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高通越發重視汽車業務。緊跟PC和手機芯片,高通汽車芯片也換上自研CPU。
10月23日,高通公司在發布新款旗艦手機SoC驍龍8至尊版之后,專門抽出一天的時間,用于發布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臺,這兩大平臺分別面向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
根據高通技術公司汽車、行業解決方案和云事業群總經理Nakul Duggal介紹,兩者都將于2025年出樣片。
其中,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可以支持最多16塊4K高分辨率顯示屏,全新GPU性能提升至3倍,支持實時光追和沉浸式3D體驗;外加上將AI性能提升至12倍的NPU加持,可處理高達幾十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
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臺則支持超過40個多模態傳感器和攝像頭,各種環境下都能識別周圍環境。
“上述兩大平臺都采用了統一的架構,即高通專門為汽車定制的高通Oryon CPU,其速度相比前代提升3倍。”Nakul指出,正因如此,車企可以選擇選擇在同一SoC上無縫運行數字座艙和智能駕駛功能。
新產品,必然有新合作。發布會上,高通宣布,將與谷歌合作利用驍龍數字底盤和谷歌車載技術,提供打造生成式AI增強的數字座艙和軟件定義汽車(SDV)所需的開發標準化參考框架;未來奔馳和理想也將會使用高通的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
有意思的是,發布后不久,彭博社發布消息稱,ARM突然提前60天通知高通取消架構許可協議。雙方原定于今年12月在美國特拉華州聯邦法院解決一場長達兩年之久的法律糾紛。
作為ARM的大客戶,ARM此時做出如此“傷人不利己”的選擇,也是希望在AI大潮中占據更多話語權。
01
智艙“王者”,再出新產品
今年以來,盡管手機芯片依然是高通的支柱業務,其營收占比一直超過六成。在2024財年第三季度,高通手機芯片業務的營收實現了12.3%的同比增長,達到了59億美元。
但汽車業務已經成為高通主要業務中增速最快的一項。數據顯示,2024財年第三季度,高通車用芯片業務營收為8.11億美元,同比增長達86.9%,這主要得益于座艙業務的不斷增長。
高通驍龍SA8295P主要性能參數
據群智咨詢(Sigmaintell)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座艙芯片市場中,高通的裝機量份額約67%,市占率穩居第一。這主要靠的是SA8155和SA8295P兩款座艙芯片。
盡管上述兩款芯片在座艙芯片市場已經很領先,但其實也沒那么“新”。以當下量產座艙“天花板”8295來看,它所配備的GPU方案為Adreno695,與2022年發布的驍龍8cx Gen3相同架構。
而最新發布的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則是換上全新的自研CPU。
與上一代旗艦級汽車平臺,即SA8295P相比,驍龍座艙至尊版所搭載的自研Oryon CPU性能提升3倍,可以支持多個應用程序同時運行,不會有任何性能損失或延遲,面對汽車跨域跨系統等功能調度不會有絲毫卡頓等。
也就是說,它支持在車機同時打開多個APP。
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性能大幅提升
高通方面稱,通過軟件虛擬化和多操作系統支持實現靈活的集中式處理,該異構平臺能夠無縫運行多個應用程序而不會損失性能。車企也能針對所有層級打造可配置的軟件定義汽車(SDV),在簡化車輛架構的同時提供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至尊版汽車平臺還采用了高通技術公司的全面軟件棧,通過Type-1安全管理程序支持硬件虛擬化,該管理程序支持多個擁有獨特操作系統的客戶虛擬機,可以不受干擾并且同時獨立運行。
新平臺最新DPU顯示處理單元也更加強大,支持最多16個4K高像素顯示屏同時顯示。
面向多模態AI設計的專用神經網絡處理器(NPU),性能旨在提升至前代座艙平臺的12倍,支持實時外部環境和車內數據處理,可以處理高達幾十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這一提升增強了實時決策、自適應響應和主動協助功能。
整體來看,芯片技術架構上,與手機端基本一致,甚至CPU、NPU、GPU的配置,幾乎一樣,硬件架構逐步統一。
只是在一些具體場景和功能略有不同。比如,汽車芯片有專門的雷達、激光雷達傳感器模塊,以及相機ISP模塊等。
高通智能座艙芯片迭代路程
從2014年1月推出第一代座艙芯片602A,到2016年第二代平臺驍龍820A,再到驍龍SA8155和驍龍SA8295P——七年、四代,高通憑借其在安卓生態的優勢幾乎壟斷汽車座艙高端市場。
如今,在智艙領域它又有新作誕生,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的架構更新、落地速度更快,恐怖如斯。
02
戰略調整,智能駕駛開始“多點開花”
如果說,高通是智能座艙“王者”。那么,在智能駕駛領域,始終有點“不得志”的感覺。
早在2020年1月,高通即發布了全新的自動駕駛平臺Snapdragon Ride,該平臺采用了可擴展且模塊化的高性能異構多核CPU、高能效的AI與計算機視覺引擎,以及GPU。同時包括Snapdragon Ride安全系統級芯片、Snapdragon Ride安全加速器和Snapdragon Ride自動駕駛軟件棧。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臺
