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使用的武器不是槍彈和沾滿血腥的刀刃,而是靠絕代的容貌、人盡可夫的肉彈、機敏多變的處事手腕
——"姨太太間諜團",廣交社會名流和政府、軍界要人
——"國際偵察局",一個劣跡昭著的女諜組織,大耍"美人計"
——僅川島芳子在華發展、培養、拉下水的女諜達370余人,每月僅活動經費一項,就多達1.5萬元
——"異國校花"阪西惠子操一口標準京腔,對時政極為敏感
——薩多烏斯喀亞是白俄女諜中的佼佼者
——"一位訓練成熟后的間諜,其活動的效力至少可以等于一師最精銳的軍隊"
【序】
每當談起間諜和情報行動,人們的注意力總盯著歐美一些國家,總是講述著前蘇聯的"克格勃"、美國的"中情局"、英國的"軍情六處"、
德國的"聯邦諜報局"、法國的"對外安全總局"、以色列的"摩薩德",
甚至連巴基斯坦的"三軍情報局"也能說上幾句。
中情局標識
日本的"情報本部"卻被評價為"從未進入過間諜情報機構前十強"。
這種現象,很顯然是忽視了日本的間諜活動,低估日本的間諜、情報行動能力。
事實上,不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和平時期,日本都高度重視間諜和情報行動。
日本人十分推崇我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孫子兵法》"用間"篇中所闡述的諜報謀略思想和"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名言早已成為日本情報機構的座右銘。
日本在用間上堪稱一絕,它對間諜、情報的概念比任何別的國家都更廣泛,更有想象力。
日本人獲取情報、指導行動的欲望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都更強烈。
克格勃標識
自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制定了"五條誓言",立志要"從全世界尋求知識,以鞏固帝國統治的基礎"起,日本就將間諜、情報的目光和手臂延伸到了島外,把情報工作視為國家生存和強盛的重要手段。
由于高度重視間諜活動,把間諜工作視作光榮的職責,以及注意選拔最優秀的人才充當間諜,同時善于利用并發揮所獲的情報,這使得日本的諜報能力根本不亞于前文提到的那些歐美國家。
150年過去了,時至今日,日本依然在全球進行著無孔不入的間諜活動。
朋友們,提高警惕呀!
這就是筆者講述下面這段陳年舊事的初衷。
【一】
抗戰期間,侵華日軍女諜在日特務機關中,是一支不可睥睨的特種部隊。
她們的武器不是槍彈和沾滿血腥的刀刃,而是靠絕代的容貌、人盡可夫的肉彈、機敏多變的處事手腕;
她們以汪、蔣政府的軍、政、財界為大舞臺,斡旋于中國各個大城市要員的身前人后。
許多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后,幾乎都能覓到她們活躍的魔影。
侵華日軍女諜的機構有公開和地下兩種,其性質和目的都是一樣的,唯其方式略有差異。
公開的如北平"家庭婦女工作訓練班";
地下的如上海"國際偵察局"。
公開的以拉攏執政、在野要人的眷屬,通過一些時尚的教學,達到聯絡感情,進而套取情報的目的。
其中以北平市東華八寶胡同的"石川交通團"最為典型,僅此一處,被查明的就有國民黨政府親日派代表人物殷汝耕妻子殷民慧(這個老漢奸在日本留學期間,娶的一名日本女人,中文名叫殷民慧)、北洋奉系軍閥張宗昌日籍姨太太等人。
這兩人為其組織擔任交際、廣接社會名流和政府、軍界要人,以石老娘胡同4號為接頭點。
其組織實際就是"姨太太間諜團",日軍的別動隊長青龍一郎負責保護其一切公開活動。
地下的秘密組織中的女諜,活動更為猖獗。她們大都在日本受過高能訓練,有一定的學識和才能,甚至粗通中國南北各地方言,穿中國服裝,了解中國人生活習慣。
學成之后,被派到我國各大政治軍事中心區域,充作娼妓,或散布于各大舞場充當舞女,勾結我國政府要人以及熟悉黨政軍情形的在野人物,大耍"美人計"。
這是因為日本人有意識地把間諜活動說成是高尚的愛國職責,甚至比當兵還要光榮。
