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發動進攻。
中國軍隊廣大官兵激于民族義憤,奮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和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揭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一】"太子"變貍貓
上海既是當時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門戶,又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擁有發展軍工生產的巨大潛力。
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打擊中國人民持久抗戰的決心和能力,決計挑起戰端,攻占上海,并在上海及其外圍地區尋求與中國軍隊主力決戰,企圖速戰速勝,在短期內壓迫國民政府作城下之盟。
國民政府受制于1932年"一二八"戰役后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中關于上海及其鄰近地區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只能由保安團隊及警察維持地方秩序的規定。
但為了積極備戰,遂任命張治中將軍為京滬警備司令,在蘇州留園以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名義,主持京滬分區防御設施計劃,構筑永久性國防工事,鋪筑蘇州至嘉興的鐵路。
"七七事變"后,又派正規軍一個營化裝保安團,進駐上海虹橋機場。
同時調集精銳,準備一旦戰事發生,先發制人,一舉殲滅駐上海日軍。
【二】作死偵察的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
中國軍隊抵滬的消息,不久就被日軍偵知。
8月9日17時許,一輛帶蓬的軍用汽車從上海閘北豐田紗廠日本海軍陸戰隊駐地疾馳而出。
駕車的是一名日軍士兵,車內的還有一名軍官。
大山勇夫
這輛車沿著滬西的虹橋路,由東向西,開足馬力,轉眼間就到虹橋路的西頭,這架勢明顯是要沖進虹橋飛機場的大門(虹橋飛機場的大門面向東開,正對虹橋路)。
當汽車駛近飛機場的門前,即將沖進大門時,機場守兵見其來勢兇猛,攔擋不住,果斷開槍射擊阻止。
日寇見機場內陣地火力暴露,偵察目的已達到,遂將車向右轉,沿著機場的東側鐵絲網圍墻外的牌坊路向北開駛,意圖繼續窺視。
鐵絲網內的守兵預先筑有簡單射擊工事,他們哪能讓日寇帶走陣地的秘密,于是在工事內對著這輛抵近偵察我軍陣地的汽車連續開槍射擊,將這汽車擊毀于牌坊路上。
日本軍官在汽車內中彈斃命;
開車的日兵下車向東北方向的菜地里逃逸,跑到百余公尺處,被該處正在修筑工事的守軍擊斃。
可見,軍事禁區是不能隨便刺探的,想想如今胡亂拍照的網紅、軍迷們,無知者真是無畏呀。
據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時任上海市公安局浦淞警察所所長董昆吾描述:
"當我到達現場時,只看見這輛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汽車,車頭向北,停于牌坊路上,距離飛機城正門約百余公尺,車身上的彈痕如同蜂窩一般。
乘車的日本軍官尸體,已被守兵由車內拉到車外,剝去衣帽靴襪,并將尸體開了膛,臟腑腸肚,狼藉尸外,其狀甚慘,不忍目睹。
那時該廠守兵正在手持鍬鎬,欲將尸體掩埋。"
經過勘驗,被擊斃的日軍分別是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要藏。
這也就是史稱的"八一三"淞滬會戰的導火索"虹橋事件"。
讀到此處,筆者情不自禁地為守備機場的虎狼之師喝彩。
真痛快!
董昆吾作為警察,現場描繪是準確無誤的,但是部隊卻給張冠李戴(也許他當時的涉密權限不夠?)了。
他一直以為機場守軍是88師(也是狠角色,值得拓展閱讀),其實,那是比88師更加神秘的獨二旅。
【三】虎狼之師獨二旅
這個"獨二旅"很坑,原為第2師補充旅,后改稱獨二旅,暫且這么叫著,后文會細說。
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北方炮火連天,國民政府在上海更是日夜防范,加強了戰備。
當時最注意的是虹橋軍用飛機場,因為那里只有一個守備連,萬一駐滬日軍乘坐裝甲車突然經過公共租界及滬西越界筑路前來襲擊,無力抵抗,勢必被占。
這樣日機可迅速利用虹橋機場支援日海軍陸戰隊由虹口進攻閘北。
另以一部在南方登陸,則上海全市必迅速陷落。
因此張治中決定由獨立第二旅鐘松部抽調一個精銳營,于夜間乘火車經嘉興運至滬杭路新橋站下車,全部換穿保安總隊服裝,于深夜經小路到達虹橋機場,加強防備。
這個精銳營就是獨二旅659團第1營(營長李秀嶺)。
該營于7月下旬到達,鐘松換穿便衣和朱俠、吉章簡(此二人也有故事)親自去布置,行動非常秘密,戒備十分森嚴,所以未被日探察覺。
同時警備司令部與日本領事館人員接洽好,以北方局勢緊張為由,規定日方官兵外出經過華界時,必須預先通知。
這期間,上海日軍及浪人均行動謹慎(那時總被便衣國軍狂揍,以后會講給大家聽),未發現有異圖。
直到8月9日,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作死來偵察。
本段重點要說說這個獨二旅。
為何說它很坑呢?
