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自古以來,富貴人物,常常不愿意完全按照父母、同事、身邊的人的意見做事情。喜歡獨立思考,喜歡在批判中,尋找找智慧,尋找規律。
筆者長期親身接觸當代的富貴,多是也是如此行事。下屬埋怨他,同事埋怨他,父母埋怨他,親戚埋怨他。
自古富貴莫不如此,放著好好的太平日子不過,非要離開父母,離開妻子,出去闖蕩,開創另外一片天地。
筆者長期研究富貴的規律,大多數的富貴,都有一個共性規律:
喜歡批判之中,尋找智慧,尋找規律。
所以很多員工,總是在埋怨,他們老板總是瞎搞,沒有按他們的思路做事情。我們上大學,學習的著名管理學經驗,老板就是不遵守。我要向我們教授告狀去。
很多富貴的父母,總是在埋怨:我家娃娃哪里都好,就是有點不聽我的話,不聽我家的祖訓。
其實,這就是智慧。一個人,如果嚴格遵守他父母的思路,常常變得與他父母一樣無用、迂腐。他父母的部分成功經驗,只是在父母當時的工作環境,有一定價值,拿出來繼續死板硬套,是沒有價值的。
再說,很多父母,一生碌碌無為,但是覺得自己的經驗,就是不能被突破。他們其實沒有太多有價值的觀點,常常都是一些迂腐、愚昧、愚蠢的看法而已。
很多地理古籍,僅僅是一些破落文人,按照自己的思路,編造的一套富貴地形模式,與現實地理規律,沒有任何關系。其流傳,僅僅是因為其理論,符合大家的口味,讀起來簡單而明了,富貴的規律,讓人感覺唾手可得。所以大家都愿意讀這些書籍。
富貴的人,常常喜歡懷疑一切,批判一切,敢于扔掉一切,砸破一切。
他們勇于面對現實,在現實中,尋找到真正前進的道路。所以員工常常不滿意,父母不滿意,同事不滿意。
學習地理風水,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仔細研究傳統地理風水的精華。但是不要迷信,不要迷戀,很多古人是在說大話,在吹大牛的。地理風水研究,初學主要是苦苦鉆研明師理論,后續的進步,就需要面對現實,對傳統理論大膽的批判中,在批判之中,尋找智慧,尋找光明。
對于傳統理論,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要不斷研究。但是也不能被傳統的風水理論所束縛,不能過于迷戀傳統理論,需要面對當下的現實,這才是正道。
這是古代明師記載的寶地,書本全是類似的寶地,幾十座大山,常常只有正穴一個,況且只能下葬一個墳墓。王侯就是出自這些地形。實際上,這些地形,葬后啥也不發,大家就說這是開族大地,幾百年后,人丁非常興旺。
一個墳墓,葬后人丁興旺與否,是看其下葬后三五十年之內的情況,有幾個丁?。一輩管一輩,如果一百年后人丁發,那是后來的墳墓,一輩一輩接力的結果。
現實的鄉村地理實踐:
老百姓看明師所謂的正穴,不發家,自己按照自己的眼力,東南西北,四處卜選寶地。山上下葬得密密麻麻的,與城市公墓基本沒有差別。只要是有一個小平臺,全是墳墓。最后的結果,是可能都不怎么發家,或者其中一家兩家大發。
身邊很多大師,初次拜師學藝,馬上就開始變得僵化死板,變得神神秘秘,與精神病類似。他們將師父講的某個秘訣,某個公式,當著教條,當著真經,神神秘秘的,就是不敢去現實中檢驗,不敢去現實中看看。
就是一條:
老祖宗的秘訣,就是不能被懷疑。誰懷疑,誰就是欺師滅祖派,我們一起罵他。
這是不行的,實踐中沒有大師,沒有老祖宗。
再說很多所謂的祖師爺,號稱是國師,實際上只是他的徒弟,鼓吹的,編造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個鄉間的普通農民風水師傅,遠遠談不上智者。
自古真經,難以用語言描述,只能靠師父的引導,自己去實踐中領悟。地理風水行業如此。為官、做生意、考試等等,均是如此,沒有一成不變的秘訣,但是其中有道道。
真正的實踐,自古書本是很難描述的,所有的管理學書籍,行政類書籍,企業經營書籍,無論多么權威,常常與實踐沒有直接關系。地理風水行業,也是如此。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