日本人認為,間諜工作是奪取勝利的先決條件。
上世紀初,日本曾流行一首題為《落地花瓣、燦燦明星》的詩歌,詩中描述一名妓女如何從事間諜活動而變成崇高的愛國者。
由于日本妓女在諜報活動中起了特殊作用,日本情報機關一貫認為"這些女人是真正的日本人,是真正的愛國者"。
日軍在上海的"國際偵察局",就是其中一個劣跡昭著的女諜組織。
廣東、福建以及天津都設有類似機構。
日軍女諜活動能量以及在侵華戰爭初期所提供的情報,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她們在當時的侵華日軍中,地位顯赫,有的甚至直接受控于日軍參謀總部。
她們的每一個笑靨,必定都噴射出使人窒息的毒汁。
【二】
在眾多的日軍女諜中,被稱之"男裝麗人"的川島芳子尤為突出。
她誘使廢皇后婉容逃離天津;
她充任東北安國軍司令參與熱河作戰;
特別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她的行為更讓人瞠目:
她受命參與了事變的全過程,是川島芳子諜海生涯最為活躍時期。
1948年她因漢奸罪被處極刑,其主要罪狀均與這一時期活動有關。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軍在東北得手后,為了轉移世人視聽,關東軍板垣指令日方上海公使館武官輔佐官的田中隆吉,借機挑起事端。
川島芳子便充當了馬前卒的角色。
在中國工人與日本日蓮宗僧侶間,兩邊唆使,致使事態擴大,導致"一二八"戰火爆發。
事變發生后,她或以社交名媛身份,秘密拜會19路軍軍長蔡廷鍇,探明蔡欲決一死戰的意志;
或穿士兵軍服,女扮男裝,只身潛入吳淞炮臺,核實了該炮臺的火力配置,使臨時上海派遣軍參謀長田代皖一少將手上,有了這份情報;
是她通過舞會,得以結識行政院院長孫科,從孫口中搶先得到蔣介石欲下野的消息;
也還是她通過國民黨政府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唐有壬,探知上海國民黨系統銀行頻于破產,國民黨政府希望停戰的情緒日益增漲。這些情報從川島芳子手中大量泄向日本,加上國民黨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中國主權又一次被出賣的《淞滬停戰協定》得以出籠。而川島芳子在唐有壬以泄露情報罪受到追究之際,她竟能將唐藏匿在自宅中達半月之余。
當孫科受到蔣介石彈劾時,是她悄悄將孫科送上日本歐洲航線的客船,離開上海去了廣東。
據有關資料載:"僅川島芳子在華發展、培養、拉下水的女諜達370余人,每月僅活動經費一項,就多達1.5萬元。"
【三】
與川島芳子齊名的另一女諜,就是溥儀的胞妹鐘若蘭。
因其貌美,風流浪漫成性,擅長交際,追求刺激,而受到日方諜報機關誘買。
在日本人所設的間諜班同期受訓的20余人中,業繢出眾,畢業后委以重任。
起先在川島芳子所組織的"女子先鋒隊"中,曾一度任分隊長,后任上海偽滿特務員以及報館記者等職,與北平、天津、上海的軍政要員頗多接觸。
1936 年被北平當局察覺,下令通緝。
她竟能安然逃脫,潛入南京。
兩個月后再次出面活動時,在南京下關被偵緝隊抓獲。
審訊中,所供重大事件外泄案,竟有多起,后因涉嫌國民黨上層而未予公開。
【四】
偽滿國著名女諜宋瑞珠,是沈陽人,其父在偽滿軍中任職連長。
宋因貌相出眾,家庭視其為掌上明珠,倍加寵愛。
不久被李守信所看中。
李守信原是東北軍駐熱河騎兵第9旅崔新五部下第57團團長。
1933年2月21日當日軍進犯開魯之際,李守信率先投敵,致使熱河北門大開,日軍長驅直入。
后得到日軍重用,組織偽滿軍,積極賣身于日軍。
李守信將宋瑞珠薦給日諜機關后,自然也加重了他在日軍面前賣身投靠的砝碼,而宋瑞珠在許多優厚條件面前,亦甘愿加入間諜訓練班,同期8人。
畢業后宋任隊長,潛入關內,以平津兩地為基地,大肆活動。
宋化名范香白,經常出入各大交際場合。
其時有一姓張的青年,所在單位與軍政界頗有往來。
一日初見這位范香白,便魂飛魄蕩。
只見她年方20,豐姿娟美,衣飾華貴,談吐不凡,以為必是名閨淑嬡,遂大獻殷勤。
