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蔣介石為了表彰他在“圍剿”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忠實執行“三光”政策、制造白色恐怖的“功勛”,決定將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區各劃出一部分,成立一個縣,名為“立煌縣”。
▎1948年,蔣介石發布命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
▎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像衛立煌、翁文灝這樣的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我們應當繼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序】
1955年4月5日;
衛立煌夫婦抵達北京。
到車站迎接他們的有周總理、朱總司令以及李濟深、張治中、傅作義、龍云……
當晚,他們下榻北京飯店;
次日,謁見了毛主席和中央各位首長。
衛立煌毅然回歸大陸這一愛國行動受到了黨和人民歡迎。
不久,他被推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屆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后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一】
1914年秋,17歲的安徽青年衛立煌只身來到武漢,報名進了湖南軍隊的學兵營。
在這里他受到一年多極嚴格的軍事訓練,系統地學習了軍事基本知識,為他日后軍事上的建樹奠定了基礎。
1916年8月,他南下粵海投奔表兄宋世科,在粵軍旅長吳忠信的身邊當起了隨從副官。
蔣介石是吳忠信在日本士官同期同學,又是換帖兄弟, 當時的職務是粵軍的參謀長。
蔣介石每次到旅部,都由衛立煌接待。
1917年9月,20歲的他進入孫中山的大元帥府任警衛。
他為人誠厚,忠于職守,深受信任,不久被提升至警衛團排長。
到了1936年,在39歲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國民黨的“中執委”、陸軍上將。
【二】
1932年,蔣介石為了表彰他在“圍剿”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忠實執行“三光”政策、制造白色恐怖的“功勛”,決定將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區各劃出一部分,成立一個縣,名為“立煌縣”。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電令他趕赴廬山開會。臨行前,他對手下的高級將領們說:
“我們是軍人,保國衛民是我們的天職。目前舉國人民一致要求聯合抗日, 我非常同情。我們要作走上抗日前線的準備。”
忻口大會戰時,朱德、彭德懷第一次到14集團軍總部和他見面。
朱德說:
“不記前仇”;
他回答:
“一致對外”。
雙方緊緊握手,然后并肩浴血奮戰整整五個晝夜,殲滅日寇萬人以上,其慘烈的程度,是抗戰以來前所未見的。
在被任命為河南省政府主席、主政河南時,他和我黨領導人、我軍高級指揮員之間,往來更加密切。
每當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以及林彪、薄一波、蕭克、左權等人來到洛陽時,他都是親自迎接,設宴款待,并招待看戲。
1944年,他率“遠征軍”強渡怒江、攻克騰沖、血戰松山,力斬日軍兩個師團,實現了與盟軍的會師。
【三】
1948年10月31日,沈陽解放;
11 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
11月26日,蔣介石發布命令: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
此前,蔣介石嚴令衛立煌只許留少數兵力守沈陽,要把主力部隊向南開,打通沈錦路,嚴守錦州。
但是,衛立煌卻堅決不肯出兵,并聲稱自己這是在軍事上采取持重策略:
不論解放軍打到哪里、也不論各路守城部隊如何告急,不論蔣介石如何再三電令他派兵解圍,他一概不為所動,把部隊集中在沈陽附近。
當整個廖耀湘兵團土崩瓦解、被消滅殆盡時,衛立煌曾急電報告南京。
蔣介石于10月27日回電,電文僅有“鎮靜”二字;
繼又來電稱:“人在沈陽在,要與剿總大樓共存亡。”
接電后,他十分氣憤,意識到,蔣介石已決定將自己拋棄了。
【四】
他在北平閉門不出住了20多天后,決定不去臺灣,遠走香港;
經聯系,他向陳納德航空隊租下一架飛機,飛上海加油后轉廣州、去香港。
結果,在上海江灣機場轉機時,由于警覺性不夠高,行蹤暴露,特務報告了蔣介石。
飛至廣州時,被廣州保安司令黃鎮球扣留。
不數日,被押回南京,軟禁于上海路五號的原住處。
四周密布憲警和特務。
淮海戰役,蔣軍一敗涂地。
蔣介石宣布下野,溜回溪口。
代理總統李宗仁上臺后,宣布準備釋放政治犯。
一向關心他的吳忠信,趁此機會向李宗仁進言說:
“衛立煌不同于一般政治犯。
但局勢到了目前這般地步,還把一個大將軟禁著,這又怎能使那些在押的政治犯,會相信我們能夠真正做到釋放他們呢? ”
李宗仁心想:
前幾天解放區電臺宣布戰犯名單,衛立煌的名字,赫然列在第十三位,那些把衛立煌定為“通敵”罪,還要對衛進行審判的人,又怎樣能自圓其說呢?
于是采納了吳忠信的意見。
當晚,他邀請衛立煌作了一夕長談。
第二天,也就是是1949年的農歷除夕,李宗仁下令將監視在衛家左右的憲警全都撤去。他恢復自由。
【五】
衛立煌夫婦計議,還是避居海外以防再受蔣的威逼為妥。
一番周折之后,他們到了香港。
剛開始,他們是住在彭羅灣國泰酒店的。
但是,衛立煌料定蔣介石是知道他住在香港的。
為了安全起見,三四個月后,他們又搬到金龍臺九號,全家住在一幢樓的三層。后來又遷到較偏僻的元朗鄉下。
香港的經濟生活,比大陸要高多了。
為了避免坐吃山空,他動起了做生意的念頭,資助部下開了一家酒店。
總店名叫勝斯,分店名為頤和園酒家。
這時,熊式輝也在香港作寓公,于是,這兩位前東北行轅主任就不時聚會。
熊有一位同鄉在香港開一個小銀行,衛就把身邊的現金,存入這家銀行,誰料不到兩個月,銀行宣告破產,關了門。
他手中的存折,也跟著變成了廢紙。
不久,他只得又從元朗鄉下遷移到靠近市區的余程萬的家中居住。
【六】
在香港,他不斷了解到大陸在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情況。
當聽到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偉大勝利,迫使美國不得不坐到談判桌上來時,他興奮極了,認為這大長了中華志氣。
1954 年,黨和政府發出了“解放臺灣,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的號召,他思想上頗受感動。
年底,他突然接到夫人的六姐從北京寄來的親筆信。
這封信,是受周總理所囑。
信的主要內容是:總理再次表示,歡迎衛立煌將軍回大陸定居。
他一面收拾行李,一面與夫人商量回國路線。
1955年3月15日,衛立煌夫婦由香港秘密抵達廣州。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林李明、饒彰風等代表中央前來歡迎。
【七】
1957年4月16日,衛立煌應邀參加周總理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歡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的宴會。
席間,周總理作了介紹,伏羅希洛夫見到了衛立煌,握著衛的手說:
“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就是無敵的。”
總理說:
“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
毛主席緊接著說:
“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伏羅希洛夫主席揮著手說:
“永遠合作!”
有關這次歡迎酒會及這幾句對話的新聞報道,很快傳遍了海內外。
【尾聲】
1960年1月17日0:40,衛立煌因長期患有冠狀動脈硬化導致腦溢血,溘然長逝,終年63歲。
追悼大會由周恩來主持,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張治中致悼詞。
追悼大會結束后,衛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
【陸續更新,敬請關注】
鄭重聲明:
本文所回顧的這段往事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請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進行深入理性閱讀,切莫誤解。
筆者無意于激發、引導各種不良情緒,更無意于影響、重構讀者朋友們的心理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