因為番號總在變來變去的,神秘面紗一直戴著從未摘下。
這個獨2旅是國民政府軍政部在1933年為編練新式陸軍師所成立的試驗性部隊,為保密起見,對外宣稱為旅級單位。
總之,很強。
強橫到何種程度?
這支部隊除所轄三個步兵團外,還直轄有高射炮營、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連、戰防炮連、騎兵連、步兵榴彈炮、衛生連各一。
這在當時,配置不說屬于逆天,也當得起超豪華。
編成后的第2旅于1934年10月進駐北平黃寺以備不時之需,為掩人耳目而改稱第二師補充旅。
1935年7月,軍政部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開始分批編練各師部隊,用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中日戰爭。
第一批列入整編的部隊計有十個師,但在檔案中僅見九個師(含教導總隊)的番號。
究其原因,這第十個"師"便是鐘松的第2師補充旅(第2師也是首批整訓部隊之一)。這個僅僅針對師級單位整編方案中竟然會列入一個師下屬的補充旅,可見軍政部對該部之重視。
1936年8月13日該旅完成改組,同時軍政部還對該旅所屬三個團頒授了團旗。
1937年7月,鐘松奉命率領所部緊急移駐蘇州,以備上海地區可能發生的戰事。
24日,第2師補充旅抵達蘇州后奉命改稱獨立第20旅。
8月31日,在吳淞與日軍作戰的第61師因損失慘重而被縮編為一個團,軍政部命令獨20旅充編該師,這個獨二旅就變成了第61師,受第8軍軍長黃杰指揮。
到了年底,卻又改歸第17軍團(軍團長胡宗南)指揮。
無論怎樣看,這支部隊可以稱得上是國軍精銳。
跟日本人干,從淞滬干到徐州、從徐州又干到武漢,從武漢又東渡黃河干到了晉南的中條山。
抗戰中的平頭哥,生死看淡,只要見到日寇就干。
誰知后來鐘松調離,這部隊就只能陪著胡宗南胡鬧,調轉槍口跟我黨干。
那還能有好下場呀,結局就是于1948年3月1日在宜川瓦子街被我軍給干掉,覆沒了。
真是可惜呀,這是一支好部隊,假若能跟隨鐘松,南下云貴繼續跟日寇干,沒準還能保存下來。
【四】悍將,彭帥惜其才,稱之為"打不死的鐘松"
網絡之上有人評價獨二旅的領軍人物鐘松比胡璉還狡猾,比張靈甫還難打!
筆者很是認同這觀點。
單單從部屬敢于將日軍偵察兵開膛破腹的狠辣勁頭看,當時這位旅長鐘松絕對當得起悍將二字。
再過分點,國軍中不敢肯定,但是在胡宗南手下,他絕對是最能打的那位。
鐘松是浙江松陽人,原則上跟蔣委員長、胡宗南都算同鄉。
1924年,24歲時,他毅然投筆從戎,報考黃埔順利進入第一期,但因入校后他便大病一場,結果成了第二期的學員。
耽誤了一期卻沒耽誤陣仗。
黃埔畢業后他就參加了東征和北伐,軍中的職位也不斷升遷,從軍校軍械處第1庫少尉庫長,到迫擊炮營第2連上尉連長,再到少校營長,再再到中校團附、上校團長,到1933年長城抗戰時的鐘松已經是軍政部陸軍編練處補充第2旅的少將旅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等戰役戰斗,并隨王凌云一起參加了遠征軍作戰,因戰功榮獲了青天白日勛章,成為了第138位獲得者。。
這些正面的暫且不提,單說負面的,這位猛人竟然還是對上我軍不咋輸的家伙。
由于鐘松在滇西戰場上的表現,引起胡宗南的關注。
1945年,胡宗南就把他調到回了陜西,成為胡宗南麾下的精兵。
他率領的超級36軍(7萬人)曾經跟我八路軍硬剛,沒吃虧。
1947年8月,彭帥率部攻打榆林,鄧寶珊向胡宗南求援,胡宗南命令鐘松率部解圍。
鐘松出長城后直接進了沙漠,把我軍的打援部隊甩在了身后,經過5天的艱苦行軍,突然出現在了榆林城下,并迫使我軍撤退,成功解了榆林之圍,因此他還獲得了四等寶鼎勛章。
半年之后,徐帥率部圍攻運城,負責解圍的依然是鐘松,他放著大路不走,率部一頭扎進了中條山里,把徐帥的打援部隊也甩在了身后,并成功解了運城之圍。
由于他在西北戰場上多次給我軍制造麻煩,彭帥決定集中兵力把他打掉。
然而鐘松十分機警,數次都躲過了我軍的伏擊。
后來好不容易在沙家店將他包圍,但僅殲滅了他兩個團,鐘松率大部隊成功逃脫,彭帥惜其才華,稱之為"打不死的鐘松"。
抗日,轉戰四方,殺敵可謂猛如虎;
內戰,能連續躲過彭帥和徐帥的圍點打援,可謂狡如狐;
在國軍中算得上牛人了吧?
1949年后,鐘松前往香港,開了家餐館,后去往臺灣。
1970年旅居荷蘭、美國等地;
1988年曾返回浙江故鄉。
1995年3月7日去世,享年95歲。
就到這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