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道宗乃是大唐初年名將,更是李唐宗室子弟的標桿,無論功績能力,還是人品德行,在唐初的文臣武將中,那都是頂尖的存在。
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是李世民一手帶起來的唐朝宗室子弟。唐朝開國之初,年不過十六七歲的李道宗,便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跟著南征北戰,從劉武周到王世充、竇建德,李道宗參與幾乎每一場關乎唐國存亡的大戰,為唐朝一統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正是因為豐富的戰功履歷,武德五年,年僅二十歲的李道宗便被封為郡王,成為唐初宗室十八郡王之一,也算是出類拔萃了。
更為難得的是,李道宗還被任命為靈州總管,負責鎮守新生的大唐西北邊陲,直面突厥人,要知道此時的李道宗才二十歲出頭啊。可是李道宗確實是一位軍事奇才,面對強大突厥人,他幸不辱命,不僅寸土未失,還為開拓疆土千余里,威震西北。
是故,當李世民繼位之后,李道宗成為了唐朝經略西北的核心人物,其協同李靖、薛萬徹等人,先是大破突厥,俘獲突厥頡利可汗,后又攻滅西北強敵吐谷渾,立下了赫赫戰功。
雖然這兩場戰爭中,李靖才是主將,李道宗只是副手。但李道宗作為守邊將領,長期和敵人打交道,經驗老到,再加上又是宗室子弟,話語權不低,功勞自然也不小。
更為重要的是,年輕的李道宗經過這兩次戰爭,再度得到了歷練,其軍事能力也得到了認可,成為了和薛萬徹、李勣等人齊名的名將。在李靖等老一輩將領逐漸退居二線之后,逐漸扛起了唐朝威服四方的重任。
“當今將帥,惟李勣、道宗、薛萬徹。勣、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李世民
在唐太宗后期的對外戰爭中,無論是向東攻伐高句麗,還是向西擊破薛延陀,都有著李道宗的身影。在高句麗戰爭中,深入敵后,勘察敵情。為征服高句麗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駐蹕山之役中,李道宗曾經提議率領五千精兵奇襲平壤,以期以最小的兵力攻下高句麗來,但是這個建議并沒有得到李世民的許可,而這一建議便是因病重無法出征的李靖也是贊成的。
而在攻滅薛延陀一戰中,李道宗更是挑起了大梁,橫渡沙漠數百里,于萬軍之中,俘獲薛延陀可汗咄摩支,其勇武可見一斑。
縱觀李道宗的一生,弱冠之齡便已經征戰四方,功勛顯赫,在唐太宗后期,與李勣、薛萬徹等人,一同扛起了唐朝的軍事大旗。如此戰功,足以名留青史。
李道宗并不是單純的武將,他實際上和李靖、李績等人一樣,都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不辱沒皇家風范,并且禮賢下士,在李唐宗室中名聲應該是相當好的。
李道宗不僅打仗厲害,做人也是沒的說。他是宗室子弟,頭上頂著皇族光環。但他從不以此為勢,盛氣凌人,更沒有皇親貴族紈绔子弟身上的那些驕縱跋扈習氣。反而是更加約束自己,平易近人,遵守法度,一點王爺的架子都沒有,因此很有賢名,史書稱“好學下賢,于群從之中,稱一時之杰”。
在貞觀六年(632)九月的時候,尉遲敬德因為宴會上有人座次排在自己前面而起了爭執,李道宗主動勸解尉遲敬德,還被尉遲敬德給打傷了眼睛。
李道宗的德行為宗室子弟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贊。
“道宗晚好學,接士大夫,不倨于貴。國初宗室,唯道宗、孝恭為最賢。”——《新唐書》
唯一遺憾的是,李道宗因為宗室子弟避嫌以及年輕的緣故,沒有進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但是,李道宗是貞觀十一年由李世民選定的十四位世襲刺史之一。與入選凌煙閣這種虛名比起來,擔任世襲刺史是實打實的長久權力,李唐宗室成員擔任世襲刺史的,只有李道宗和李孝恭兩個人,可見李世民對李道宗的信任和重視。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將名臣,卻被一些文學作品給抹黑成了奸臣惡人。在小說《薛仁貴》中,李道宗化身卑鄙小人,在妻子的唆使下,用盡手段陷害薛仁貴,差點兒將其害死。很顯然,李道宗如此卑劣不堪的形象,只是文學作品的杜撰,不能當真。
事實上,在小說中被抹黑的不止李道宗一人,書中的最大丑角張士貴,妒忌人才,也是一路陷害欺辱薛仁貴,不僅欺上瞞下,將薛仁貴的戰功歸入自己名下,還想除掉薛仁貴,最終事情敗露,還不惜謀反,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奸臣小人。
但在正史上,人家張士貴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大唐開國名將,一生戰功赫赫,德行極佳。連薛仁貴這樣的人才也是他發掘并一手提拔起來的,和小說中形象大相徑庭。
所以,小說不能當歷史看,尤其是隋唐系列的小說,那完全就是在顛倒黑白,子虛烏有,不可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