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錫鵬
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交叉在一起,安史之亂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在這一系列矛盾逐步激化的過程中,以唐玄宗為代表的最高統治集團扮演了一個極其可悲的角色。本文從古代貨幣文化這一特殊的角度揭露安史集團是一幫怎樣的歷史小丑,他們又是怎樣在唐玄宗們的縱容下,禍及全國的。
公元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登基之初,唐玄宗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晚節不保,從開元(713-741)末年開始,懈怠政事,縱情聲色,特別是沉湎楊貴妃的美色,寵幸無度。
正是由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幸,被安祿山鉆了空子。 安祿山為了取悅唐玄宗,便千方百計討好楊貴妃,而楊貴妃為了鞏固自己日后的地位也需要在文臣武將中尋找支持。 一次,年長楊貴妃十幾歲的安祿山,竟厚顏無恥地請求給楊貴妃當干兒子,楊貴妃笑而不答,唐玄宗竟然鼓勵楊貴妃收下這個“好孩兒”。 天寶十年 (751) 正月三日,是安祿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楊貴妃賜給安祿山豐厚的生日禮物。 唐玄宗還專門撥發了一批金銀錢,作為洗兒錢,賞給安祿山。 所有的這一切真是荒唐到了極點。 其實,在安祿山拜楊貴妃為干娘的這一刻,其謀反的狼子野心已暴露無遺。 果不其然,不過四年, 755 年,安祿山便伙同部將史思明發動了叛亂。 而唐玄宗和楊貴妃似乎對這位干兒子的反叛毫無準備。 安史之亂成為唐玄宗和楊貴妃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成為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大唐的首都長安也一度為安祿山的叛軍所占領。 在逃難的路上,楊貴妃被迫自縊身死,太子李亨被擁立為帝,唐玄宗當上了徒有其名的太上皇,在落寞寡歡中打發余生。
其實,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本是些普通的邊關鎮將,本不足以在歷史上掀起多大的波瀾,完全是唐玄宗的荒唐昏聵為他們提供了機會。 叛亂之初,安史叛軍一路順利,很快攻陷了洛陽和京城長安。 在輕易得來的勝利面前,這幫烏合之眾很快暴發內訌。 先是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接著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 760 年,史思明在占領洛陽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自稱大燕皇帝,下令熔佛像銅器鑄行錢幣,以籌措軍費。 史思明先是鑄行了得壹元寶,繼而又改鑄順天元寶。 古詩云“洛陽古寺銅銷盡,都是如來劫后身”。 這兩種錢幣鑄、廢、鑄的過程,集中反映了史思明們的無知和虛妄。
得壹元寶的“得壹”兩字既不是年號也不是國號,史思明將錢 文定為“得壹”還是費了一番心機。 《老子·第三十九章》稱: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史思明鑄行得壹元寶正是為了印證他當皇帝完全是名正言順。 但在后來的日子里,由于軍事上連 連碰壁,叛軍到處被唐軍圍追堵截,焦頭爛額之際史思明忽然又感到“得壹”兩字存在嚴重缺陷,暗合孤家寡人之意,非長久之兆,于是便下令將“得壹元寶”收回銷毀,改鑄“順天元寶”,以表示他的政權上順天意,下合民心。 十分可惜,順天錢天不順,順天元寶并未能幫助史思明擺脫眾叛親離的困境。 順天元寶鑄行的第二年,史思明便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此后,安史叛軍的境遇更是江河日下,到 763 年,史朝義自殺,余部投降,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可謂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由此證明了一條歷史真理,多行不義必自斃。 其實,無論是“得壹”還是“順天”,都是相當不錯的名稱,史思明毀了“得壹元寶”又鑄“順天元寶”,純粹是一場歷史的鬧劇,說明安史集團完全是一幫虛妄的流氓、無賴和賭徒,由這么一幫人發動的這一場叛亂,除了給社會帶來動亂和破壞,不會有任何其他結果。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