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趙匡胤由于得國不正,所以上位之后尊文抑武,有宋一朝外交方面是特別窩囊的。
正是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讓宋朝的文人們都安于現狀,畏懼兵事。
這也使得宋詞更多的都是婉約派的作品,描寫邊塞或者戰爭的詞作比較少見。
但事有例外,流傳至今的詩詞當中,“殺氣”最重的一首詞卻出現在南宋時期。
這首詞號稱孤篇壓南宋,讓人讀了之后熱血沸騰。
它到底是誰的作品,寫這首詞的歷史背景又是什么呢?
窩囊的宋朝
一場陳橋兵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的就竊取了柴榮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
從此宋朝建立,華夏大地再次走上了統一的道路。
雖然趙匡胤為了平息天下的輿論玩了一手“黃袍加身”的戲碼,表示自己是被迫登上皇位的。
但天下的明眼人都很清楚,這不過是又當又立罷了。
為了能夠更加安穩的享受自己的勝利果實,趙匡胤只能推出“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
這一下子所有的讀書人群體都被他綁上了自己的戰車。
從此再也沒有人提趙匡胤得國不正的事情了,反而輿論開始大肆吹捧起了他的仁政。
為了杜絕別人相仿自己,趙匡胤后來又玩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套路。
這兩件事情確實穩定了宋廷的統治,但同時也給宋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由于晚唐時期節度使制度導致了國家大亂,數不清的百姓死在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中。
因此上權力很大的宋朝文臣們從骨子里面就防備和看不起武將。
為了不打仗,許多文臣甚至寧愿把國土讓給外邦,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馬光就干過這樣的事情。
這種愚蠢的行為徹底毀滅掉了宋軍的精氣神。
翻開唐朝的歷史,很多猛人都能夠單人滅國,當時的李氏朝廷是可以強壓萬邦的。
而趙宋不但打不過金國、打不過遼國,就連一個小小的西夏都沒有辦法。
可以說宋朝軍隊的窩囊程度和后來荒廢掉的滿清八旗子弟是有一拼的。
為了維護短期的和平,宋廷只能不斷的割地賠款,歲幣進貢的那叫一個絲滑。
對外的窩囊行為并沒有讓宋朝的文人們清醒,他們反而沉浸在沒有戰爭的喜悅中。
于是充滿了脂粉氣的婉約派詞作在宋朝開始流行。
那一歲歲看似歲月靜好的詞作,就如同催命符一樣慢慢的推動著大宋走到了滅亡。
1127年,金人打破了汴梁城,皇帝被俘。
尊貴的皇后和公主們被殘忍的金兵肆意的玩弄,數不清的中原百姓更是無辜慘死,華夏大地再一次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
這一切從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的那一天其實就已經注定了。
世人皆醉我獨醒
趙匡胤拔高文人的地位也確實推動了宋朝文治的大行。
整個唐宋八大家里面,宋朝的人就占了整整六位。
如果光看文學上的造詣,宋朝確實是冠絕歷朝歷代的。
別的人不說,光是一個蘇大胡子其才情就可以吊打其他朝代的文人墨客。
蘇軾的橫空出世也給宋朝滿是靡靡之音的文壇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
他所引領的豪放派風氣讓宋朝的一些文人們慢慢的脫離了青樓妓院,開始關心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國家大事。
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不少有血性的文人漸漸把心中的不平也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當中。
辛棄疾和岳飛應該是其中最獨特的兩個人。
其中岳飛的《滿江紅》吹響了對金人反攻的號角。
“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血”是他心中最真實的寫照。
他多么想帶兵直搗黃龍,讓金人血債血償,收拾這破舊的山河。
只可惜“九妹”趙構和秦檜兩個人被金人嚇破了膽子,他們只想偏安一隅,茍且偷生。
因此上十二道金牌斷送了岳飛的夢想,也斷送了宋朝繼續延續下去的希望。
