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淶水之源,白石山雄踞在八百里太行山的最北端。因為集“雄”“奇”“險”“幻”于一體,白石山過去常被人稱為“小黃山”。但當你真正親近了這座因山體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的高山,你必然會發現其獨一無二之處,白石山值得擁有自己的姓名。
白石山擁有我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奇峰林立,直指蒼穹。有人評價白石山“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張家界之秀”。去年9月,國家郵政局發行《太行山》特種郵票,白石山的風景“白石赤壁”躋身其中,標志著白石山歷史性地成為“國家名片”。
Baishi Mountain 01
從北京向西南驅車兩三個小時,你會漸漸深入這片崢嶸之境。云山霧海中,起伏的奇峰怪石如迷陣,難怪古代傳說這里是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有仙人在此修行。
秋季的白石山風景絕美,從9月中旬開始,樹葉漸次變紅,像是仙人不小心打翻了盛滿朱砂的顏料盤,紅色從山頂一路染向山腳。這漫山的紅極富層次感,有郁郁的帶點褐色的赭紅,有如火焰般熱烈的艷紅,有似酒初醅的淺紅,還有尚未完全褪去綠色的幽紅,恰似少女臉頰上的一抹羞澀。
沿著蜿蜒的山路踏紅而上,整個人仿佛進入某種電影的置景地,一切像精心布置過的,山壁的白是背景,樹葉的紅是前景,斑斕的光影恰到好處,而游人就成了電影中的角色,在大自然導演的手筆中,一幀一幀地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這種大片的白色山壁并不多見,經過億萬年間的地殼運動和風化作用,原本的巖石變質、褪色,才形成了這種白色大理巖。早在1500年前,這一獨特的白色山體就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留下了一筆,“山多白石,連峰縱拔,秀列若屏,時有晴云游弋其上,故曰白石山。”
@瘦弱的培根
在紅葉白山間一路向上,當你終于登臨主峰,必定會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美妙與壯闊。因為白石山的主峰海拔2096米,比周圍的山峰都高出不少,被譽為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站在山頂極目遠眺,滿眼是無邊的秋意,天空觸手可及,人好像無邊的天地間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正像麥克法倫在《念念遠山》中所寫:“雄奇的高山給你更寬闊的視野,頂峰的風景賦予你力量??墒菑哪撤矫嬲f,它也在消減你。自我意識因為視野開拓得以增強,卻也遭到打擊——山頂凸顯了時空的宏大與深遠,相形之下自我如此渺小,備受威脅。”
Baishi Mountain 02
峰林、怪石、云海、棧道被稱為白石山“四絕”。
白石山擁有國內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峰林”二字名副其實,上百座山峰似林木般拔地而起,根根矗立,如劍如戟。山體線條硬朗,棱角分明,如刀削斧劈。白色大理石因結構原因很難形成完整的地貌景觀,但在白石山卻有如此壯闊的一片,在我國山峰構造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存在,白石山也因此被選入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后來又和淶源野三坡、房山國家地質公園聯合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瘦弱的培根
當你在山間漫游,一定不會錯過嶙峋的怪石。海洋的洗禮和巖漿的淬煉,給這里留下了難以盡數的地質遺址,形態各異的怪石就是最值得駐足的景觀,也是拍照的絕佳點位。譬如“饅頭石”,顧名思義,其形態酷似一個巨大的饅頭,圓潤而飽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巔之上;再如“雙雄石”,由兩塊相對而立、形態相似的巨石組成,如同兩位并肩而立的英雄;還有“八戒娶妻”,好像豬八戒拱著嘴弓著背,一位“大胖媳婦”趴在背上,令人忍俊不禁……大自然經過億萬年的雕琢,才造就了這些奇特的地質景觀。
@YOUNG
山間因氣流和溫度的變化,時常會出現云山霧海的奇景。云霧時升時降,時卷時舒,厚如繭房,散如蝶飛,山峰也隨之忽隱忽現。在云盤谷的山脊線上,你能飽覽“風云際會”,冷暖空氣激烈交鋒,云霧飛速升上天空,在升煙井,云霧沿著崖壁,從底部直沖霄漢,恍若滾滾狼煙。你站在山巔賞云海,一陣風吹過,細密的涼意襲來,你也被溫柔地包裹住,隱入云海之中了。
而在玻璃棧道上行走,觀云海中的峰林和怪石,則可以將“四絕”一次性收入囊中。白石山的步行路線中,有約三分之一都是懸空棧道,堪稱“中國棧道第一山”。其中玻璃棧道包括雙雄玻璃棧道和飛狐雙層玻璃棧道兩處,不得不說,景區很會搞事情,腳踩透明玻璃,將萬仞深淵盡收眼底還不夠,還要配上玻璃破裂的聲音,膽小的人真的會嚇到腿軟。
@YOUNG
不僅棧道,現在景區還有飛拉達等項目,穿戴上保護裝置,你就可以如猿猴般在懸崖峭壁間自由穿梭。詩仙李白曾感慨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而如今,你的體驗可是羨煞黃鶴和猿猱了。
