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7日
“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
四美塘文化公園主會場
將正式對外開放
零蔗糖的上海梨膏糖、
風味誘人的千年名吃金華火腿、
被譽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
還有恩施玉露、都勻毛尖茶、
揚州富春茶點、紹興黃酒……
超多非遺美食集結在武漢
讓你邊逛展邊品嘗長江流域的非遺味道
茶香
太平猴魁制作技藝
太平猴魁產自黃山市黃山區,創制于清代光緒年間,太平猴魁制作技藝包括采摘、揀尖、攤放、殺青、整形、烘焙等六道工序。
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撥,色澤蒼綠勻潤,遍身白毫,主脈呈暗紅色,入杯沖泡后,芽葉緩慢舒展,并豎立成朵,宛如蘭花,湯色嫩綠明澈,香氣鮮靈高爽,滋味醇厚持久。
綠茶制作技藝(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外形似葵瓜子,平展順直,葉面背卷,色澤寶綠,略帶白霜,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馥郁,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其生長于神奇的北緯31°,主產區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
制作過程包括采摘、扳片、炒生鍋、炒熟鍋、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七道工序,采摘工藝獨樹一幟,是我國綠茶中唯一不采芽不采梗的片形茶。其中,“拉老火”工藝是形成六安瓜片獨特色、香、味、形的重要環節。
綠茶制作技藝
(碧螺春制作技藝)
蘇州碧螺春因“清湯碧綠,外形如螺,采制早春”得名,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其制作技藝分“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
“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是其采制技藝技術要領。
綠茶制作技藝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是湖北省恩施市特有的蒸青針形綠茶制作技藝。
茶葉外形勻整、緊圓、挺直、色綠、豪峰銀白如玉,曾稱“玉綠”,后因其茶味鮮爽、毫白如玉、格外顯露而改名“玉露”,早在清朝就與西湖龍井、武夷巖茶、黃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后又被列入中國現代名茶品目。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拓展項目名錄。2022年11月,作為“中國傳統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一部分,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
都勻毛尖茶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都勻市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少,且土層深厚,疏松濕潤,內含大量有機質。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流程復雜、精細,同一口鍋“火中取寶,一氣呵成”。
整個技藝流程包括采摘、殺青、揉捻、搓團、提毫、烘焙等工序,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群眾的智慧結晶,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都勻毛尖茶外形條索卷曲,色澤鮮綠,白毫顯露;內質香氣青嫩;湯色清澈,滋味鮮濃,回味甘甜,葉底淡黃明亮。
茶俗(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一種古老的品茶藝術,起源于公元8世紀南詔時期,傳承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又名雷響茶。主人在已被烘熱的茶罐里放入茶葉,在炭火上邊烘邊抖動,直到茶葉微黃,散發出香味。沖入微量沸水,茶罐中頓時發出隆隆響聲,猶如響雷,故名“雷響茶”,又叫“百抖茶”。
第二道茶為甜茶或糖茶,將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紅塘放入沸水中,煮沸至茶香撲鼻即可飲用。
第三道為回味茶,將蜂蜜和少許花椒、桂皮放入盅內,沏上茶水,邊晃邊飲,味甜微麻又略苦。
酒醇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源于春秋,成于北宋,興于明清,是越地人民基于豐富實踐經驗,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而成的釀酒技藝。該技藝主要分布于鑒湖水系區域,涉及越城、柯橋和上虞三區。
