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言論中,有一個最常見的邏輯缺失、邏輯錯誤,就是分不清事實和觀點。
這種情況一方面導致了很多杠精言論,另外也導致人們很多溝通的無效和失敗。這些無效和失敗還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影響人際關系。
如果說杠精我們還能設法遠離,那么家人你就是離不開的,伴侶更是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離開。但因為分不清事實和觀點,其實無論與家人還是與伴侶,我們也經常面臨溝通困難和吵架所帶來的關系裂痕。
所以學點邏輯不僅是正確思考的前提,也是我們生活愉快的一個前提。
舉個例子,婆媳之間的矛盾經常就是因為分不清事實和觀點。比如說一個媳婦不喜歡婆婆帶孩子的方式,認為婆婆的一些老封建思想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于是媳婦對婆婆說:“媽,能不能麻煩您帶孩子的時候不要老是讓孩子很嬌氣,比如孩子撞桌子了不要責怪桌子,而是要告訴孩子他得為自己的安全負責,或者就干脆不要管了讓孩子自己成長。您那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沒有責任感的。”
婆婆回應道:“你就是看不起我們,嫌棄我們了!給你帶孩子你還抱怨這抱怨那的!我不累嗎?”
這種吵架場景,應該是中國家庭極其普遍存在的。
在這里,婆婆就犯了分不清事實和觀點的錯誤。“帶孩子的方式有誤”是一個事實,或者說“帶孩子的方式不符合科學”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婆婆將話題引申為一個觀點,即媳婦是看不起她,媳婦是在抱怨她。
如果是一個理性的媳婦,這時候可以說:“媽,您真別那么想,您有多累我們都明白,謝謝您了!不過我確實聽了很多育兒專家的建議,都說不要讓孩子變得嬌氣特別重要。”
這就是用科學的事實來替代觀點,防止婆婆繼續用觀點替代事實。
當然,婆婆能不能理解這句話,就不好說了,但最起碼咱們可以這樣理性探討,而不是媳婦也跟著婆婆吵起來。
在日常思考中,分清事實和觀點是一個重要的邏輯原則。我們通過這種區分來提高思維的清晰度、準確性和客觀性。下面從邏輯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原則:
1. 事實的定義。
事實是指可以通過客觀證據驗證的陳述,它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 客觀性:事實是獨立于個人觀點的,不受個體的主觀偏見影響。
- 可驗證性:事實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統計數據或可靠的文獻等手段來檢驗。
- 一致性:同樣的事實在不同情況下應能被不同的人得出相同的結論。
比如當你說“中國人很聰明”,這是一個觀點,但如果你說“中國人在X機構的社會調查中,數學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國家人群的得分”,這就是一個事實。
事實的好處在于,劃定了事情的界限,減少模糊的爭議。比如有的人會說:“你的意思是外國人不聰明嗎?這是種族歧視!”
但如果你有科學證據,就說明中國人確實比較擅長數學,但這不是種族歧視,因為每個族群擅長的方面不同。比如有的族群在藝術想象力方面更強。
2. 觀點的定義:
觀點則是個體或群體對某一事物的主觀評價或解釋,帶有主觀性,往往基于個人信仰、情感、價值觀或背景。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只能說是否合理或支持充分。
再舉個家庭內部的例子。妻子覺得丈夫不夠關心家里的生活,比如不太關心孩子成長,總是沉浸于自己的事情。
妻子說:“你真是一個自私的人,不關心孩子也不關心家里!”
丈夫一下子就怒了:“我自私?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我每天辛苦工作掙錢,你還說我自私!”
妻子在這里的錯誤就是用觀點而非事實說話。
一個聰明的妻子會這樣說:“孩子的成長當中,父親的陪伴特別重要,如果總是缺失的話,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以后每天多花一兩個小時陪陪孩子好不好?知道你辛苦,我可以幫你分擔點別的事情。”
這就是一個事實,因為它是客觀的而非主觀的,客觀現實就是孩子沒了父親陪伴不行,而不是靠妻子的情緒主觀提出的看法。
同樣的,丈夫那個回答也存在問題,因為他也在用情緒化的觀點替代事實。妻子說的是他不夠關心孩子和家里,他卻把話題引申到了“自己不自私”這個觀點上去。
聰明的丈夫可能會這么回答:“我確實工作比較忙,也更喜歡花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我以為這不要緊,沒想到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我們要不商量一下時間的安排,我騰挪出一些時間來陪孩子,同時也不影響工作和自己的獨立時間。”
到這里大家應該都理解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
之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有時候真不是因為它本身復雜,而是因為沒理清楚事實和觀點。
因為人性有一種情緒化的習慣,也就是說,人總是傾向從情緒化的角度去表達和傾聽,而不是依靠理性去判斷。這也是人性固有的一個弱點。
比如父母在干涉子女的時候,總是用一種觀點化的理由作為證據。最經典的就是“這是為你好”。
但很多父母常常無法把“為你好”事實化,只是作為一種態度,這就讓子女很抵觸。
如果父母用事實表達:你去做某件事情可能對你有利,比如在某些方面會對你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并且簡單分析了理由,這樣就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即便拒絕,也不至于造成互相的怨恨,因為孩子也會傾向于用事實去拒絕,比如他不認為這件事對他有促進。
但如果父母用觀點表達:你就多聽老人言,沒錯!我過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或者籠統說“你去干嘛干嘛吧,聽我的沒錯”,這些屬于觀點而不是事實的話語,都會讓孩子很反感。
人性還有個弱點,是把別人說的事實當觀點。比如父母對孩子說:“你多吃點菜,對你身體健康有好處”,這是一個事實。孩子卻反駁:“你們總是啥都要管著!煩死了!”
但如果這個孩子夠理性,可能會回答說:“我真的不愛吃菜,要不我經常吃點維生素片彌補一下吧。”這就是用事實回答事實。
最后說說杠精言論。據我觀察,絕大多數杠精言論都是因為分不清事實和觀點。
比如有人說:“中國社會存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杠精一般這么回應:“國家發展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發展總是要一步步一步來的!”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杠精。因為前者說的是貧富差距過大的事實,無論是官方公開的數據還是各種論文早已證明了這一點。但杠精卻用一種非常情緒化的觀點來取代它,用情緒化的語言告訴你別抱怨了。
如果要反駁,應該是用數據證明“中國貧富差距不大”,用事實反駁事實,而非用觀點反駁事實。
這種言論的害處,是讓一個社會不再關注事實,而是關注情緒。對社會來說,情緒就是意識形態、是預設的立場。如果社會風氣變成這樣,“實事求是”就變得很難,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大家都是受害者。
在家庭中也一樣,如果每個人都盡量關注事實,而不是表達情緒化的觀點,家庭氛圍也會和諧愉悅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