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現在這天氣能有多熱?很多中小學開學即放假,小孩哥個個是樂開了花。
但俗話說得好啊,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因為教室不裝空調,同學們放完高溫假,回來一樣是蒸桑拿,許多家長舍不得孩子,就給買冰塊降溫,有些地方直接都把冰庫干到脫銷。
那有人說了,咱們上學的時候也沒有空調,不都挺過來了嗎?
這還真不一樣,拿冷叔所在的湖南來說,今年都9月份了全省大部分地區還都在37℃以上,最高氣溫甚至能超過41℃。這可比咱以前上學那會兒熱多了。
持續上升的高溫,各種反常的氣候,也是讓我們感受到氣候危機真不是說說而已。
而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為環境問題做一點事,并且不斷關注和參與低碳生活。
說到這大家是不是想起支付寶里的螞蟻森林了?大伙兒可能想不到啊,因為咱們的參與,螞蟻森林現在可以稱得上是綠色公益環保項目的天花板了。
上個月,螞蟻森林公布的數據就顯示:上線8年來,前前后后有超過7億人參與,減排產生了3768萬噸的“綠色能量”。
為了收集這些小綠球能量,很多人都是坐公交,搭地鐵,選擇各種低碳生活的方式,然后憑這些綠色能量,就能換來手機下單,讓螞蟻集團去捐掏錢植樹造林。
這么多年下來,螞蟻森林在各位的努力下,已經種下了5.48億棵樹,企業為此累計協議捐資41.8億。這數字十分驚人了
當然,這也證明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咱們的環保意識是在不斷加強的,從綠色出發,甚至也誕生了許多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超出公益的新機遇需求。
在國家層面,這種趨勢也已經非常明顯。
8月,中央提出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就多個方面闡釋了未來綠色轉型的方向。其中第八點,重點強調了推動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型,這在過去是非常罕見的。
同時,意見里還把之前提出過的“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以舊換新”又強調了一遍。
有專家曾做過解讀,說光這兩項就分別各自蘊含了5萬億的市場機會,現在把它們統統放在綠色轉型的這個大框架底下,你就知道,未來跟綠色概念相關的市場規模,只能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無可限量。
像這樣的中央層面文件,牽動的往往是整個國家的大戰略,綠色轉型提出的背景,正在我們需要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的特殊節點,所以,面向最廣大零售市場的綠色消費,就變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在歐美發達國家,綠色消費的概念已經很多年了,從上世紀的石油危機開始,節能減排的思潮就不斷發展。
許多企業感受到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也開始制造“綠色產品”,給商品貼上“綠色標簽”,表示自己有在保護環境。
在這類標簽中,現在影響最大的,就是亞馬遜的氣候承諾友好認證(Climate Pledge Friendly),簡稱CPF。
而CPF認證,實際還不是對產品的認證,而是對之前復雜多樣的綠標的統一標注。
因為這么多年,西方市場累計下來的綠色標簽是五花八門,一般消費者其實很難分得清楚,哪一些是有權威背書的,哪一些就只是企業的營銷手段。
于是2020年,亞馬遜就站出來,說我來框定了一個范圍,里頭包含53種有公信力的綠色認證,企業只要通過其中任意一個,那么就可以在亞馬遜平臺上獲得CPF的認證標簽。
這樣一來,消費者也就不用費心費力地去鑒別五花八門的綠標,而只要看CPF認證就行了。
不過,雖然有了CPF,綠色消費里還是有一個固有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溢價”。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往往更高,比如商品使用可降解包裝,有機農產品不使用農藥等等。
像美國專賣有機食品的全食超市,它的蔬菜水果往往是普通超市的好幾倍,不是有錢家庭還真消費不起。所以有人調侃,全食超市就是“西方富人的特供商店”。
而這也讓綠色產品遭到了很多非議。
不少人就批評這是“智商稅”“割韭菜”,好像是中世紀出售的“贖罪券”,是用來給西方人日常的浪費,提供了一點虛假的安慰。
像一些超級明星,開著私人飛機到處跑,然后飛機餐吃的是綠色食品,那不是純搞笑嗎?所以這些反對聲音,并不是沒有道理。
人人都知道,商品賣得越貴,買的人就會越少,而環保的意義,又決定了這必須是一個全球性的行動,如果絕大多數人無法參與,那效果就一定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來看,綠色產品反倒可能成為了環保的障礙。
而從另一個方面,這種高溢價,也是生產企業不夠負責的體現。
縱觀人類歷史,生產模式的標準其實一直在提高:比如19世紀全世界都在雇傭童工,沒有社保,生產安全規范也約等于零,但現在通通都不允許了。
那現代企業難道能說這提高了我的成本,也讓商品漲價嗎?實際上并沒有,多出來的成本,最終還是被科技進步和經營效率所抵消。
那如果這些“人類友好型”的生產成本,可以被化解,那“環境友好型”的成本,又憑什么要一股腦地轉嫁給消費者呢?