辛棄疾和岳飛一樣,心中也滿是報國的大志。
只可惜他的境遇要比岳飛更加的差,雖然文武雙全,智謀無雙但卻一直都不被朝廷所重用。
無奈辛棄疾只能帶著義軍們自發的抗擊殘暴的金國。
可就算這樣,他也能夠連戰連捷,打的金國人倉皇北逃。
只可惜當時的南宋朝廷里面都是一群酒囊飯袋,他們是不可能看著有能力的人來攪局的。
所以辛棄疾越厲害,就越沒有人敢用他,愿意用他。
一開始辛棄疾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各種的想辦理立功,想要用自己的表現贏得入仕的機會。
從而帶領士兵們收復故土,一血靖康之恥。
可后來他也看明白了,朝廷根本上就沒有打回去的想法,這個國家早就已經完了。
這殘酷的事實讓辛棄疾心灰意冷,徹底的沒有了心氣。
最后,這個“詞中之龍”在悲憤和失望中一天天的老去,臨終還不停地呼和著要“殺賊”。
可以說辛棄疾的悲劇都是隨波逐流,蠅營狗茍的南宋朝廷所造成的。
在國家所有高層都不愿意醒來的時候,他這樣清醒的人只會受到排擠,落得一個抑郁而終的下場。
要是換在其他君王有作為的朝代,辛棄疾的人生絕對會無比的精彩。
只可惜他生在了南宋,軟骨頭的趙宋是不可能給武人們任何機會的。
“殺氣騰騰”的詞作
有宋一朝,雖然豪放派是可以和婉約派打對臺的詞作風格。
但相較于人才輩出的婉約派,豪放派的主力人物只有蘇軾和辛棄疾兩個人。
就但就這兩個人,卻徹底扭轉了宋朝的文學風氣。
翻開辛棄疾的作品,每一言一語都是大氣磅礴,直抒胸臆。
在他眾多的詩詞當中,有一首詞作非常獨特,號稱孤篇壓南宋。
這首送友人的詞更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殺氣”最重的詞,連黃巢的《不第后賦菊》都不能與之相比。
要知道黃巢的這一首“殺氣”四溢的賦菊詩可是葬送了李唐天下的。
但不管從那個方面來看,這首賦菊詩比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卻還要稍差一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這首詞的寫作手法非常像唐朝的邊塞詩,其中有很多描述戰爭的場面。
詩人在喝醉酒之后,半睡半醒之間似乎又看到了曾經帶著義軍們打仗的場面。
他們雖然只有八百人,但卻一個個豪氣干云。
壯士們一邊大口的吃肉,一邊熟練的擦拭著腰間的武器,耳邊還會不時的傳來蒼涼而又悠遠的樂鳴聲。
忽然敵人來了,于是辛棄疾帶領著他們跨上了早就準備好的的盧馬。
在飛速的行進中,手中的弓箭已經射了出去。
因為用力太猛,所以弓弦發出了霹靂一般的巨響,傳遍了整個戰場。
在他們英勇的作戰之下,無數的敵人被殺死,故土一點點的被收復。
然后君王大喜還于舊都,開始封賞起了這些勇士們,史書上也對他們的壯舉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多么美好的一切啊,可惜這只不過是白發老將的一場夢。
自古猛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已經衰老的辛棄疾再也沒有能力帶著曾經的兄弟們去收復故土了,這一切只能拜托陳同甫。
但他的心中也非常的明白,陳同甫此行估計也不會有什么后果,因為君王的心中根本就沒有裝著天下事。
這首詞在充滿了“殺氣”的同時,又包含著辛酸和無奈。
曾經的功成名就和豪言壯志都在一句“可憐白發生”之后戛然而止了。
詩人到底是在可憐自己的滿頭白發,還是在可憐這個國家,在可憐這個民族呢?
此時的辛棄疾還不知道,在自己去世72年之后,南宋朝廷會在崖山真正的走向滅亡。
那一仗南宋的脊梁文天祥被俘,陸秀夫抱著小皇帝投海,整整十萬軍民為了國家齊齊殉葬。
可以說到了最后雖然敗了,但南宋的血性卻也被激發出來了,只可惜這一切有些太晚了。
不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看到這一切,會不會后悔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
結語:
翻開《宋史》意難平的事件實在是太多了。
其中“岳王爺”魂斷風波亭和辛棄疾臨終高呼“殺賊”兩件事情是最讓人黯然傷神的。
他們要是能被重用的話,南宋反攻回去滅亡金國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可惜二人生不逢時,只能被昏君佞臣所殘害。
今天讀著他們的著作,心中的悲憤氣息絲毫不減。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國家的領導者如果昏庸無能的話,這個國家就徹底的沒有希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