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快消品行業所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過去30多年建立起來的舊秩序正在逐漸瓦解,新秩序在建立。
如果只是從零星的單點去理解,能看到的僅僅是一系列看似毫不相關的熱點新聞:
零食折扣店出現萬店玩家,胖東來爆改同行效果顯著、農夫山泉小綠瓶殺瘋了…
而不能全面理解行業為什么會發生如此變化,只是會覺得這幾年快消品生意很艱難。
但在冰山一角之下,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市場發生變化的一切脈絡。
沒有無緣無故的變化,只有順應社會客觀規律的市場。
快消行業每個產業鏈環節,都在朝著合理的方向迭代。
本文將按“消費者-零售商-經銷商-品牌商/廠商”的消費范式,對當下市場發生的整體變化做一個拆解分析,供所有從業者朋友參考。
注1:大部分觀點取自于之前幾篇文章、、、,更多在此做個體系化整理,方便串聯理解。
注2:立個flag,3-5年后再復盤,本文的整體邏輯并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快消品行業的變革勢能已經出現,只會依靠慣性逐漸進入深水區。
先說結論:
1)縮量時代,消費者收入/預期雙降,導致消費需求萎縮,加速市場供需關系發生顛覆性變化,且消費者從消費升級轉向更追求質價比;
2)順應質價比需求,零售商總要兩者占一頭優勢,要么把更好的貨賣給消費者,要么把貨更便宜賣給消費者,這就有了零售企業發展的兩條路徑,服務不同消費群體,夾在中間的傳統零售企業逐步出清;
3)零售商順應消費者變化發生變化,連鎖反應影響經銷商,好的貨未必需要經銷商,把貨賣便宜擠壓經銷商的生意空間,求變找準新的生意定位,有機會逆勢增長,否則就容易被出清;
4)零售商和經銷商群體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品牌商/廠商,如何配合零售商的游戲規則共創,如何重整被洗牌過的經銷商隊伍,更重要的是如何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都是品牌在新的發展周期中,需要想清楚的問題。
文章稍長,還請耐心食用。
Part I
消費市場發生一切變化的起點,是消費者的變化
作為消費者,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感受是接近的,日子不好過了,準備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這樣的結果,需要先從更宏觀的維度來理解,本質是個經濟學問題。
中國過去高速發展真正依靠的生產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勞動力,一直如此。
現在這兩個生產要素的邊際貢獻率都已經很低,需要開始依靠新的生產要素來拉動整個經濟體增長。
注:這和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也就涉及到了新生產要素的問題,在這里不展開闡述討論。
這種生產要素替換,反應到個體最大的影響,一方面是舊生產要素再定價問題,另一方面是新生產要素取代舊生產要素問題。
通俗來說,個人勞動付出對經濟增長邊際貢獻率降低,導致勞動收入普降。
新生產要素大幅度提升效率淘汰舊生產要素(蘿卜快跑就是近期典型的例子),導致勞動崗位減少。
以至于對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會產生收入降低甚至失業的預期。
如果再算上已有負債,就直接把消費需求降到基本保障水平。
注:原本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只是被疫情按下了加速鍵,讓原本可能至少10年才會發生的事情在3年內都發生了。
因為消費需求的急劇萎縮,使得市場供需關系出現了顛覆性變化
這種因為收入、預期導致的消費需求萎縮,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拐點信號:
如今的消費市場,既不是增量行情,也不是存量行情,是明確的縮量行情。
供給端會隨著需求萎縮,逐步出清剩余供給。
而所謂的消費需求基本保障水平,不是完全不消費,只是不亂消費了,大家開始講究花錢的效用最大化。
花同樣的錢,買到更好的產品,或者買差不多的產品,花更低的錢。
用市場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消費者開始追求“質價比”。
只是對消費群體來說,消費需求降低的程度不同,大家對質價比表現出來的反應也不同。
