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舜財經
針對博主“小英一家”的話語泡沫正在被戳破。
曾經沖到微博熱搜第一的話題“網紅小英不能開著路虎賣慘”,也和那一系列惡語中傷的話語碎片一同灰飛煙滅。
記者的實地探訪,證實了小英逆襲故事的真實性,權威部門證實小英名下沒有車輛,也沒有賣慘。
然而制造和放大那些謠言的人們卻一個道歉的也沒有,他們拍一拍屁股,策馬奔向新一波謠言。
一個農村博主的逆襲
來自云南省尋甸縣甸沙鄉的楊早英,網名“小英一家”,今年只有28歲,卻已經生過好幾個孩子,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
小英曾到昆明打過工,做過一段時間餐廳服務員,這段經歷不順心。
2013年,小英與同村姐妹一起到福建務工,在流水線上負責給鞋底刷膠。因工作勞動強度大,身體吃不消,第二年返鄉后,就與丈夫王拾富結婚了。
婚后,為了多些收入,除了日常農作,小英每個星期往返于尋甸縣城,和丈夫的外婆一起去擺攤賣土特產,還要叫賣吆喝,介紹產品。
這個階段,她和普通的農村人并沒有兩樣。
但是老天要幫助一個人的時候,都會暗中架設一個杠桿。對小英來說,這個杠桿就是視頻。
2019年,小英接觸到了快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玩起了快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網友互動,給單調的生活增加樂趣,后來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接觸自媒體后小英找到了支點,不僅生活變得精彩,還意外找到了一條致富之路。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條“刷鍋RAP”視頻,火爆后不但贏得了更多粉絲,還得到了上千元的收益,她激動得睡不著覺。
2021年,她又在抖音注冊了“小英一家”賬號,持續記錄和分享日常生活,為櫥窗商品帶貨。2023年,她的粉絲量開始暴漲,從5月份的18萬增長到了500多萬,開始學習直播帶貨。目前,她的抖音賬號已發布了680多條視頻。
隨著粉絲變多,一定程度的直播帶貨,她開始變得有錢。
不僅換了各種新的家具,給女兒報了課外培訓班,還考慮在縣城購置一間商鋪,方便存放帶貨的樣品。
此時,一個農村博主已經長成一個“新時代的小老板”,雖然住在窮鄉僻壤,卻擁有數百萬觀眾,把貨賣到全國各地。
中國式的反商業意識形態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都有很濃烈的“反商業”的觀念土壤。
士農工商,商是排在最后的,最沒地位。哪怕就是在《史記》這樣一本杰作里面,貨殖列傳也是排在最后的。
今天,有識之士為社會進步而奔走言說,能贏得一些稀稀拉拉的掌聲,但是要讓人掏錢買一本這些賢者的書,或者他帶貨的什么商品,很多人就會馬上變臉,要么認為金錢就是銅臭,臭不可聞,要么就是堅決不給正直的事業投幣。
在自媒體領域也一樣,有一次我看到一名博主撰文吐槽,他的讀者說,“你怎么可以播發廣告,我真是看錯你了”,揚言要取消關注。可問題是,這名讀者既然從未給哪篇文章打賞過,還拒絕作家接廣告,那作家難道能靠喝西北風活著嗎?
小英遇到的就是類似情況。
9月下旬,網上出現了質疑她“虛假人設”“劇本賣慘”的聲音,甚至還說她“開著路虎去種地”,讓她不知所措,倍感委屈,只好暫停了更新視頻。
拍視頻之初,小英確實只是一名沒有附加值的素人村婦。但是坐擁百萬粉絲以后呢,她的附加值顯著增長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刺痛了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
比如說,原本跟她處在同一層次的人,本來以為她演繹出了“心中皆有、筆下皆無”的生活喜樂,認她是一定程度的身邊人和代言人。現在呢,可能就會產生嫉妒的心理,覺得你變了,你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和我一樣的小英,如今,你除了那些苦中作樂的視頻故事,還賺了不少錢,一切都不一樣了,這是讓他們感覺不舒服的。
又比如說,她的粉絲里面那些經濟狀況高于她的人,本來是帶著一種天然的俯視鏡頭來看她的。有些人作為城市里的牛馬,心中有無限苦悶,單位里面要承受領導和老板的PUA,在外面往往還受客戶的氣。
看到小英這種笨手笨腳的農村婦女,做個煎雞蛋都能手滑,整只雞蛋連殼掉到鍋里需要打撈,煮個炸豬肉皮呢,扔下鍋的時候又能把干燥劑也一齊煮了。像這樣妙手偶得、頗為可愛的幽默,確實很解壓,很治愈。
那段視頻,把我也給看笑了。
持續幫你解壓的同時,小英也就成名了。
對于這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沒有機會看到一個博主精心構思內容、熬夜剪片的苦逼現場,以及早期拼命掉頭發也沖不上去的流量焦慮。逆襲博主看似“很容易”的成功,也是會導致脫粉的。
喜歡你,又怕你成功,失去那份俯視的優越感。
有那么幾天,她累計掉粉10萬,就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
這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一定會遭遇的命運。
