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一文最后有倆建議:
一是楊笠 接廣子再精準點,別碰男客為主的行業
二是男客為主的公司別老想著找楊笠這樣的代言,吸女粉掉男粉,劃不來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事件原因,很有啟發,供參考——
需要找代言的一般是2C大廠,必須考慮企業社會責任,女性就業平等已是政治正確的顯學,像JD這種老板鋼鐵直男,開口閉口“XXX不是我兄弟”……一點沒把女員工放眼里,員工也的確多為男性(物流配送人員占比最高,絕大多數男性),主要客戶也是男性(3C數碼起家)的大廠,特別要講究這種政治正確
JD為顯示在性別平權上的努力,就得提高女員工占比,定制各種女性向福利(健身、瑜伽、輕食……),又不能都拉去當騎手,只能往其他部門塞,最容易塞的自然是市場營銷公關部門,導致對外關系上全由女員工把持,用女性視角包裝男性向公司,最終搞出請楊笠代言這種騷操作
更常見的勞資糾紛中,為了政治正確,男老板對女員工往往禮讓三分,因為還疊加性別矛盾,沒準人家反手告你一個職場性騷擾也有口難辯,公眾天然容易站女員工
女老板對男員工就無需考慮性別因素,該罵罵該滾滾
但女老板和女員工的矛盾,比如董明珠VS孟羽童,吃瓜群眾爭議就很大,并未一邊倒站 孟羽童
上述邏輯框架,本質上體現了效率與公平的矛盾
因政治正確過于強調公平(男性向公司全由女員工掌管對外關系),導致效率被過度犧牲(公司形象受損)
在力哥文章中,這算老生常談的核心觀點了
這問題西方也普遍存在,為了政治正確,容易矯枉過正,產生逆向歧視(本來現實中整體更強勢的男性反而在輿論場淪為弱勢)
也不只存在于性別,性取向、膚色、年齡……都可能出現逆向歧視
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當然弱勢,但社會福利過多傾向老人,退休工資比年輕人在職工資還高,更別說醫保待遇,加上老人歷史積累豐厚,吃到上漲20年的房地產紅利,導致有些生活不如意的年輕人“仇老”(今天日本社會很常見)
但同為老人,只有少數體制內的拿著上萬元退休工資安享晚年,多數老農才一兩百退休工資,還要苦逼種地
所以年齡矛盾的本質,和兩性矛盾一樣,都是階級(階層)矛盾
絕大多數女性不反優質男,只反油膩下頭自負男(楊笠口中褒義貶用的“普信男”)
絕大多數男性也不反溫柔美女,只反 自我感覺良好、擇偶要求過高、長相又很感人的“小仙女”(同樣褒義貶用,現代漢語已經被糟蹋成啥樣了…… )
無論男女,都是自己看得上的看不上自己,所以內心敏感,但自己瞧不起的居然口出狂言瞧不起自己,直接擊碎玻璃心,那還不得炸……
這就引申到今天力哥想聊的主題:當被冒犯時,如何才能不生氣?
起因是昨天留言中點贊最多的這條——
有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何有人指名道姓罵你,還可以一點不生氣?
要回答這問題,容易演變為對成年人的說教,事倍功半還挨罵,不如轉化為子女教育問題,至少更容易為父母接受
生氣是一種負面情感,為什么我們還是容易忍不住生氣呢?
本質上,生氣是因為現實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樣
現實既包括“世界”(外在環境),也包括“自我”(內在認知),可能對世界(他人、組織、社會、國家 )生氣,也可能對自己生氣(氣自己無能、軟弱、貪婪、沖動、一錯再錯……)
當“世界”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而該評價并非無中生有,恰恰一針見血,公開戳破了自己心知肚明,耿耿于懷的點——那一刻,對“世界”的生氣和對“自我”的生氣疊加buff,形成共振,最容易讓人炸裂
比如力嫂和小小力都容易生氣
力嫂最容易因小小力學習生氣(作業拖拉、貪玩、考試粗心、不聽話,不自律……反正來回來去就這點事),有時也因管理不好自己情緒,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這事本身感到生氣(氣自己情緒管理失控)
但力嫂最容易暴怒的,是在她控制不住情緒而生氣時,我在邊上說你怎么情緒自控力這么差……
小小力也最容易因學習問題和他媽產生矛盾,有時也因自己反復努力都做不好作業感到生氣(氣自己無能)
最典型的是背課文上傳,錄了好幾遍都因為一個點卡殼,越急越錯,最終心態炸裂,哭成淚人
但小小力最容易暴怒的,是在他生自己氣的時候,我在邊上開玩笑吐槽他這么簡單的都不會做……
(當然,她娘倆吵架最后出來勸架還挨最多罵的是我是我總是我,吃過多次虧后,這種吐槽早就不敢了……我本計劃寫一篇《這對男人和女人,每天吵架又和好》,寫到一半想想人間不值得,日子還要過,算了算了~)
這問題咋解決?