導致消費人群,出現需求結構性分層的情況。
摘自魯秀瓊《疫情后時代,品牌需要穿越周期的定力》,人口會呈現M型分化的趨勢
正是消費者的變化,構成了當下市場最明顯的特征:
1)供需關系出現顛覆性變化,消費需求萎縮,供給剩余將被出清;2)消費者追求質價比,但消費需求出現明顯分層。
這兩個特征,也將根本性的改寫快消市場的秩序。
Part II
順應市場變化,零售商向左走向右走
面對消費者及市場變化,最直接的環節便是零售,以至于應對時代變化,零售商最先做出反應。
消費需求開始萎縮,生意大盤在萎縮,總有人要出局。
對零售商而言,結果也很明確。
最后不被出清出局的,一定是還能賣的動貨的,且賣的比友商好的。
既然消費者追求質價比,自然是順著消費者的意思來。
所以就有了我們當下看到的最有代表性的兩種發展方向:
1)把更好的貨賣給消費者(貨盤差異化策略),代表性的便是胖東來爆改同行;2)或者把貨賣的足夠便宜(效率領先策略),代表性的便是折扣零食。
零售呈現兩頭化發展趨勢,出清不具備競爭力的傳統模式
只是看起來,當下的零售市場發展非常割裂,內卷和升級似乎在雙線發展。
順應質價比需求,在服務不同層級的消費客群罷了。
路徑不同,方式方法也不同。
想要把更好的貨賣給消費者,除了窮盡市場上的產品去甄選外,必然最后會介入自有商品。
自有商品的蓬勃發展,本是快消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進一步滿足消費者需求而誕生的產物。
零售商比品牌商離消費者更近,更能洞察需求點,自然更了解消費者要的好東西是什么。
當然這對能力要求也不一般,需要零售商兼容品牌商所具備的產品開發能力。
想要把貨更便宜的賣給消費者,自然就要去除不必要的成本,在商業模型利潤合理的前提下,追求極致價格優勢。
這就有了來勢洶洶的折扣零售商們,為了追求可實現的極致價格優勢,改造產業鏈的流通方式,把冗余環節剔除。
注:關于折扣零售的內容,之前有專題寫過、。
但這兩條路徑,我們能看到,零售商們都是在貨盤上下功夫,無論是貨的質量還是貨的價格。
相比于過往30多年建立起來的中國線下零售體系,通過二房東的方式把貨架拆散租賃給品牌商,當下的零售商們更多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問題。
他們很清楚兩個問題的答案:
1)我們服務的消費者是哪個消費層級的?2)當下他們的購物途徑很多,為什么要來我這里買東西?
相信,想清楚上面問題的答案,那些不想離場的傳統零售商,會陸陸續續的開始自我革命。推動這場縮量時代的產業鏈改革進入深水區。
Part III
經銷商,一場慘烈的生存戰
當然,需要自我革命的不光是零售商,經銷商更是如此。
經銷商的客戶是零售商,傳統零售現在大部分動銷都掉的慘不忍睹。
品牌方如果再強勢點,經銷商做傳統零售客戶不虧就是賺。
現在唯獨能跑的動貨的,大部分是上文所提1)把更好的貨賣給消費者,2)或者把貨賣的足夠便宜的零售商。
好貨具有稀缺屬性,能做這盤生意的經銷商,必然是少數,大部分經銷商吃不到這口肉。
只好被迫一起想辦法把貨賣便宜。可惜把貨賣便宜(比如折扣零售),本身就在優化流通環節,拼的是成本領先,把成本不領先的出清。
以至于極大壓縮了經銷商的生存空間。
對應零售客戶變化,經銷商群體也在發生有映射關系的變化
還是那句話,消費需求降低,生意大盤萎縮,總有人要出局。
當下市場的必然情況,無法改變。
這次快消品產業鏈變革,對經銷商來說,是一場慘烈的生存戰。
3-5年看,可能有50%的經銷商面臨出清風險。
注:為什么是50%,大概測算原因在有,歡迎按需自取。
該考慮的,就是如何適應新的商業規則生存。
事實證明,筆者身邊已經有一批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經銷商,在過去一年時間斷臂求生,生意脫胎換骨,而且還逆勢出現快速增長。
路徑非常清楚,基本都做了幾件事:
1)服務客戶轉型,找到新秩序下真正優質的零售合作伙伴;
2)組供應鏈聯盟/B2B平臺,聚焦自己的強勢貨盤,和別人的強勢貨盤強強聯合;
3)轉型發展零批模式,具備區域性對外輸出供應鏈的能力。
甚至最后同區域的其他經銷商扛不住了,把生意空間又騰了出來,還能把這部分生意給承接下來。
這么轉型的具體原因這里不詳細展開,在有詳細分析過。
只是對經銷商來說,關鍵是重新思考找到自己的生態鏈價值,做到絕對優勢。
不能還想著只靠原來簡單的墊資托盤+物流配送職能職能賺錢。
低價值的事一旦開始卷,到最后必然沒有利潤可言。
快消新秩序下,不是不需要經銷商,只是不需要不能創造額外價值的經銷商。
Part IV
當下,是考驗品牌方品牌力最好的階段
整個消費縮量的大環境,品牌商/廠商遇到的問題,不比經銷商和零售商少。
注:這里不具體展開,詳細分析在,還請按需自取。
舉幾個很現實的問題:
1)很多折扣系統要求和廠商直接合作,且終端價格就是便宜,怎么維護價盤?
