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四月,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談判階段,紫禁城的深宮之內,燭光搖曳,年輕的咸豐皇帝那張布滿憂慮的臉龐在光影交錯中顯得格外凝重。他召見了心腹大臣載垣,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低聲說道:“載垣,朕有一計,需你即刻前往大沽口,向僧格林沁傳達。”載垣聞言,心中一凜,隨即俯身傾聽。
在此時,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即將參與這場密謀的另一位關鍵人物——郭嵩燾。郭嵩燾,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曾任駐英國公使,是一位十分開明的人。他認為中國要想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必先經過二、三百年的漫長轉型。
1859年正月,咸豐皇帝鑒于郭嵩燾的見識與才能,命他參贊主持天津海防的王爺僧格林沁。
咸豐皇帝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如果夷人入大沽口,不依規矩,便讓官軍換上鄉勇的服飾,給予夷人一擊。記住,若夷人追問起是誰先挑起的戰火,大可推說是鄉勇所為”。這些來自鄉間的民兵,換言之,便是今日我們戲稱的“臨時工”。
載垣聽完,心中暗自贊嘆,這皇帝真是狡猾至極,既想達成目的,又想撇清干系。他連忙恭維道:“皇上真是英明神武,此計既巧妙又周全。”
次日,載垣帶著這份充滿權謀的口諭,馬不停蹄地趕往天津。天津的夜色同樣深沉,僧格林沁的軍營中燈火通明。載垣風塵仆仆地趕到,將口諭密令傳達給了身經百戰的僧格林沁。面對這份滿載著算計與策略的口諭,僧格林沁并未立即表露態度,而是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僧格林沁吩咐手下傳喚了他的智囊——郭嵩燾。郭嵩燾緩緩步入營帳,聽完口諭的內容后,眉頭同樣緊鎖,仿佛看到了即將到來的風暴。
僧格林沁問道:“郭先生,你看看這道口諭,皇上這是何意?”
郭嵩燾沉吟片刻,說道:“大將軍,皇上的意思似乎有些含糊啊。皇上說‘如果夷人入大沽口,不依規矩就打,而且要打的話,讓官軍穿上鄉勇的打扮,就悄悄地偷襲他一下’。這究竟是何用意?”
僧格林沁嘆了口氣,說道:“是啊,我也這么認為。可一旦偷襲失敗,那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郭嵩燾解釋道:“這正是皇上口諭的微妙之處。皇上似乎是想讓我們在戰場上靈活應變,但又不想直接挑起事端。穿上鄉勇的打扮進行偷襲,既能保持一定的突然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我們的身份。但一旦事情敗露,我們就可以說這是鄉勇所為,與我們官軍無關。但此計明顯有誤。”
僧格林沁聞言,不禁一愣,隨即追問其中緣由。郭嵩燾緩緩道出理由:“在英法聯軍眼中,無論是官軍還是鄉勇,皆是中國之軍隊,皆受大清皇帝之管轄。鄉勇之說,不過是掩耳盜鈴。再者,此舉也可能引發國內民眾的不滿與反感。特別是一旦貿然開戰,英法必然有反應,會導致戰事升級,責任終究會落到朝廷頭上,屆時王爺恐將成為替罪羊。”
他的話語如同寒風中的利刃,讓人不禁打了個寒顫。接著,郭嵩燾又舉例回顧了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如何積極支持清軍作戰,自發組織反侵略斗爭。那些英勇的民眾,無論是廈門的襲擊英軍,還是浙江的“黑水黨”,乃至三元里抗英事件,雖然都是非官方武裝力量與英國軍隊的沖突,但最終英軍都將賬算在了清政府頭上,屬地的官員都受到處罰。
夜色漸深,營帳中的燈火依舊明亮,如何應對這場危機,這個問題如同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僧格林沁、郭嵩燾與載垣的心頭。而紫禁城內的咸豐皇帝,也在為這個決定而輾轉難眠,自己的這個決策,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由此,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前夕,我們看到:咸豐皇帝的狡黠與憂慮、載垣的恭維與忠誠、僧格林沁的沉思與謹慎以及郭嵩燾的開明與智慧。那么他們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又會引發怎樣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本文是《帝王的決策壓力》系列文章第三篇,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