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中法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專業委員會將“法語教育終身成就獎”這一殊榮授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徐真華教授,表彰他在法語教育領域和中法文化交流互鑒領域的辛勤耕耘和矚目貢獻,同時受表彰的還有三位學者。
徐真華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其身影活躍于教育與學術的廣闊天地。他曾擔任廣外黨委書記、校長,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第十屆省政協常委兼港澳臺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法語分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在教育與社科領域,他也留下了諸多璀璨成果,如《理性與非理性—20世紀法國文學主流》《文學與哲學的雙重品格—20世紀法國文學回顧》等代表著作,主持完成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他還于2009年獲頒法國政府“金棕櫚教育騎士勛章”,并先后獲頒英國普茨茅斯大學、中央蘭開夏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5年獲得廣東省第二屆優秀社會科學家榮譽稱號。
回顧徐真華教授的求學之路,和大多數同齡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從工農兵學員成長為大學生。在艱苦的學習條件下,他對知識的渴望如燃燒的火焰,不曾熄滅。從小學到中學,他對外語的熱愛,對文學的癡迷,如潺潺溪流,匯聚成海。
當年大學的選拔并非如今的高考模式,與農民打成一片、參與勞動成為重要考量。徐真華憑借堅韌與努力,在眾多知青中脫穎而出。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幸運和那篇出色的考試作文,然而,這背后是他不懈的付出與堅持。
1972年,徐真華教授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前身——廣州外國語學院,在法語學習的道路上揚帆起航。憑借良好的英語基礎,他跨越了一個個難關。對于他來說,學習法語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這份熱愛與執著,讓他的成績名列前茅,并獲得出國留學的寶貴機會。
出國后的他先是去往摩洛哥王國五世大學學習。在那里,法國教師的授課為他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多元的文化拓寬了他的視野。伊斯蘭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國和法國文化相互交融,培養了他包容、寬容和多元的文化視角。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在法國文學的學習上收獲滿滿,更讓他看到了世界的多樣與可能。
回國后的他,將所學所悟融入教學,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法語學子。從傳統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到現代文學,徐真華的研究興趣不斷拓展。他欣賞現代作家將文學、哲學和文化融合探討人生的方式,這種超越讓他在學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探索著未知的邊界。
“采得百花方成蜜,何用堂前更種花”,這是寫給徐真華教授的頒獎詞。如今,這一終身成就獎的授予,既是對他過往辛勤耕耘的肯定,也將激勵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共同為法語教育的蓬勃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素材來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官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網、廣外校友總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