2)零售端跑不動動銷,很多經銷商完不成銷量目標,甚至不賺錢倒貼,怎么維持經銷商體系?
3)傳統渠道銷量太大的,折扣渠道不敢放開擁抱;一旦放開擁抱的,銷量被折扣系統綁架了,怎么辦?
當然所要面對的問題遠不止這些,這些只是市場新舊秩序交替下,需要學會適應的新商業規則。
況且在電商時代,已經有了應對經驗,想盡一切差異化的辦法做隔離,維穩體系。
本質問題在于品牌商/廠商真正服務的客戶是消費者,消費者現在在乎的是質價比。
這是真正需要品牌方思考清楚的,因為這是改變消費市場秩序的根本特征。
過去30多年,消費市場一直信奉大單品策略,為了建立品牌,賺取超額溢價。
但是在當下新秩序,顯然遇到了非常明顯的問題:1)消費者追求的,是在消滅溢價,特備是不合理的溢價;2)大單品經過那么些年發展,遇到明顯瓶頸,這兩年反而是走產品矩陣的公司,過得相對滋潤。
過往消費升級時代,市場供給一般甚至匱乏,只要產品好,溢價有點高,消費者是可以接受并且認同。
但現在,市場供需關系顛覆,消費者貨比三家,對價格敏感度異常高。
這對品牌方就意味著原來的產品定價策略甚至體系需要重大調整,價格對產品力的約束到了非常精細化的程度。
由奢入儉難。
并非消費者不認可品牌的價值,只是有些品牌過往賺取的是“疊加時代紅利的品牌溢價”,市場在出清不合理的溢價。
最近關注度很高的農夫,推出小綠瓶,重返純凈水,便是很好的信號(能讓巨頭推翻自己20多年前的決定,可想這次變化有多大)。
摘自《未來消費:農夫山泉是真慌了》
這也是大部分品牌商/廠商當下需要審視的問題。
至于大單品策略,不可否認還是有非常強的殺傷力。
只是縮量時代,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當成功的塑造品牌代表品類后,如果整個品類都滯漲甚至收縮,那品牌的日子必然煎熬。
大單品走到當下這個時點,大概率也遇到了增長天花板。
本身品牌選擇走大單品策略還是產品矩陣策略,沒有絕對對錯。
只是放在不同發展階段,如何更適合企業發展而已。
過往30多年快消品發展的階段,已經成就了很多品類之王,或許最適合大單品策略的時代已經過去。
當下快消行業所建立的新秩序,是需要品牌商走出自我的約束,用產品創新去滿足市場更多元化需求。
摘自《酒說:不要迷信大單品戰略| 爭鳴》
辯證看,并非是壞事。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品牌穿越周期,最考驗品牌力的過程。
最后,祝愿所有快消品從業者朋友,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產業改革過程中,想清楚未來。
找到自己的新定位,生意依舊和以往一樣節節高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