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南京城建發展的朋友,應該知道南京在前幾年重點建設了好幾個換乘中心,包括馬群換乘中心、金馬路換乘中心和城西路換乘中心。前兩個關注度比較高,尤其是馬群,之前大南京生活圈也都去實地看了看。
說實話硬件水平雖然都不錯,但實際的運營,尤其是商業的運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金馬路和馬群換乘中心都是地下停車場+地上商業+旁邊軌道交通的模式。
但是有意思的是,城西路換乘中心好像真的沒有多少人關注,10月初之前位于龍華路的江浦客運站搬過來之后,才又引起了一些關注。哦對了,城西路那個是工程名,現在的名字叫浦口交通綜合換乘中心。
在我看來這座換乘中心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擁有一座獨立的停車樓,地上部分6層,如果包括頂樓的露天球場就是7層。
其實很早之前這棟停車樓就可以停車了,我之前停過。不過記得當時只開放了第一層,上面是攔起來的。一層能有多少車位?另外地鐵10號線雨山路站,在換乘中心這邊的地鐵口以及馬路對面的一個口,都沒有開,坐地鐵還得再等紅燈過個馬路。
城西路換乘中心的本意,是讓大家可以把停在配套的停車樓,然后坐地鐵進江南。但實際上,因為某些原因這套非常合理的設計,并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我想著這次江浦客運站搬過來之后或許有了新的變化,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昨天我去現場實地感受了一番,和大家分享。
首先,停車樓依然只有一層有車停,而且停滿了,就剩一兩個空位,上二層入口處的中間放了一個小柵欄。說實話這是讓車上還是不讓車上,我是有些疑問的。不過雖然小柵欄在中間,但并不妨礙車開上去。
好家伙,硬件配置上二樓是完全齊備的,停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一輛車都沒有,而且地面看著灰塵有點大。三樓、四樓我也都開上去了,沒有問題,但都不太像平時有人打掃的樣子。
上圖:停車樓一層
上圖:停車樓二層
相較于地下停車場,停車樓更通透,即使沒有開燈,光線也不是大問題,沒有那種壓抑的感覺,也比較透氣,比地下的那種舒服很多。
上圖:停車樓三層
按理說如果這些樓層平時有車停,地面不應該有這么大的灰塵,而且當天是周三,明顯的工作日,二樓以上一輛車都沒有說明平時是真的沒人停。
到底是二層以上至今都沒有啟用,我只是僥幸開上來了?還是平時早就開放了,但就是一直沒人過來停車?我個人傾向于后者。
如果是前者,不太符合邏輯,空著也是空著,收收停車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再小的肉那也是肉呀。我估計可能是后一種情況,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里好停車,更不知道停車費是怎么樣的。
這么好的私家車轉地鐵或公交的換乘設施,為什么市民們不用?不都說過江堵嗎?家門口距離地鐵站比較遠的朋友把車停在這里,然后坐地鐵過江不香嗎?
而且停車費好像真的還好,白天15分鐘5毛,也就是1小時2塊,然后連續停放時間>6小時,但≤12的,一律按6小時收費。我要是沒有理解錯的話,正常上班把車停在這里,早上應該是8點前,也就是算夜間時段,然后還可以免費停15分鐘,算下來,如果平時上班,把車停在這里坐地鐵,1天的停車費應該10塊出頭,不超12。
當時我也和門衛大哥聊了兩句,我問他有沒有包月的那種,他說沒有,然后告訴我這個停車場10元封頂,和我算的基本差不多。
記得以前我在河西科技園上班那會兒,辦公樓的地下停車場停一天是24塊錢,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漲。城西路換乘中心差不多一天10塊的停車費并不高,關鍵不用堵車過江,還是值得的。
停車樓研究過之后,我又去主樓包括后面的公交場看了看,整體邏輯很清晰的,也做了人車分流,在設計上很不錯。當然業態上目前還不是很成熟,畢竟才剛開始,給他一點時間。好像很大一部分是雨山家居生活館,怎么樣目前還看不出來。記得好幾年前有傳宜家要進駐雨山路一帶的,只是后來沒了消息。話說換乘中心這一側的地鐵出入口,在早就建好的情況下,為何至今都沒有開?如果這個口一直不開,如何提升換乘中心的價值?
隔壁的雨山廣場看著很高大,不聲不響的,工程也已經接近尾聲。公交場站的遮陽棚頂部都安裝了光伏板,還是很環保的。
南京的換乘中心思路很好,如果都能夠按照當初設計的模式好好運用,其實對改善很多人出行是很有幫助的。
浦口交通綜合換乘中心在設計上很優秀,獨立停車樓也很棒,但配套的地鐵口你得開呀,優秀的停車樓設施得讓更多人知道。可能不少朋友下意識的以為停車很貴呢,所以壓根沒考慮。這不就浪費了這么好的公共資源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