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煙高鐵實現通車,是近來膠東半島交通領域的一大熱點新聞。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鐵路沿線蓬黃招掖等縣的朋友,對此都有所關注。
對于濰煙高鐵,筆者很早就有留意,但此前并沒有詳細查詢完整的車站信息,一度誤以為從萊州向西下一站即是濰坊。后來瀏覽正式線路圖方知,萊州以西、膠萊河以東還設有一個灰埠站(在平度市地界,具體位于新河鎮三埠村附近),而這也是自東向西的倒數第二站(下一站為昌邑)。
濰煙高鐵全線共有九座車站,除灰埠外,其余均以縣級或縣級以上區劃稱謂來命名。灰埠能并列其中,并非偶然。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算是其自身的特殊區位和歷史底蘊的體現。
簡而言之,這種特殊的區位可以概稱為“膠東半島北路之門戶”。
(▲平度新河、灰埠片區的位置示意,這里是平度、萊州、昌邑三縣交匯地帶,也是青島、煙臺、濰坊三市相互接壤的區域。)
查詢史志可知,舊時膠東半島的政治中心長期在北部的萊州、登州,因此連接兩者與山東內地的登萊官道,也是過去進出膠東的主要陸上交通線路。而新河系登萊官道與膠萊河的交匯點,灰埠則處在官道向東通往萊州的要沖之所。因此,稱新河灰埠為“半島北路門戶”,可謂恰如其分。(注:灰埠,本系村名,后曾設有同名鄉鎮,現已合并至新河鎮。合并后的鄉鎮雖以新河命名,但鎮駐地卻在灰埠。)
由于這一特殊區位,新河灰埠也擁有著較為深厚的歷史底蘊。明末孔有德之亂時期,官軍主力即是由新河東渡、直插灰埠,隨即在掖縣沙河擊敗叛軍,從而解萊州之圍。而灰埠在明清時期不僅設有驛站,而且在乾隆朝之后還是平度州同知(知州副職)的駐地,相當于平度的副中心。
進入近現代之后,登萊官道的概念雖然不復存在,但取而代之的煙濰公路就是在其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后者同樣經過新河和灰埠。如今的濰煙高鐵,大體走向與煙濰公路相仿。此番灰埠設立高鐵站,既可視為傳統交通格局之延續,又是對新河灰埠“半島北路門戶”地位的一種鞏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