紹興黃酒釀制一般為農歷七月制酒藥,九月制麥曲,十月制淋飯,大雪攤飯,次年立春時開始榨酒、煎酒,灌壇泥封后貯藏,一般貯存三年后才投放市場。釀制用料十分講究,主要原料為糯米、小麥、鑒湖水和漿水。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
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主要分布于宜賓境內,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雜糧酒,亦稱姚子雪曲。明代初期老板陳氏開設槽房,聲名鵲起,清代末期至今已成為我國名酒。
主要技藝是高粟、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糧食合理配比成“陳氏秘方”。整個生產過程有100多道工序和制曲、釀酒、勾兌三大工藝流程。
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一脈相承,歷代重要技藝傳人以師徒相授或口口相傳。
味濃
上海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食品廠是目前上海自產自銷上海傳統地方特產老城隍廟“豫園”牌梨膏糖歷史最悠久的企業。
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的梨膏糖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傳承四代,其梨膏糖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連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美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都給予過高度評價。
梨膏糖制作技藝由配料、熬糖、翻砂、澆糖、平糖、劃糖、刷糖、翻糖、掰糖、包裝等十多道工序構成,工藝復雜,操作難,觀賞性強。
梨膏糖廠旗下擁有梨膏糖(獲國家級非遺)、藥梨膏(獲中華老字號)、秋梨膏、梨膏棒棒糖等系列產品。
火腿制作技藝
(金華火腿腌制技藝)
浙江金華火腿以色、香、味、形“四絕”而聞名天下,是我國腌臘肉制品中的精品。早在唐代,金華即已有火腿腌制工藝;明代,金華火腿被列為貢品,生產遍布金華各地。
金華火腿選用金華特有豬種“兩頭烏”的后腿為專用原料,要求爪白,腳直,腿形完好無損,重量在6至7.5公斤之間。
金華火腿一般在每年立冬到次年立春之間以低溫進行腌制,經中溫脫水、高溫發酵等一系列工序,入伏后才出香成熟,整個腌制工藝精細而復雜。制作中以削、割、修、壓、絞、敲、捧、拍等多種手法統一火腿形狀,使成品形如竹葉或琵琶。千年的歷史傳承造就了金華火腿獨特的腌制工藝和與之相關的飲食及地方民俗文化。
豆瓣傳統制作技藝
(郫縣豆瓣傳統制作技藝)
豆瓣傳統制作技藝是四川省郫縣地方傳統技藝。
郫縣豆瓣自明末清初已有上百年歷史,秉承自然發酵,采用新鮮的“二荊條”伏椒和優質干蠶豆,經過切、剁、釀、酵、翻、曬、露等制作工序精釀而成,以其“醬醋香濃郁、辣而不燥、回味醇厚”的特點,使得川菜“清鮮醇濃,麻辣多滋”,呈現出無窮魅力,被譽為“川菜之魂”。
豆豉釀制技藝
(永川豆豉釀制技藝)
重慶永川豆豉前身為“永川鼎豐號醬園鋪”,起源于清道光五年,由清朝永川邑紳杜鼎豐創建于永川城北,因獨特的發酵工藝、氣候環境生產的永川豆豉具有“光亮油黑、滋潤散籽、醬香回甜、味美化渣”的獨有風味而聞名于世。
現場還將設置
“非遺就是生活·武漢美食市集”
讓觀眾品味都市江湖人間煙火氣
蔡林記熱干面、老謙記枯炒豆絲、
汪集雞湯、五芳齋湯圓、
四季美湯包、武昌魚等美食都來了!
快約上朋友一起來玩
嘗嘗“舌尖上的非遺”吧
“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
01
活動時間
10月25日13:00—16:30
10月26日9:30—16:30
10月27日9:30—16:30
所有參觀每天16:00后停止入館
02
活動地點
四美塘文化公園3號、4號館(武昌區臨江大道667號)
03
參觀方式
根據活動場館每日最大接待量和瞬時最大承載量(4000人)及現場具體情況,將通過實名預約實現錯峰入館。
(一)預約方式
觀眾通過線上或現場預約的方式入場參觀。線上通過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按照預約參觀時段填寫個人信息并提交,預約成功后憑借預約成功信息(短信或二維碼)通過現場閘機入館。預約系統10月20日開放,一個手機號最多可預約4人。
掃碼預約?
(二)入場方式
① 參觀當日,觀眾本人憑預約登記成功信息或身份證入館。
② 請務必按預約時間段到館參觀,如錯過預約時間段請重新預約或進行現場預約。
③ 身高1.2米以下未成年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及其他特殊游客,須監護人陪同入館并注意安全。
04
公共交通方式
? 地鐵線路
① 5號線,楊園鐵四院站(D口)出站
② 8號線,徐家棚站(S口)出站
公交線路
① 和平大道徐家棚:16路、511路、514路、530路內環、530路外環、542路、545路、582路、606路、K514路、YX511路
②和平大道地鐵楊園鐵四院站:16路、502路、 511路、514路、545路、549路、588路、702路 807路、K514路、YX511路
EDITOR編輯部
出品 長江日報文旅事業部
圖片 相關單位提供
文字 & 編輯 程佳怡
CONTACT US
發現更多好玩的我們
@長江日報旅游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