此時她確實不再是一個窮人,但這不影響她繼續生活在原來的地方,拍類似的農村生活故事。實際上她也確實仍然住在那里。如果一個人變有錢以后,過去的生活就可以被斥為虛假和賣慘,那么這也太強詞奪理、搬弄是非了。
有關小英的這波造謠,先驗內涵了庸眾對農村生活的蔑視。
它不僅折射了相當一批人對農村生活的刻板印象,還把農村的生活和“慘”字劃等號。這不僅不正確,也不符合事實。
農村生活的剛性支出很少,免除了房貸和房租,菜是自己種的,不會打藥;雞是自己養的,不打激素。別看表面上挺清貧,拉長了時間看,要比城里人少得很多奇奇怪怪的病。
熱搜不該成為謠言加速器
謠言是屏社交時代繞不開的傷疤。
對監管和執法者來講,打擊謠言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動作。
正是因為監管有這么一個“正確”的目標,過度用力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對于“西安下雪”發帖人和“衡陽第一批坐上摩天輪的人”的處罰,明顯都用力過猛了。有的是官方出一篇辟謠文章就可一笑而過的事,有的根本就不需要公權力的介入。
信息的交互在平臺里發生,平臺健康生態的維護才是非常關鍵的,從結構上講,平臺超然于謠言與公權力之間,是一種市場的力量,適宜用事實與邏輯來攻破謠言,使其不攻自破。
關于這一點,微博曾經做得不錯。記得在2011年左右,微博曾成立辟謠聯盟,成員一度達到上千人,別看它表面是一個所謂的民間組織,實質上一定程度是得到了微博平臺的支持的。當時的聯盟成員都以這個身份為榮,紛紛寫到自我介紹里面去。雖然其中相當一批人的成色也不咋滴,但畢竟這個形式是值得表揚的。
有一段時間,似乎在微博上還有相關的PK投票,有些議題開放給網民去定奪。
像這些努力,不能說是完美的,但都是有益的嘗試。可惜的是,似乎都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堅持下來。現在能看到的就是一些例行公事的謠言治理公告,還有那些貌似自導自演的熱搜式謠言走馬燈。
比如近期坊間熱炒成都拆遷,#成都大規模拆遷有人拿了17套房#就登上熱搜,主持人還是“新浪熱點”。但是沒多久就被官方證實是謠言,“新浪熱點”又主持了另一個熱搜#網傳成都天價拆遷款不實#。
其實成都所謂的天價拆遷款消息出來的時候,邏輯上的漏洞就很明顯,怎么可能房子還沒拆就先把賠償款給到位呢?至于拿到17套房子就更可笑了,按正常流程,回遷房的建設花個三五年的時間都算是短的,花個十年八年也不稀奇,房子蓋好了怎么分配,又要折騰很久,怎么可能飛快地讓你拿到17套房呢?
但是為了流量,無論是個別搶流量的媒體,還是微博熱搜,都急著上話題,蘿卜快了不洗泥,這些常識也就紛紛不去顧及了,該守城的把關人反而主動開門了。先跟著搶一波謠言的流量,等到官方辟謠了,再搶一波辟謠的流量,一定程度上還形成了“閉環”。
平臺作為端內謠言的治理者,理當守土有責。關于這一點,做得究竟好不好,普通人其實不大容易判斷的。
真正的評判標準其實還是“負面清單”的思維,如果平臺用熱搜去加持和放大某些謠言,那不僅違背了守土有責的基本原則,還會招致“平臺之惡”的罵名。
就博主小英所遭遇的一系列謠言,當它只是一些人在散播的時候,或許還可以經由普通的民事訴訟來解決,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去理會。可當它被升格成為熱搜的主題詞句,那么它的效果其實比普通的媒體定性更為嚴重,它不僅有假新聞的特點,還有吸引和匯集網絡暴力的后果。
熱搜的本質是什么?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它是一個互聯網產品。
從內容生產的邏輯來看,它是算法時代的標題,不僅僅是過去人們所理解的媒體標題,而且當你點擊以后,羅列出來的是一系列標題,是一個被隱藏人工篩選痕跡的信息集群,決定其中的內容與排序的是算法。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它是“主觀”的,而且主觀的比例并不小。
因此,熱搜折射了微博信息篩選和推薦機制的價值觀。基于此,無論是從平臺治理的角度還是從內容運營的角度,對它的“含謠率”考核,是平臺的底線和生命線。
對比國外的同行,就知道我這么說并不夸張。
近期,電報(Telegram)的創始人杜羅夫在法國被捕,隨后獲得保釋。他被指控沒有采取相應措施阻止“電報”平臺上涉及詐騙、販毒、有組織犯罪、兒童色情、宣揚恐怖主義等不法行為。“電報”此前一直對多國政府的刪除內容請求不予理睬,而且經常無視提供犯罪嫌疑人信息的請求。
電報作為平臺并沒有主動作惡,也沒有“高亮”那些有害信息,僅僅只是讓這些信息“存在”于平臺,但是哪怕如此,其創始人已經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在創始人被捕之后,電報不得不做出讓步,表示將向政府部門移交違規用戶數據。
電報創始人被捕的故事,讓平臺責任這件事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一個變化中的新問題,但是谷歌在1999年提出的不作惡(Do not be evil)準則仍然適用。
陶舜財經——你的醒腦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