Baishi Mountain 03
白石山景區有“三頂、六臺、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線長 7000 余米,想要全部看完不太現實,不過,走景區推薦的游覽路線,就可以欣賞到大部分的精華景點。
景區有上中下三條觀賞路線,長短不一,爬升難度各有不同,可徒步,可纜車,能夠滿足不同體力和觀賞方式的需求。其中海拔1900米的雙雄石游覽線路途最平坦,對老人、孩子友好。而海拔逾2000米的佛光頂登頂路線難度最大,耗時最久,不過,登臨后能東瞰狼牙,西望五臺,南覽群峰,北眺田疇,盡享宋朝詩人張志道筆下的美景:“山似游龍勢欲奔,山中有路透天閽。峰巒常帶煙霞色,洞穴渾無斧鑿痕?!边€有不少網友各出奇招,將幾條路線做拆分組合,充分利用纜車和海拔落差,制定最符合自己興趣的路線。
@瘦弱的培根
在山間徒步亦別有一番風味。白石山擁有整個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落葉松和紅樺樹林,還生活著多種野生動物。隨著海拔的緩慢爬升,氣候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植物的顏色變了,出沒的動物變了,甚至空氣的味道都變了。徒步是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這種變化的方式。將腳步慢下來,節奏慢下來,呼吸慢下來,全身心地去覺知大自然,這些都是乘纜車快速爬升所難以體會的。
不過,無論徒步還是索道,你都會路過白石山許多獨具特色的風景。舉個例子,你或許不知道,白石山還被稱為“愛情的圣山”——相傳一位美麗的狐仙會在“三洞天”癡癡等待自己的真命天子;而在心形的山盟臺,情侶攜手許下愛的誓言,并觸摸同心石,就能得到西王母的守護。
近幾年,景區還推出許多新的游覽方式。在海拔1850米處,有白石山自由家營地,游人白天在自然里暢游,晚上還可以在營地燒烤,住在云端,夜宿星河,清晨打開帳篷就可迎接日出。此外還有夜爬路線,夜幕降臨后,山林寂寥,與星光相伴,步行 5 個至 6 個小時即可登上佛光頂。各種不同的路線和住宿選擇,讓白石山之旅更自由。
Baishi Mountain 04
一座山不是孤立的存在,了解山所處何地,山和所在地的關系、相互影響,同樣是游覽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石山所在的淶源縣地處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 是拒馬河、易水河、淶水河三水的發源地。淶源還是太行八陘之一的飛狐陘中最重要的地理節點,淶源古稱飛狐,飛狐陘便是以此命名而來。這里自古就是軍事要塞,牽一發可動全身之地,自漢代置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
@瘦弱的培根
而作為雄踞太行山最北端的“太行之首”“太行第一屏”,白石山在戰國時“度嶺分燕趙”,在遼宋時是遼宋的分界線,“一山分兩國”,被稱為中國邊關文化發源地。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白石山上會有長城。這段長城建于明代萬歷元年,竣工于萬歷十一年,橫臥在白石山北麓半山腰,盤桓錯落,大部分敵樓和墻體保存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淶源積攢下了豐富的人文遺產,其中上千年的建筑就有三處:閣院寺、興文塔、泰山宮。
@Justin
閣院寺位于淶源縣城廣昌大街西側,坐北朝南,保存下來的中軸線古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經樓。其中文殊殿始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966年),我國現存八大遼構之一,是許多古建刷保人必去之地。平時閣院寺不對外開放,可以試著在附近尋訪一下守寺人,當終于踏進千年古寺,紅墻外車水馬龍,而墻內漂浮著歷史的塵埃,別有一番滋味。
@每天都要小魚干兒
泰山宮位于“拒馬源”西北側,始建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供奉東岳泰山大帝之女“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老奶奶)。是保定轄區現存完整與規模最大的泰山行宮廟。修復后的泰山宮雕梁畫棟,古樸雅致。宮內的興文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后歷經重修,現屬遼代樣式,五級、八角、實心、磚仿木結構,和周圍的綠蔭、清泉、古殿宇交相輝映。
可以說,山水之勢造就了城,而城里的人又世代守望著山水。因此,去淶源,沉醉于白石山風光的同時,不妨再探訪一下古老的城鎮,在拒馬河源和古老的廟宇間,緬懷歷史的風云變幻,與自然對話,與古人對話,這才是旅行的真諦。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Garcia
作者 / 有米
圖片提供 / @瘦弱的培根、@YOUNG、@Justin、@每天都要小魚干兒、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