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感動中國”變味了?這個問題,在2023年的頒獎典禮之后,被無數網友拋出,迅速占領了社交平臺的熱搜榜,往年,大家守著電視,等著被那些平凡英雄的故事感動得稀里嘩啦。
今年,大家守著手機,噼里啪啦地敲打著鍵盤,吐槽著這屆“感動中國”的“迷之操作”,運動員張雨霏、演員牛犇、中美文化傳播者穆言靈……
這些名字,單獨拎出來,哪一個不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但當他們站上“感動中國”的舞臺,不少人卻感覺不對味了,網上到處都是質疑和吐槽。
那么,究竟是“感動中國”真的變了?還是網友們對于“感動中國”人物太過于嚴格了呢?
感動中國遭遇質疑
2023年4月9日,央視公布了最新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名單,幾乎是同一時間,社交媒體上就炸開了鍋,而爭議的焦點,主要是集中在三位獲獎者身上。
一位是奧運游泳冠軍張雨霏,她在東京奧運會上,斬獲兩金兩銀,為國爭光,她的拼搏精神,毋庸置疑。
還有老藝術家牛犇,他從9歲開始演戲,奉獻了大半輩子,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是德藝雙馨的老戲骨。
最后是中美文化傳播者穆言靈,她出身名門,爺爺是抗戰英雄,她本人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他們的成就,值得肯定,值得尊敬,但配得上“感動中國”嗎?
許多網友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在他們看來,“感動中國”的舞臺,應該屬于那些來自底層,來自平凡世界的英雄,他們的事跡,或許沒有那么耀眼,但他們身上散發出的光和熱,卻能照亮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
網友們開始懷念起那些曾經讓他們淚流滿面的名字,就比如蹬著破舊三輪車,用汗水換來一沓沓學費的白方禮老人。
以及身患殘疾,卻用微薄的收入資助無數貧困學生的胡雷,還有那些扎根山區,用知識和愛守護孩子夢想的鄉村教師。
最后還有那些駐守邊疆,用青春和熱血守護祖國安寧的邊防戰士……
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總能觸動人心底最柔軟的角落,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讓人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讓人對生活充滿希望。
他們,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感動中國”。
從平凡英雄到“成就中國”
“感動中國”的評選活動,始于2002年,至今已走過20多個年頭,2003年2月18日,首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當時的獲獎者,大多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航天英雄楊利偉,他駕駛著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
還有抗擊非典英雄鐘南山,他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奮戰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用生命守護人民健康,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也讓“感動中國”這四個字,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心中。
那些年,“感動中國”就像冬日里的一把火,溫暖著每個人的心房,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活出不平凡的人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感動中國”的畫風開始變了。
曾經,它關注的是那些平凡中的偉大,是那些來自底層的感動,而現在,它似乎更傾向于那些“高大上”的成就,那些來自聚光燈下的感動,這種轉變,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感動?
感動需要“溫度”和“共情”
2023年“感動中國”評選結果出來后,很多網友表示,“感動不起來”,為什么?
因為“共情”的缺失。
“感動”,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源于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當我們看到白方禮老人,為了給孩子們捐款,蹬著破舊的三輪車,走街串巷,風里來雨里去,我們會忍不住心疼,會感嘆他的善良和執著。
當我們看到胡雷,一個身患殘疾的乞丐,卻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100多名貧困學生,我們會為他的精神所震撼,會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因為他們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們和我們一樣,是這個社會中最普通的個體,他們面對的困境,我們也可能遇到,他們做出的選擇,也拷問著我們的靈魂。
而那些“大人物”的故事,雖然也令人敬佩,但也只是“別人家的故事”,張雨霏,從小接受專業的訓練,在最好的環境里成長,最終站上奧運會的領獎臺,這是她個人的成功,卻很難讓我們產生共鳴。
牛犇,9歲進入電影廠,一輩子都在演藝圈這個名利場里打拼,他的成功,也夾雜著太多偶然和必然,至于穆言靈,她出身名門,爺爺是抗戰英雄,她本人畢業于美國名校,這樣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更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
他們的故事,更像是“爽文”,“大女主”劇本,固然精彩,卻缺少了“感動”的溫度,“感動中國”,感動的應該是我們中國人,是那些來自我們身邊,和我們一樣,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夢想而努力的普通人。
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那么傳奇,那么“高大上”,但卻更加真實,更加有力量,也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感動”本應是一種純粹的情感共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觸動,而不是一種浮于表面的“高大上”。
“感動中國”,不應該成為“成就中國”的表彰大會,更不應該成為“流量明星”的秀場,它應該回歸初心,關注那些真正能夠打動人心、溫暖人心的平凡英雄,讓“感動”的力量,真真正正地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
重新定義“感動”
“感動中國”遭遇的質疑,并非個例,這些年來,各種評選活動層出不窮,但真正能被公眾認可和記住的,卻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評選標準和公眾期待之間的脫節。
過去,我們習慣于用“高大全”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歌頌英雄,歌頌模范,卻忽略了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但時代在變,價值觀也在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見多識廣,不再輕易被“高大上”的故事所感動,他們更渴望看到真實的人性,更渴望從平凡中汲取力量。
“感動中國”想要重新獲得觀眾喜歡,就必須重新定義“感動”的標準,這也就意味著,“感動中國”要打破“唯成就論”,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僅僅用他的成就來衡量,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那些為了夢想不懈努力的人,同樣值得被尊重,被歌頌。
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共情點”,“感動”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互動,只有那些能夠引發公眾共鳴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傳遞正能量,最后,還要拓寬選材視野。
“感動中國”不應局限于某個領域,某個群體,而應該放眼各行各業,關注那些來自基層,來自群眾的感人故事。
時代需要英雄,也需要凡人善舉。
結語
“感動中國”的爭議,引發了我們對“感動”的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感動?是耀眼的成就,還是平凡中的堅守?
或許,這并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感動”需要與時代同行,需要與公眾產生共鳴。
我們期待,未來的“感動中國”,能夠更加關注那些來自平凡世界的英雄,更加關注那些能夠引發公眾共鳴的故事,更加關注那些能夠溫暖人心,傳遞正能量的精神力量。
“感動中國”,感動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
以上信息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2024年4月9日“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揭曉,頒獎辭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