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詩至唐代,蔚為大觀。唐代不僅僅詩人眾多、詩篇浩瀚,且一改齊梁詩風的中空之風,恢復了詩言志的蘊藉和風骨,且風格多彩多樣,推陳出新。最重要的是在體裁上,唐代詩人繼承了六朝“聲律說”并加以改進,形成了音韻協調格律嚴禁的近體詩,進一步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近體詩,也稱為格律詩。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每種格律詩的字數、句式、押韻、平仄格律都有嚴格的規定,即便是稍加變化使用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格律詩中尤其以七言律詩的格律最為嚴密,規則眾多。
七言律詩,萌芽于南北朝,初唐時經沈佺期、杜審言等人之手方才定型,至盛唐歷經錘煉,雖然仍多有半律半古之作,但已有名篇佳作。到了杜甫手中,七言律詩才算打開了藝術天地,開辟了七律的境界。因此后世總結七律的發展過程時說道:“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工密。至崔顥、李白時出古……杜陵雄深浩蕩,超忽縱橫......”
杜甫的七言律詩格律嚴謹、風格沉郁、用字精練,不論是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懷古詠史,一概都能熔鑄于精嚴的格律之中,將七言律詩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首杜甫很特殊的七言律詩——《愁》
愁·強戲為吳體
唐·杜甫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
杜甫不僅僅擅長寫嚴謹的七律,而且時長反其道而行,大作拗體七律,也就是在詩句中故意不依平仄格律規則,比如在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該用仄聲字的地方用了平聲字。這樣的詩句就叫"拗句",如果詩中大部分詩句都用拗句,就叫做拗體,又稱吳體。而杜甫的這首《愁》通篇句句用拗句,是一首經典的拗體七律。
此詩是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詩題僅僅一個“愁”字,寄寓了杜甫在夔州一年中不斷的愁事,盡是家愁國愁、愁情愁思。詩人還特意著名“強戲為吳體”,意思就是勉強寫著玩,可知杜甫寫此詩時已是愁極無賴,連作詩都沒有心情。
此詩前兩聯寫景,從眼前的景物勾起詩人的愁懷:江邊青草新生,喚起愁思,巫峽流水泠泠,毫無人情,也讓人不能開懷。詩人自己愁悶卻怨懟于江邊青草和江水清冷,所謂物以情觀,盡著愁情。“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頷聯兩句將目光移到水中沐浴的白鷺和江邊開花的老樹,強調白鷺和老樹只顧自己愉快高興,不問人間世情。
后兩聯開始從寫景轉向抒情,詩人直言心中愁事:既愁十年戰亂后自己這個孤客老死異鄉,不止何年何月才能再返長安;又愁苛政猛虎,百姓生活艱難。自己的孤病之愁、百姓生活之愁、國家戰亂之愁,字字句句都凸顯出愁之深廣。
這首《愁》詩通篇都用拗體寫就,雖是杜甫“強戲為之”,但句句發肺腑,字字真性情,明代詩家評價此詩曰:“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氣,而因以拗語發之”。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