過去我以為,只要降低預期就行了
沒有欲望就不會痛苦,不想得到就不會失去
問題是這種心靈雞湯缺乏實操性
不想考試考得好,不想以后上大學,甚至直接不想讀書了,躺平當文盲,當然不會產生矛盾痛苦,但以后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成為一無是處的廢人怎么辦?
人是一個生命體,生命體只要維持存在,就得持續做逆熵增運動,不可能斷絕一切欲望,哪怕遁入空門也做不到——唐僧取經路上還不得拿缽化緣喝粥嗎?
且不說“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這種觀念力嫂萬萬不能接受,就是娃自己也接受不了
因為他有爭強好勝的本能——雖然不想再努力了,但又想考試考得好,被老師夸同學贊~
可見,逃避沒用,必須正視這兩個根本問題:世界不如意怎么辦?自己不如意怎么辦?
每個孩子一出生都是自我中心,不滿意就哭,直到滿足才停
有了弟妹,只要年齡相差不太大,就會有爭寵意識——知道爸媽的愛和家里好吃好玩的都要分出去,就會本能嫉妒
上學后,這種嫉妒更是無處不在
你有的玩具同學沒有,就容易嫉妒你
同學有的玩具你家買不起,你也容易嫉妒人家
相比男生,女生更易嫉妒
這是因為漫長的游牧時代,成年男性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獵,必須全神貫注,一擊斃命,否則可能小命不保
女性因身體力量不如男性,會在更安全的部落織衣做飯哺乳帶娃,可以一心多用,家長里短
長期生活于這種更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女性容易產生更強的八卦欲和攀比心
學生時代,大人們最鼓勵也最顯而易見的攀比,是學習成績
但隨著性意識覺醒,孩子會自然在外貌上攀比——這是最直觀的性資源
哪怕學校規定統一穿校服,不許女生化妝,盡可能避免這些攀比影響學習,但哪怕素顏,依然有一目了然的高顏值和低顏值
班花校花和班草校草總是更容易成為眾人關注追捧的焦點
男生相對還好,不會因為太帥太受歡迎或長得很丑就各種排擠
女生更容易暗中發力,比如幾個“普信女”組成小團體,一起排擠最受男生歡迎的“女神”
原因還是上面說的,自己心心念的“男神”都不正眼瞧自己,整天圍著心中的“女神”轉,稀缺優質性資源被“壟斷”,當然對這位“女神”恨之入骨啦~
今天看到個很搞笑的新聞——
有女生覺得健身房里男生太多,感到害怕,居然提出禁止男生進健身房的要求
值得玩味的是,她們一邊吐槽健身房男生太多,一邊卻說“沒見到帥的”,“感覺我們學校男生沒帥的高的”……
可見,她們只厭惡“普信男”(僅指外貌),巴不得健身房充斥又高又帥的~
女性更易容貌焦慮,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擇偶體系中,男性更看重女性容貌,甚至一票否決
女性擇偶時也喜歡又高又帥的,但僅限于學生時代,一出社會,就會很快意識到有錢比帥重要得多,擇偶體系第一順位迅速讓給“經濟實力 ”
這種擇偶觀上的不平等,一方面引發女權抗議的“物化女性”,一方面又何曾不在物化男性,把男性物化成“移動的印鈔機”呢?給男性施加了天然理應養家掙大錢的道德要求
男人賺得動,女人全職帶娃做家務,旁人就說女人真幸福,誰懂這位家庭主婦獨自一人帶娃的痛苦和被迫放棄事業的失落呢?
