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幾年間,中國汽車市場便從“燃油車時代”過渡到“新能源車時代”,接著又狂奔進入到“智能車時代”。更新之快,世所罕見。今天淺談一下,如此快更新節奏下的亂象。
相較于機械化為主的燃油車,新能源車的造車門檻低了很多很多。研發難度最大的發動機和變速器直接可以不用,只要拉起團隊、談妥供應商、找家代工廠、開場發布會、圈些經銷商,架子就算搭起來了,他們統稱為“造車新勢力”。據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回憶:“十年前,中國有造車企業100家(包括商用車企),造車新勢力有300家,如今,中國有規模銷量的車企只有40家。”乖乖,死亡率高達90%。
不論什么行業,競爭對手一多,經營前景都會困難。上圖部分造車新勢力中,除了四五家如今還在熱銷的之外,其余的大多不見蹤影。有急需國企接盤的,有創始人逃到國外的,有欺騙地方ZF的,有鬧上法院的,有PPT造車的,還有破產清算的。行業亂象統計起來,可以出本書。
1880年,愛迪生制造出世界第一輛可充電的電動汽車,時速20英里
當然,用車大環境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車時代”,對原先主流的燃油車企來說也是一大沖擊。其中,最可惜的就是合資車企了,研發能力有,技術儲備夠,國際形象也可以,就是在中國的銷量持續下滑。這其中,我個人覺得媒體可能是“罪魁禍首”之一。
要知道,插電混動車、純電車的技術其實并不那么先進,但偏偏被冠以“新能源車”的稱號,有“新”就自然有“舊”,傳統、主流的燃油車就自然成為了守舊、落后的代表。但卻不想想,中國第一輛互聯網汽車,世界上第一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世界上第一輛具有L3自動駕駛能力的量產車,都是燃油車,如奧迪A8、本田Legend等。
當然,政策在這段“彎道超車”的過程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送綠牌、免購置稅、發放造車牌照、鋪設公用充電網絡等。大方向轉型了,車企更新就會非常迅速。在燃油車時代,一款全球車的大換代周期一般為5-10年,項目團隊有大量的研發、耐久性測試時間,會將成熟的、經過廣泛驗證的技術成果裝配上去,以確保成品萬無一失。全球車的產量太大了,萬一出現硬傷召回,車企就會面臨巨大經驗風險,沒有車企敢冒這樣的風險。
但在目前的智能車時代,底盤和電池是一體化的,車企只要套上個車殼,裝點電器就能開賣,同質化程度較高,自然要在賣點上多做文章,而我們國內的互聯網精英們是最擅長“模式創新”的。邏輯展開來其實很簡單,為了實現高續航,電池包就要在厚度不能增加的情況下盡可能把表面積做大,這樣一來,續航高的車型幾乎都是中型、中大型車。
車大了,車內空間自然也大,都空著太單調,于是就有了“冰箱彩電大沙發”。國人又喜歡以內飾的豐富程度定義是否豪華,于是,嶄新的豪華新勢力品牌閃亮登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冰箱彩電大沙發”這招大家都學會了,就又有頭部車企開發出了AI語音互聯和駕駛輔助系統。
一段時間后,大家又學會了,有大聰明就開始琢磨了,車內空間這么大,冰箱、彩電、沙發、空調都有,光把ta當輛車是不是有點浪費了?我們是不是加點小功能,就可以把車當房子啊?反正現在房價那么貴,買房還不如買車呢。于是,車里可以玩《黑悟空》、看世界杯、包餃子、睡午覺、上大號,還可以吃火鍋……反正車的偏門功能是越來越多了。還有心黑的,把新配置排列組合一下,換個芯片、升級座椅、加個激光雷達,一年可以換代兩三次。至于被“背刺”的老車主怎么辦?沒事,那都是韭菜。
除此之外,最近車企開發布會時,還特別喜歡玩文字游戲,達到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境,如某著名“硬核”汽車品牌主講人說的:“輪端輸出扭矩超過了1.8萬匹馬力。”好家伙,先不說扭矩的單位根本不是馬力,輪端扭矩的計算方式為“發動機/電動機扭矩×主減速比×某前進擋減速比”,在不同的傳動系統設計下,即使發動機/電動機的輸出扭矩相同,最終到達車輪的扭矩也可能不同。而1.8萬匹馬力是什么概念呢?差不多30輛電影版擎天柱的原型——彼得比爾特389車型的發動機馬力之和。
又如深藍G318(參數丨圖片)的上市發布會,開場就號稱爬上了60%的坡度。當時,活動現場就有很多不懂越野的數碼博主發文稱“深藍G318爬上了60°坡”。天吶,60%坡和60°坡天差地別。45°坡就是100%坡,而60%坡則等于27°坡。萬一有消費者和馮寶寶一樣的一根筋,買了車就去挑戰60°坡,那后果不堪設想。還有,捷途山海L6用“打鐵花”模擬高溫燃燒場景,場面絢爛,戰力只有五。更有幾個宗教品牌,發布會上有著大量違反廣告法的詞匯,網絡上一旦有人質疑卻會被罵“不愛國”,怎一個“亂”字可以總結。
和房子一樣,在中國,汽車也是有“產證”的。這就意味著,在老百姓的概念里,房和車一樣都屬于大件。不說一輩子吧,用個十來年應該沒啥問題。但現在的新能源車,三五年車機就會卡,六七年就要換電池,生生把“大件”用成了“電子快消品”。接下來,第一批純電車“韭菜”將面臨二手車回收、換電池等問題,這些新勢力們連4S網點都沒有幾個,配套服務咋辦?搞互聯網和金融的,論起玩模式創新、鋪開市場,都是好手;一旦需要兢兢業業搞研發、搞產業、搞服務就拉垮了。為什么?這些“底蘊”都要大量成本支撐,影響圈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