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拍的AI電影還能叫AI電影嗎?
別覺得繞圈子。伴隨著百余年的發展,電影的概念已經拓寬數倍,只要是能成像的畫面都可以作為電影鏡頭,但始終不變的還是由人來編導,用人來宣發。真正的純AI電影概念,只存在于人類機械飛升以后的世界線。
早在很多以“純AI拍攝”為噱頭的電影作品開始宣傳之前,AI這項單獨的技術就已經在諸多影視劇甚至大熒幕中展示過自己的實力了。距離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的,就是各種AI修復畫質的老節目、老電影。而作為一個生產力輔助工具。AI短期內只能做到的,只剩下提供更多場景、道具和素材。讓電影劇組能夠花更少錢,完成更多腦洞。
有人可能會說,AI不是能寫劇本嗎?用它寫的劇本讓它生成唄?這背后又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商業邏輯。電影要賺錢,人賠錢有協議能追責,AI拍賠錢了,總不能讓電腦印假鈔賠償吧?
可即便只能客串“道具組小組長”,AI也已經貢獻了超強的潛力。上到財大氣粗的好萊塢,下到窮得叮當響的瑙萊塢,便宜好用,效果逼真的道具場景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也有很多作品已經用上了AI特效。
試想一下,瑙萊塢的黑叔叔只有破AK,穿著拖鞋在工地里亂竄,以極其有限的道具場景,都能做到一年拍2000部電影,如果AI功能普及開來,讓他們隨便生成終結者、宇宙飛船。《三體》影視化恐怕都輪不到中國人了。
幾把
還好,在諸多科技廠商的帶動下。AI的技術優勢,還是在國內開始生根發芽。最近,網易旗下的開放世界武俠手游就公布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活動。官方在游戲中的AI視頻二創功能中,上線了全新的AI劇組翻拍功能。并且提出了一個非常“謹慎”的設想:憑借這個功能,干翻好萊塢的影視基地試試?
從長遠角度來說,這還真不是官方整活的發問。在《逆水寒》手游里,AI承擔的就是提供舞臺,玩家來負責擔任導演。此前官方上線的AI功能,就包括掃描視頻生成動作、根據關鍵詞生成角色造型、運鏡方式等。
基于這些功能,以及一些很常見的類編輯器功能。玩家調整一下濾鏡,改改天氣系統,找好地圖布局,就能拍出有影感的短片。
一般游戲做到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是《逆水寒》手游的運營核心,就是增加玩法,降低門檻。于是最新版本中要上線的這個“AI翻拍模式”。直接把游戲里的劇情素材也打包送上,讓玩家能直接替換部分過場動畫里的素材,生成屬于自己的劇情。
嚴格來說,一款游戲里的過場動畫,包含著大量專業人士的心血,光怎么打、人物如何站位都頗有講究。《逆水寒》手游的制作團隊在這方面也相當專業。比如此前官方公布的光追效果演示,就是通過把環境光降低,利用微弱的燈光、反射光展現建模有多精細,倒影有多真實。以暗來凸顯明亮。
游戲內的許多劇情動畫,也都是按照影視化鏡頭去處理的。角色特寫,遠近景切換等,完全不亞于真實的影視劇畫面。
而在新的自定義模式中。玩家可以直接打開這些寫好的模塊,加入自己喜歡的角色建模,更改劇本臺詞、后續更是連配音都能改成自己的。
如果說官方此前的更新。是給了玩家一系列工具,讓玩家能在一個舞臺上自導自演《哈姆雷特》。那么現在的模式,更像是把《哈姆雷特》的原作劇本做成了填空本,讓玩家在輕而易舉的玩樂之間,體驗專業人事的工作成果,進而更有可能去打造屬于自己的影視作品。
世人提到好萊塢,可能都會覺得人家電影厲害。不知道的是這片區域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很多影視人選擇住到一起,一同探索作品,分享思路,進而打造了一個產業支柱。
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逆水寒》手游讓數千萬玩家集中在一起,給他們最好的AI“道具組”,讓他們用AI來替換高質量內容,去學習影視,增加經驗,確實是居功至偉。
即便短期內可能看不出效果,但考慮到不少好萊塢的著名導演,也是從短視頻、惡搞段子的拍攝中崛起的。也許伴隨著各種離譜腦洞作品的問世,這些玩家中也能誕生出一兩個奇才呢?
更何況,作為一款扎根國風文化,擅長吸引新生代受眾的國民級游戲。《逆水寒》手游已經在過去這段時間聯動了不少國民級IP和非遺藝術,從《秦時明月》再到《甄嬛傳》,從舞獅、剪紙再到全新賽季會涉及的海上絲綢之路、昆侖文化等元素。游戲中的“道具庫”不光量大管飽,能支撐不同的應用場景。其文化底蘊也非常講究,有跡可靠,對于玩家來說,只是隨便玩玩也能收獲頗多。
聊到這里,不知道大家對于《逆水寒》手游的野心是否認同呢?你們認為AI電影是否能和傳統電影一起走入院線?在評論區聊聊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