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素質的優劣決定戰役的勝敗。我們先看看淮海戰役的梗概和解放軍的一些做法,來了解軍的素質。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的軍隊被解放軍分割包圍,各個被殲滅之。蔣介石損失了56個師達55.5萬人,國民黨的不少將領被擊斃或被俘,4名師長帶領部隊向解放軍投誠。1949年1月戰投結束,從而為陳毅劉佰承和鄧小平的部隊渡過長江、直搗蔣介石的老巢一南京 ,開辟了道路。
在這些戰斗中,政治動員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游擊隊的不斷干擾,使國民黨主力軍的調動大大放慢了速度。據估計,在這些戰斗中,這一地區有200萬農民參加挖戰壕、修工事。他們用獨輪車向解放軍運送給養,形勢需要時,他們還遞送關于國民黨活動的情報,這支極其重要的支援力量,是總前委組織發動起來的。宣傳鼓動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強解放軍的斗志,另一方面是瓦解敵軍。宣傳鼓動小組還及時向部隊通報了林彪在滿洲的勝利,北平被圍困以及各個戰場的勝利消息。淮海戰役結束不到兩周,傅作義將軍在不動槍炮的情況下把“北方首都”——北平讓給圍城的解放軍。 旨在以和平方式結束內戰的最后一次和談失敗后,人民解放軍渡過了長江,分給劉伯承和鄧小平部隊的攻擊目標是又寬又深的長江中段,北岸的小河、運河里隱藏了為濮江準備的成千上萬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和蜷板。部隊做了幾周的登陸和沖鋒演習,為渡江戰役準備的旗幟上寫道:“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渡江戰役是4月21日開始的,百萬大軍幾天內出現在南岸,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
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支援前線
在后來的幾個月中,2野在解放廣東、廣西和四川省,以及1950- 1951年的進軍西藏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彭德懷的1野在西北作戰,林彪的4野向湖北和廣東進軍,陳毅的的3野則向東部沿海一帶擴大戰果。南京丟失后,蔣介石把偽政府搬到廣州,隨后又遷到重慶,11月,這個城市又被解放軍攻占,國民黨部隊撤到成都,但他們周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12月9日,蔣介石把指揮權交給了他的部下(他們繼續頑抗了3周),自己卻飛向最后一個保險的地方:臺灣島。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
由此我們看到:
國民黨部隊:雖有精良武器和美式坦克的裝備,但國民黨軍隊的指揮官在指揮上互相拆臺,戰地司令部發出的命令多次受到遠處發號施令的蔣介石及其委派的代表的指責,戰地司令部隨時準備變更方案,隨時等待蔣介石的指示,同時也得不到廣大人民大眾的支持,戰爭是被動的、孤立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共產黨的軍隊:戰前宣傳到位,得到擁護土地改革、渴望分到土地的千百萬農民的支持,得道者多助;解軍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指揮始終是統一的,各野戰軍配合默契,戰略意識強所有戰斗都是在整體戰略布局下有序進行的;具體戰斗不受軍委過多制約,前委能根據實情主動做出切合實際的方案。勝利是必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