女人賺得動,男人全職帶娃做家務,旁人就說男人吃軟飯沒出息,誰知這位家庭煮夫可能更享受這種相妻教子,簡單樸實的生活呢?
一個男強人/女強人/家庭主婦/家庭煮夫是痛苦大于快樂,還是快樂大于痛苦,沒有客觀標準
真正決定其生活幸福感的,在于內心是否對自己的能力、愛好、追求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該干什么?
?也就是德爾菲神廟上刻的那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很多人無法認清自己,是因為無法認清世界
對世界缺乏完整深刻的認知,就很難準確判斷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才會輕易被別人的評價左右自己的想法,時而困惑、時而憂慮、時而憤怒,時而自負,時而自卑……認清自己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回到起點,我說對自己的評價無需建立在別人的評價基礎上,全世界罵我傻X也不自卑,全世界罵我牛X也不自負,這不是一種天生的性格或能力,而是經過40年不斷積累總結人生經驗,才逐漸形成的智慧
智慧和知識的區別,在于知識可以寫在書本上,別人一說你就能聽懂,但真正遇到問題時,可能還是做不到
就像你看了無數投資大師的著作,真到股市搏擊,只要缺乏經驗,一樣會貪婪恐懼迷茫
但是不是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就能擺脫韭菜命運呢?
不,很多人炒股20年,還是一次次被割,從不長記性,因為經驗無法沉淀,轉化為知行合一的智慧
當你對人世間各種行為都不再感到困惑,既理解仇日的為什么仇,也理解親日的為什么親,既理解普信女為什么鄙視普信男,也理解普信男為什么討厭普信女,既理解中國為什么這樣,也理解美國為什么那樣……
注意,理解不代表認同,但明白世界它就是這么回事,貪婪恐懼驕傲嫉妒懶惰好色……人人本質沒差,無非不同性格、性別、年齡、經濟條件和認知水平的人,生活在不同制度和文化的社會中,最終碰撞出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而已
基于此,你才能真正與世界和解
也基于此,你才能反過來看清自己的外貌、天賦、才能、性格、好惡、經濟實力在整個人類中,處于什么位置,進而認清自己,與自己和解
哪怕世界不如我意,我自己也不如我意,也不再生氣——既不會生那些罵我的人的氣,也不會生自己的氣
和解不是靠降低預期,無欲無求的減法實現的
而是靠不斷增進對世界的理解,才能不再那么困惑,進而既接受自己的普通,也依然自信(不自負也不自卑)
先入世做加法,才有資格出世做減法
舉個栗子,我從小性格內向自卑,總擔心自己說錯話,使自己陷入被群體孤立的境遇,所以每次升學前,我都會YY,進入新的環境,沒人知道我過去的囧事,一定要鼓起勇氣,重新開始,好好認識新朋友,建立全新的人際關系
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以及歷次搬家后一段時間,我都這么說服自己,社交活動表現得特別積極,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結果呢?
結果過不了多久,我又原形畢露,還是社恐
這是很多荔枝做夢也想不到的,尤其參加過線下分享會/飯局,我的表現怎么看都是幽默風趣喜歡表達的話癆啊,和社恐沒半毛錢關系~
這是我多年打拼逼出來的社交能力
但相比社交場合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所帶來的成就感,我更享受獨自一人沉浸在書房帶來的思維快感
正因有過這一系列經驗,我才逐漸認清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樣的生活
這種能力的形成 ,沒法刻意培養,更沒法快進
在 一文中,我說最擔心孩子未來缺乏抗壓抗挫折能力,但這種能力要怎么培養呢?
當時我說給孩子更多自由, 他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從“爸媽/老師要我干啥”,到“我想要干啥”
有了想要追求的目標,才有動力去找實現目標的方法,哪怕失敗,也是自己選的,只能咬牙扛下所有
道理雖然沒錯,但這方法還是太書面,實操中難落地——小學時代能遇到的挫折或父母人為制造的挫折試煉,和長大后真正要經歷的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現在我總算想通了,抗挫折能力根本不是父母言傳身教可以傳授給孩子的,只有把孩子放到真正的大風大浪里搏擊,承受真正的沉重失敗挫折,才有可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抗挫折能力
當然,孩子在風浪中覺醒,還是在風浪中沉淪,也未可知,那就是他的命了,我們只能祝福
就像韓寒寫的——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