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這條蜿蜒在中國大地之上的巨龍,孕育了中華文明、養育了中華兒女、澆灌了大半個中國,其壯麗景色與深厚文化底蘊交織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錦繡畫卷。
“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作為長江文化藝術季的璀璨篇章,不僅展現了千里江流的歷史沉淀與文化光輝,更如萬花筒般折射出絢爛多彩的非遺瑰寶,締造了一幅幅人間風物的絕美繡卷,令世人矚目。
今天,我們透過“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數一數長江干流流域及長江經濟帶13個省區市的錦繡綺羅。
江蘇的蘇繡、上海的顧繡、湖南的湘繡、四川成都的蜀錦、貴州的苗繡、云南的佤族織錦、青海的湟中堆繡、武漢的漢繡……在一針一線中,感受絲縷的光華。
蘇繡
蘇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蘇繡起源于蘇州,鎮湖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是四大名繡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與特色已逐漸形成,明清開始走向成熟。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
顧繡
顧繡又稱“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于世。顧繡起源于明代松江府顧名世家族,由其女眷創造、發展和傳播,是富有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間刺繡藝術流派。
崇禎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做人物,刻畫精巧,為他郡所未有”。
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畫派畫風熏陶下,顧繡繼承了宋代“閨閣繡”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技巧,并有所創新。
顧繡歷經400余年盛衰變遷,傳承有序。目前,松江正在不斷加大對顧繡的保護傳承力度,相繼成立了顧繡工作室和顧繡研究所,培養繡娘從事顧繡創作,推動顧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06年5月20日,顧繡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湘繡
湘繡是湖南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品,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作品有極高的傳統手工技藝價值和地域性文化藝術價值。湘繡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形神兼備,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主要以蠶絲、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構圖嚴謹、色彩鮮明,針法富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籽繡、剪絨繡、亂針繡等都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
湘繡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結構上虛實結合,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元素融為一體。
蜀錦
蜀錦,漢至三國時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所產特色錦的通稱。蜀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
蜀錦有兩千年的歷史,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后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里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興于春秋戰國而盛于漢唐,因產于蜀地而得名,在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該地的蜀繡也是聞名遐邇,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苗繡
苗族堆花繡也叫“堆繡”,苗語稱作“干亮”,是苗族婦女服裝的獨特飾品,一直以來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流傳。
堆花繡適宜表現幾何圖案及抽象的形體畫面,它以多個三角構成圖形,畫面工整、規律,主體感強。堆花繡是苗族刺繡工藝中的精品,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苗族歷史的“活化石”。
佤族織錦
佤族織錦所用的紡線原料以棉、麻為主。棉是草棉、白棉沙線、黑棉沙線、紅棉沙線,麻主要為苧麻和野生火麻。佤族織錦色彩豐富,所用的染料就地取材,把天然植物或礦物熬水制成染料,把捻成的線進行浸泡染色。
佤族織錦用的工具是一套竹木制的腰機,經過捻線、搓線、繞線、排線、挑花、織布等工序,完成織錦全部過程。織出的布匹主要用于服飾、挎包、被套、床單、飾件、幕帳等。佤族織錦展示了一個民族的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是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標識。2021年,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湟中堆繡
堆繡起源于唐朝,到明朝有了進一步發展。明朝嘉靖年間塔爾寺建成,湟中堆繡便由此產生,經寺院僧藝人代代研究制作,堆繡成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
湟中堆繡屬于絲綾堆繡,有平面堆繡與立體堆繡之分,平面堆繡是把剪好的綢緞塊按要繡的物體,平貼拼合在刺繡的布料上,然后稍加渲染,產生立體效果,畫面平展勻凈、色彩艷麗、裝飾性強。
立體堆繡是將刺繡與浮雕完美結合在一體。在所堆的布綢圖案中間墊物(羊毛或棉花)成凸狀,使刺繡出的圖案造型富有強烈的立體視覺、真實感,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最初內容大都以佛經故事為題材,從塔爾寺傳出后開始制作各類花鳥、人物等題材,著重于人物造型神態,講究各色綢緞的配置。2008年6月,湟中堆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繡
漢繡是以荊楚刺繡文化為背景,以湖北荊州、洪湖、武漢為生產中心的區域性繡種。據史書記載,它始于漢,興于唐而盛于清。漢繡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繡法之長,逐漸形成以鋪、壓、織、鎖、扣、盤、套為主要針法,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刺繡藝術體系,講究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
漢繡繡品主要有裝飾工藝品、戲衣劇裝、宗教民俗、生活用品四大類。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濃墨重彩,裝飾性強”的藝術特點,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審美準則,呈現出“滿、俗、樸、粗、質、奇”等顯著特點。漢繡,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列入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
10月25日至27日
“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
在四美塘文化公園舉行
快預約,共賞“錦繡”華彩
服務信息
“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
01
活動時間
10月25日13:00—16:30
10月26日9:30—16:30
10月27日9:30—16:30
所有參觀每天16:00后停止入館
02
活動地點
四美塘文化公園3號、4號館(武昌區臨江大道667號)
03
參觀方式
根據活動場館每日最大接待量和瞬時最大承載量(4000人)及現場具體情況,將通過實名預約實現錯峰入館。
(一)預約方式
觀眾通過線上或現場預約的方式入場參觀。線上通過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按照預約參觀時段填寫個人信息并提交,預約成功后憑借預約成功信息(短信或二維碼)通過現場閘機入館。預約系統10月20日開放,一個手機號最多可預約4人。
掃碼預約?
(二)入場方式
① 參觀當日,觀眾本人憑預約登記成功信息或身份證入館。
② 請務必按預約時間段到館參觀,如錯過預約時間段請重新預約或進行現場預約。
③ 身高1.2米以下未成年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及其他特殊游客,須監護人陪同入館并注意安全。
04
公共交通方式
? 地鐵線路
① 5號線,楊園鐵四院站(D口)出站
② 8號線,徐家棚站(S口)出站
公交線路
① 和平大道徐家棚:16路、511路、514路、530路內環、530路外環、542路、545路、582路、606路、K514路、YX511路
②和平大道地鐵楊園鐵四院站:16路、502路、 511路、514路、545路、549路、588路、702路 807路、K514路、YX511路
EDITOR編輯部
出品 長江日報文旅事業部
文字 范雅琴
圖片 相關單位提供
編輯 程佳怡
CONTACT US
發現更多好玩的我們
@長江日報旅游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