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地調研,走進鄉村小道,踏著石塊鋪起的路,有的是新開采的石塊,而有的卻帶著時間的滄桑感。
蹲下身子仔細看這些時間久遠的石塊,卻都是墓碑,墓碑上還清晰可看到刻著的字跡:某某公之墓的大字,旁邊刻著此公的兒子與孫子之名。
踩在這些墓碑上,頓然有一種負罪感,這是對先人的不敬,也是對這家人的不敬。
這也是搶棺掘墳運動延續出的另一種惡。
那位陪同的村干部感覺到了我的異樣,因為我不再踩踏這些時間久遠的石塊上。
我發現那些大些長些的墓碑,卻架在小水溝上當小橋,而那質地好又厚的墓碑,成了村民家的磨刀石……
村干部說,那場轟轟烈烈的搶棺掘墳運動后,村里的墳墓都挖了,墓碑無法銷毀,只能拿來鋪路。
他嘆息地說,這些墓碑千年百年也還會存在。其實土葬只要不硬化,過三代自然就不存在了。如今一刀切的殯葬改革是走歪了!
我對他說,利益驅動的殯葬改革哪能不變味和走歪?
于是巧哥提出去看看這個村的公墓。走了一段路,公墓到了。
村干部告訴我,那些挖掉的土葬墳墓,如今都遷到這里來了。
墳墓都是用大理石做的,一個個,一排排,整齊排列,看起來很壯觀,但巧哥心中卻涌起了一種悲哀,嘆道這是造孽!
這大理石的墳墓如果不拆掉,就永遠存在。人總是要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墳墓占地只會越越來越大,豈能節約土地?
墳墓都是正方形的,四邊各有一塊大理石板砌成,加上上面的大理石蓋子,一個墳墓有五塊大理石板。
蓋子上都刻著某某之墓,兒某某、孫某某立。還有幾排大理石蓋子上沒有刻字的,那些都是空著的墓穴。
如果一直保留這些墳墓,是坑子害孫。拆除是對先人的不敬,不拆除占地只會越來越多。
拆除,這些大理石板怎么辦?難道又拿來鋪路?
報道說,我國2023年死亡人囗是1110萬人,也就是說,一年是不是要增加這種硬化的墳墓一千萬個?
巧哥想:究竟是土葬節約土地,還是這種用大理石硬化的公墓節約土地?
上個月的22日,巧哥寫了《貴州金沙抵制火葬風波,要求土葬又何是一地之訴求》。南方周末報道說,2024年9月上旬,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民政局就當地殯葬管理辦法的修訂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當地部分民眾公開表示要求土葬、抵制火葬。民眾還紛紛發布視頻,反對火葬,要求土葬。
巧哥在該文說,這種群體的發聲, 應是民眾的覺醒,反映出群眾的強烈心聲。
為什么有如此強烈的心聲?那就是當前出現了一種現象:死不起!
其實火化并沒有節省土地,也沒有節儉辦喪事,村民反映“骨灰入棺套葬”的情況在當地農村普遍存在。殯葬改革中的“節約殯葬用地”流于形式,不僅使得村民的喪事負擔加重。多個鄉鎮的村民反映,火葬的花銷比土葬還高。
當公墓的碑文林立,越來越多,占地也就越多,那些成千上萬的骨灰盒成了難以處理的難題時,才去反思嗎?
殯葬改革的關鍵點是要防止硬化和鋼筋混凝土化,限制墳墓的面積,不要搞一刀切。
幾天前,有金沙的網友說,金沙已不再搞一刀切了。
巧哥說,這才是民心所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