魚兒投網,焉有不收之理,不久兩人便發生關系,時而同偕出游,時而款款暢敘。
宋佯裝不通時政,常加以討教。
而張正沉湎于美色之中,哪里還能想到其它。
因此每問必答,詳加說明,炫耀自己消息靈通,交友甚廣,門路很多,以博范香白的歡心。
有一天,張赴天津日租界辦理公務,忽發現范香白行色匆匆走出,沒等他喊,已鉆入一輛小臥車開去。
張疑心大起,隨即去旅館查訪,得知范香白同一外國男子同住這里。
次日晚,當宋瑞珠到張住所寬衣解帶洗澡之際,張從宋的小提包夾層中,摸出一本火柴盒大的筆記本,其中所載全是機密。
張雖不忍拋棄眼前這位美女,但更怕背上漢奸污名,遂向當局自首,范香白這才暴露了真面目。
此案曾在舊上海《社會日報》給予披露,輿論一片嘩然。
【五】
阪西惠子是日本陸軍名將阪西的一個義女。
曾就讀于北平一所大學,被稱怍"異國校花"。
19歲時,在其義父唆使下,加入上海"國際偵察局"女諜機關,后為偽滿駐上海偵察處工作。
1934年,她以海寧路一家日本旅館為據點,與王亞樵、陳克明多次進行情報交易。
阪西惠子操一口標準京腔,常穿中國旗袍,對時政極為敏感,深得日諜機關器重。
【六】
薩多烏斯喀亞是白俄女諜中的餃餃者。
她的公開身份是長春"日滿報館"的記者,實際卻在日諜報機關中任要職。
她精通俄、英、德、日、中等多國語言,最早效命于日本東京外務省情報局,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后,奉命調至長春。
次年4月,國聯調查團到東北時,充任日方招待翻譯。
后為配合日軍窺視中原企圖,其魔影常飄忽于北平、天津的英美軍防區,收集英美軍官各方面情報。
她還假冒英美僑民或傳教士,深入中國政府要員的住宅,以拜訪要人或親眷之名,刺探了大量情報。
【七】
侵華日軍女諜在"七·七事變"后,賴以活動的舞臺,由沿海各大城市,轉向內地中、小城市,國民黨政府也從多方面加以防范。
因此,從整體上看,其組織機構呈萎縮趨勢。而當年風靡一時的女諜"英雄"們,也逐漸為日軍所拋棄。
川島芳子便是其中之一。
1939年新年伊始,日《現代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相繼以顯著標題,登載了未經核實的謠傳:川島芳子暴死中國大陸。
侵華日軍女諜作為歷史產生的怪物,雖然煙消云滅了,但其時她們所充當的角色,干的那些罪惡勾當,正如英國著名學者路威認為的那樣:"一位訓練成熟后的間諜,其活動的效力至少可以及一師最精銳的軍隊。"
更何況是一群艷麗絕世的魔女!
【八】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月4日,盟國占領軍總部頒發命令,取締日本原有的情報機構以及憲兵部隊和所有秘密警察,同時解散了包括黑龍會在內的約230個日本秘密社團。
但不久,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占領軍司令麥克阿瑟命令建立一支75000人的日本警察部隊。
1952年10月,日本建立保安廳。
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議案,批準將保安廳改稱為防衛廳。
7月,日本陸海空自衛隊正式得到法律認可。
日本情報機構的重建是與日本自衛隊的發展同時進行的。
防衛廳下設防衛處、作戰處、第一情報研究處和第二情報研究處。
同時日本的內閣調查室,法務省的公安調查廳和外務省的某些事務局亦都從事情報或間諜活動。
西方情報專家評估結論為:
日本慢慢地、幾乎不知不覺地再次建立了情報部門。
日本防衛廳情報本部標志
新建立的情報組織不但有效地在國內外維護了日本的防衛力量,而且給情報工作賦予了同過去完全不同和富有魅力的內容。
面對當今世界復雜多變、斗爭激烈的形勢,讀者朋友們千萬要牢記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提高應付各種挑戰的能力。
要清醒地估計到,對我們構成的潛在的威脅。國人務必永遠高度警惕在90度鞠躬后面隱藏的詭詐。
我國家安全部標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