等。第五部分是對自然的感知,第六部分是小時候對家的概念。
這本書我感興趣的是《自由感》,文中說:
“對于兒童來說,真正的自由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回憶起來,似乎只有蕩秋千這種游戲同自由最相像。當你蕩出的弧線達到了極限時,那時的感覺就應是自由的感覺了。什么感覺?心靈的激蕩、極度的緊張和極度的暢快糾結在一塊兒。”
對于小時候的殘雪而言,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是一種感覺,什么感覺呢?心靈激蕩的感覺,極度的緊張和極度的暢快。
我其實沒理解,這種自由感,這給我來說是一種喜悅感,或者說心里的感受,但是殘雪將這歸類于自由感。或許,兒童時代的自由感就是這個意思吧。不過說到自由,我想多說兩句,那么,就是我們真正的能感受到自由嗎?
至少在古代,我們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
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自由”?
古代是一個專制社會,專制社會其實是沒什么自由可言的。專制制度下,權力高度壟斷,君主獨攬國家一切大權,嚴格地控制著行政、軍事、思想等,建立一整套官僚體系和機構為其治理國家服務,把整個國家視為自己的私有物,靠雄厚的財力和暴力工具維持國家機器的運作。由于權力沒有制衡,君主權力不受任何限制,濫用權力不可避免。
專制君主往往具有極強的野心、進攻性和權力意志。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讓人民唯命是從,順從、服從,長期以往,我們的國民性就此形成,并且演變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
個人對于社會的依從,不再是出于權力的壓力,而是一種自覺的遵從,他奴到自奴,從而導致一個集體平庸的時代的到來。當社會本身是暴君時,這意味著它的肆虐手段并不局限于通過其國家機器而做出的行為,而這種社會的暴虐比許多種類的壓迫還可怕,雖然它不常以極端性的刑罰為后盾,卻使人們無法逃避,因為它更深地透入到生活的細節,奴役到靈魂本身。
所以,在古代,皇帝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或是暴君,國人都把它作為國家的象征,即使知道皇帝錯了仍會對其惟命是從,而實在無法忍受之時便通過暴動推翻這個皇帝的統治建立那個皇帝的統治,從來沒有人想過要從權力根本上限制皇權。
跳不開專制,走出不了這個怪圈,其實我們就永遠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國人確實缺乏一定的自由,對自由的認識非常膚淺,以至于一直把莊子的“逍遙游”當成一種自由。這跟真正的自由差之甚遠。
本文參考文獻:
殘雪.《新葉》
尚 燁、李艷輝.《希羅多德筆下的自由與專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