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前后,由于受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紅三軍團的少數領導人堅持在紅軍尚為弱小的時候就去進攻敵人重兵把守的中心城市,于是,在打不打長沙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三軍團領導人不顧客觀情況,堅持打長沙,說什么:三軍團一個軍團也能打下長沙,現在兩個軍團會合打,還怕什么,你們一軍團不敢打,就站一邊看, 我們三軍團單獨打。當時長沙,有敵軍三十一個團,而我方兵力實際只有十三個團,敵人兵力超過紅軍一倍多, 且筑有較堅固的防御工事,實際情況不允許紅軍攻打長沙,中央命令要打,三軍團也堅持要打,怎樣把部隊從“左傾冒險主義影響下,引上正確的軌道?這是擺在毛澤東面前的一個很大困難,為了團結三軍團,毛澤東以最大的忍耐進行說服和等待。
毛澤東借三軍團攻不下長沙,進退兩難之機,因勢利導,提出攻城部隊暫時撒離攻擊位置,向長沙東南郊“散開”,誘敵出來,以便在運動戰中殲滅。這樣可暫時避免紅軍與敵人正面硬拼的場面,但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后,經過一系列會議和一次又一次爭論, 終于把整個隊伍從長沙周圍撤出,并從湖南回到江西。為了團結三軍團,毛澤東親自到安源三軍團駐地,專門做了一個星期的說服解釋工作,使三軍團領導人正確估量形勢和革命力量,開始從以前的錯誤思想轉變過來。
剛剛做通三軍團的工作,中央長江局軍事負責人周以粟又帶命令來到部隊,準備說服毛澤東,把部隊開回去打長沙。周以粟剛一到達, 毛澤東熱情地把他迎到住所,并與他親切而又通宵達旦地交換意見,這位本來是堅決擁護立三路線的長江局代表竟放棄了原來的錯誤意見,眉開眼笑地完全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并成為一個 積極的擁護者,心悅誠服地稱贊毛澤東的高瞻遠矚。
在1931年的羅切會議上,客觀形勢已不允許去打大中城市,蔣介石又集結兵力進攻我中央根據地。那么在哪里打擊來犯之敵又成了會議爭論的焦點,是前進打還是就地打,抑或是后退打,也就是說是在白區打,還是在紅區打,意見紛紜。有些人主張前進到敵占區去打,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反對戰略退卻,理由是退卻喪失土地,退卻危害人民。對此,毛澤東在會上,用許多道理反復說明需要退一 步,以取得主動權的道理。
毛澤東說:退卻,退到我們根據地內,可以取得根據地人民的援助,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可以使敵人分散、疲憊,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而且及時退卻,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動地位,以逸待勞轉入反攻,有極大的影響。
面對人們中間存在懼怕退卻喪失大塊根據地的思想狀況,毛澤東闡明“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引導大家認識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以一時的喪失,才能換得消滅敵人然后再收復失地。同樣,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壇壇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壇壇罐罐,懼怕一時的不良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作代價。毛澤東要求到會的干部不忘井岡山的經驗,要造成“敵疲我打”的形勢,堅決實行戰略退卻,并說服了廣大干部和群眾,使大家同意。在堅持耐心說服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毛澤東提出了“誘放深入”的口號。他用富有說服力和振奮人心的動員報告向廣大指戰員詳細說明我軍反“圍剿”的有利條件,也反復說明了“誘敵深入"的必要和好處。
經過毛澤東的爭取、誘導和反復的思想政治工作,羅坊會議后全軍上下統一了思想。這樣,就保證了我軍能夠集中兵力,大步進退,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我們在反“圍剿”戰爭中穩操勝券。
“毛委員有辦法",這是當時紅軍中流行的一句話。事實證明,每到關鍵時刻毛澤東確實有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