說到底,這就是企業的不思進取,它們已經滿足于生產一種小眾且昂貴的產品,然后仗著發達國家固有的市場規模,養成了一種惰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綠色消費的價格壁壘,還涉及到了一個公平問題。像前面對全食超市的調侃,其實就隱含對某種特權的不滿。
如果綠色產品確實優質、健康、有益環境,那為什么普通人要被高價排斥在外?如果綠色消費有益全人類,那為什么在我們的內部,又要被價格分出層級?
再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有發達國家可以支撐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消費,那些“不友好”的產業,又會轉去哪里?
種種問題,指向的是同一個答案:綠色消費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權利,是發展中國家和普通人都應該有的權利。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國家才會認為,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而考慮到綠色消費中間還涉及到認證,標準統一等問題,企業到消費者之間,更是需要專業負責的綠色平臺作為中介。
國內之前這塊是一片空白,但現在漸漸也有了類似亞馬遜CPF的平臺:
9月6日,螞蟻集團在支付寶上發布了全國首個綠色消費平臺“森林集市”。
相比亞馬遜的百貨屬性,森林集市更進了一步,它的所有上架商品,都要經過“環境友好商品體系”的篩選。
這個標準,是根據中央意見,由螞蟻森林和中環聯合認證中心CEC共同制定,。參照國家出臺的政策意見,具體從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綠色運輸和循環利用這六大維度來進行評測。
跟歐美不同,國內綠標認證起步較晚,所以森林集市的認證意義非常大,一方面給國內消費者一個清晰的參考,另一方面也是為企業鼓勵產業端的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
而除了綠色環保這個應有之意,森林集市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做到了平價化。現在進入森林集市的數千種商品,實際到手價格和一般平臺的同品牌產品差別并不大。
顯然,螞蟻集團并不打算做“特供商店”,而是延續了螞蟻森林的經驗,希望降低綠色消費的門檻。
從很多層面上,也能看到這兩大模塊的銜接,比如在森林集市消費選購綠色產品和服務,同樣也能累積“綠色能量”,可以繼續用來讓企業螞蟻集團繼續捐錢支持生態建設。
這樣一來,森林集市不只提供綠色產品、綠色服務,還疊加了“螞蟻森林”捐資去實施生態類公益項目這一層激勵BUFF,等于消費者的綠色選擇一份錢,可以為環境保護出了兩份力,森林集市也由此是真的做到了價值理念和價格體系的平衡。
同樣,企業對參與這樣的綠色消費平臺,一樣很有興趣。
國外經驗證明,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加強,綠色產品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青睞,像亞馬遜,有CPF的產品訂單量就比沒有的要多出36%。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綠色生產必然會成為公司綜合競爭力的一部分,那與其被動地等待硬性標準的落地,還不如主動參與。
所以森林集市首日上線,就有八十多家品牌入駐,其中不乏蒙牛、伊利、聯合利華這樣的知名企業,這表示大家也都看好綠色消費的前景,重視“螞蟻森林環境友好商品”認證的意義。
當然,就像劍法的最高境界是“無劍”一樣,綠色消費的終極目標其實也是“無標”。
今天我們所倡導的綠色概念,在未來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既不用特別標注,也不用特別強調。
在這個過程中,綠色產品不斷走向平價,綠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企業生產模式不斷優化,三者達到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的,自然也就是整個社會的綠色轉型。
好了,你對綠色消費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投幣點贊,家財萬貫。
關注冷叔,下期繼續帶你觀察這個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