很快,高通宣布與通用、長城、寶馬等主機廠達成合作,將在下一代新車上搭載Ride平臺,相關量產車型落地在即。
最初,高通是希望軟硬件同時布局的。甚至在2021年,高通斥巨資收購Arriver,意在健全其智能駕駛算法軟件能力,此后不久,高通與寶馬就傳來合作,其中包括為寶馬開發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但有消息人士告訴《賽博汽車》,這筆收購從結果上看實際上算是一筆失敗的投資,與寶馬的合作并不順利,高通自己后續也沒有再接過算法軟件方面的項目。
很長時間,也并沒有高通智駕芯片落地,特別是高階智駕落地的聲音。
直到今年,Snapdragon Ride計算平臺定點捷報頻傳,似乎一夜之間又有起色。
僅北京車展前后,高通就與Momenta、大疆傳來合作的消息,涉及車企有豐田、一汽、比亞迪等;航盛電子、哪吒汽車也與高通傳來合作的消息。
高通與Momenta合作官宣
最近,又有消息稱,高通又與智能駕駛研發商元戎啟行達成合作。
一系列合作的背后是,高通找到了更合適自己的商業模式:即純硬件生意,開放的開發生態,以及性價比路線。
以Momenta為例,有接近高通的人士向《賽博汽車》透露,對于芯片的選型主要由Momenta決定,車企直接對接的也是Momenta,購買整包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高通向外輸出的主要以芯片以及周邊的開發工具鏈、底軟為主。
作為硬件本身,高通的優勢非常明顯。它的生態足夠開放,比如軟件算法、場景功能上的生態更加開放(英偉達更多的是圖形圖像處理的工具鏈)。
自然,第三方軟件算法開發者,如Momenta們,在選擇芯片時也會更傾向于此類部署算法更為靈活的產品,訂單自然增加。
03
AI大勢下,硬件架構逐步統一
但如果只是這樣,很難挑戰英偉達的地位,特別是就趨勢看,大算力芯片仍然是各方下一代平臺爭奪的焦點。
一方面,駕艙融合的趨勢已不可擋,同時支撐智駕和智艙,芯片功能區隔設計做優的同時,大算力也是需求;另一方面,大模型的應用對算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在業內也形成共識。
所以我們能見到,英偉達的Thor,地平線的征程6,包括高通的Snapdragon Ride Flex,大算力和駕艙融合都是基本要求。
只不過,在這個階段的比拼中,軟件能力或許是高通再也繞不開的一環,畢竟神經網絡大模型與芯片架構設計具有非常大的耦合度。
伴隨著,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臺誕生,高通或許還想要彌補這一軟件“遺憾”。
根據官方描述,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臺專為行業向軟件定義汽車的轉型而打造,采用端到端方案,通過強調軟件重用性的統一軟件框架實現可升級性;旨在幫助汽車制造商通過基于云的工作臺加速功能開發,簡化軟件開發流程以實現持續改進,并加快新特性和新服務的上市時間。
其采用的NPU配備了Transformer加速器和矢量引擎,并支持混合精度,旨在實現低時延、高精度且高效的端到端Transformer,從而保持最佳能效和性能。
“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臺體現了軟件虛擬化的理念,提供端到端的智能駕駛系統,具備視覺感知、傳感器融合、路徑規劃、定位和整車控制等先進特性”。Nakul指出,這些特性均可同時獨立運行,且相互不干擾。
同時,它的攝像頭系統、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可在極端駕駛條件下提供清晰、靈敏的視覺效果。可支持超過40個多模態傳感器,包括多達20個高分辨率攝像頭,實現360度全方位覆蓋和車內監測。
此外,在體驗方面,全新平臺支持情境感知應用,專為實現可預測需求的脫手自動駕駛而設計,支持實時的駕駛員監測和增強的物體檢測。
在安全方面,全新平臺專為滿足汽車安全標準ASIL-D系統而設計,憑借專用安全島控制器和強大的硬件架構實現隔離和無干擾運行,有助于實現特定ADAS功能的服務質量可靠。
性能提升重要,更重要的是高通戰略調整。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以前高通在提到座艙芯片和智駕芯片時,會進行比較明確的說明和區分,但此次無論是發布會介紹,還是后續公布的資料中,它都很少強調是“驍龍座艙”還是“Snapdragon Ride”。
甚至,Nakul還表示,車企可以選擇選擇在同一SoC上無縫運行數字座艙和智能駕駛功能。
戰略調整背后,是AI大勢之下,硬件架構的逐步統一。
“高通在改變和轉型,轉變為一家面向AI處理器主導的互聯計算公司,AI是今天移動計算面臨的最大顛覆性改變。”發布會期間,高通總裁兼CEO克里斯蒂亞諾·安蒙在開場演講中稱,高通發布的新一代手機系統芯片驍龍8 Elite(Snapdragon 8 Elite),“將開啟終端側生成式AI新時代”。
驍龍8Elite采用了包括第二代定制的高通Oryon CPU、高通Adreno GPU以及增強的高通Hexagon NPU,這些技術可以讓搭載驍龍平臺的智能手機上實現終端側多模態生成式AI應用。
高通此次正式將Oryon架構實裝到手機上確實給了ARM上了一課,意味著它能做到從架構起步設計出最頂尖規格的晶片,且這一態勢延伸到汽車領域。
面對如此情況,ARM怎么會不著急呢?
畢竟,AI潮背后,芯片廠商的戰略會更加激烈。當然,也會迸發出更多充滿想象力的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